在科学实验的道路上

1965-08-20 04:03柳昌银
中国青年 1965年23期
关键词:万宝稻种科学实验

柳昌银

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我就向往做一名驾驭大自然的能手。

一九五五年,全国农村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这时,毛主席发出了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一伟大号召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反复地思索着:农村正需要有文化的革命青年,此时不到农业前线,更待何时?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已,便请求领导批准,毅然回到了家乡。

曲折的两年

回乡不久,我暗自拟订了一个科学实验计划,恨不得马上创造出奇迹。当时,正是水稻抽穗开花的季节,我便抓住时机,按照书本上介绍的办法,把高粱、水稗草和水稻杂交起来,想创造出一种象高梁一样穗大,象水稗草一样抗逆力强的优良水稻品种;并且呆在家里写起科学论文来。我很自信地想,在学校里读过那么多书,难道还不能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品种吗?由于这种试验比较复杂,几天后,全部失败了,使我非常失望,真想一下子跑回学校。党支部书记看出我的情绪不对头,就找我谈心。我一见他,羞愧地说:“我失败了!”支部书记看我垂头丧气,便热情地鼓励我:“怕失败,那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话虽不多,但是我觉得有了新的希望。

这一年冬天,我们全家搬到了长白山下的新兴屯。

到了山区以后,我并没有从第一次的失败中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反而埋怨当时条件差,加上自己的知识浅薄,一时粗心,试验才失败的。因此,我认为:搞科学实验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充足的时间,可以读书和研究,不能整天参加劳动。这时,古洞河临时水文站正需要人,我以为那里生活比较有“规律”,正合我的“理想”。但是去干了三个月,“科学研究”一事无成,弄得我心烦意乱,书也看不下去,恨不得马上离开。正好,乡里的小学校需要一名代课教员,我想,学校的环境更适合“科学研究”,便从水文站搬到学校。兼了三个多月的课,让学生把我闹得头昏脑胀,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科学研究?时间过去了整整七个月,我的科学实验还是“八字没有一撇”。这时,我开始有点动摇,感到自己是抱着远大的理想回到农村的,可是在科学实验的道路上,整整撞了二年,也没有撞出个门道来。现在,我应当走哪一条路呢?

正当我苦闷找不到路子的时候,党支部书记石峰镇看出了我的心事。他问我:“你上农业第一线是听了谁的话?”我想,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听毛主席的话!”我这样回答他。他又说:“你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来,要时刻记住毛主席的教导,科学实验应该为农业生产服务,所以必须到生产实践中去,研究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做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他们的经验是一本念不完的农业经。”

石书记的话,教育了我。我带着应该怎样从事科学实验的问题学习了《实践论》。说起来也怪,我以前在学校也读过这本著作,但从来没有象这样亲切,毛主席的每句话都说到了我的心窝上。我仔细地体会毛主席的话,反复地想着:一颗有生机的种子,离开了阳光和雨露,离开了肥沃的土壤,是无法生存的。同样,任何科学实验,离开了党的领导,离开了群众,离开了劳动实践,怎能成功呢?两年来,自己闷着头,闭门造车,碰了钉子也不吸取教训,还硬往上碰,怎能不失败呢?我终于又回到了队里,回到了田间,从头学起。

从生产出发

一九五八年春天,我给栽培水稻的老前辈崔竹松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您收我做个学生吧,我要把自己的青春和高产稻种一起播在这高寒山区,让它在这里扎根开花!”不久,崔竹松给我寄来了一个包裹,我打开一看:稻种!我高兴地一手攥着一把稻种,一口气跑到水渠去找石书记。石书记说:“有了好稻种,不愁种不出好庄稼。”我说:“可是这种子不适合在这里播种,它是平原的高产稻种。我想用它做母本,培育出适合高寒山区的高寒品种来。”石书记却说:“研究高产品种是个长远的问题,可咱这里无霜期短,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我有些想不通。石书记好象看透了我的心思,就进一步开导我:“好比过河搭桥一样,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适时插秧,在无霜期一百一十天的高寒山区,有再好的种子,也很难保住成熟。”他还意味深长地说:“现在社员最关心的是到秋天能不能吃上大米饭,我们还是多想一想社员需要件么,要求什么。只有从这点出发,我们的科学实验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这些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反复地琢磨着高产稻种和无霜期,大问题和小问题,究竟应该怎么摆法,如果稍有一点偏差,一年的时光就会白白地过去。我又去请教了《矛盾论》。学习了《矛盾论》,我又细心地体会一下石书记的话,觉得先解决无霜期短的问题,确实是主要矛盾,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有好稻种,遭了霜冻也是打不出粮食来的。

那么,用什么办法解决无霜期短的问题呢?只有在春天设法提前育苗,这样才能让水稻赶在霜冻前成熟。“提前育苗”,我感到这是个关键问题。因此,决定从这里着手搞试验。

我从一本资料了解到,把种子浸在硫酸铜水里,经过处理,可以加速小苗的成长。我打算按照这个办法试验一下,领导上也很支持。试验需要一个小温室,可是正忙备耕,劳动力安排不开,我就自己动手,破土刨冰干了起来,修起了一个“土”实验室,进行提前育苗的试验。

过了些天,在实验室里,种子终于在一些象小稻池的木盆里,长出了挺长的芽子,这就是“长催芽”。

又过了几天,我把经过长催芽的种子,全都播到苗床里。可是,紧接着问题来了,长催芽的种子,要灌多深的水才合适呢?我拿不准,就去请教老农。有人主张浅水育苗,而有人却认为深灌为好。究竟该采纳哪一种办法?眼看稻芽越长越长,我急得不得了。有一天,老贫农韩大伯拉住我的手,亲切地说:“孩子,别急,走,跟大伯到那边看看去。”在顶远的背山洼里,有一排整齐的防风障,里边也育着苗。韩大伯指着苗床说:“小伙子,长催芽不成,咱就拿它插秧,这苗就是给你育的!”原来他怕我有什么闪失,悄悄地育苗给我作后盾。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不知说什么好。大伯接着说:“你白天黑夜地劳累,还不是为了大家,你的困难,就是大伙的困难,大伯帮你做这点事也是应份的呀!”他还鼓励我决不能打退堂鼓。我说:“大伯你放心,我不能搞半截革命。提前育苗不能白扔,你老再帮我琢磨琢磨吧。”韩大伯说,“从前育苗就有人主张灌浅水,让水皮儿刚遮住苗床底:还有人主张灌深水,让苗刚露出水皮。这两个办法,如今都不一定灵了。”当时我想,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好象在哪本书上也看过似的。于是我一边细心观察苗床,一边翻阅书本。后来,我从《水稻水分生理学》一书上和在实际观察中找到了根据,这就是:水稻种子下地初期,主要是扎根,浅灌水温高,氧气充足,扎根快;等长苗的时候,需要水分多,就要深灌。为了向老农学习苗床管水的经验,我总是跟在他们后边,一边问,一边学,一边琢磨,一天到晚守在稻田里,用心浇灌稻苗。

插秧季节到了,在这高寒山区第一次提前半个月插完了秧)赶上了平原地区。通过这段实践,我把书本知识和老农的两种灌水主张的优点结合起来,总结出适合高寒山区的“浅灌——深灌——浅 灌”三段育苗灌水法。秋收时水稻亩产从一百七十斤猛增到四百斤以上。社员们都高兴地说:“非搞科学实验不可,要不就吃不上大米饭。要给昌银记一个大功。”其实,要不好好领会毛主席的教导,要不按党支部指点的路子走,要没有老农的支持,我还不是照样要碰钉子吗?经过这段实践,我深深体会到,科学实验必须从生产需要出发,从群众的要求出发,从解决生产上的主要矛盾着手,把群众的丰富的生产经验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智慧和群众的智慧结合起来,才能在科学实验中走出一条正确的路,才能创造出成绩。

为群众着想

育苗技术过关以后,该集中全力突破种子关了。

因为要使水稻产量赶上平原地区,就要培育出早熟高产的优良品种,这是群众迫切的需要,也是自己久已渴望的理想。于是我满怀信心地投入了一项比较复杂的水稻杂交试验。

进行杂交时,没有温汤去雄器,就用暖水瓶来代替;那时全村找不到一块表,为了精确计算时间,我就利用脉搏跳动次数来计算,没有“气温去雄器”,就用木箱来代替;没有价值几百元的冷床,就用地窖来代替。这些困难,都没有把我吓倒。经过了十几天艰苦的劳动,杂交了两千多个稻花。

有一天,石书记又和我唠起种子的事,他问我:“杂交的种子什么时候可以在大田里种呢?”我告诉他,种子要经过几代的培育和观察,等它的优良的特性稳定下来才能推广,最快也要七年,甚至十年的工夫。他说:“你杂交一个品种要十年,可是群众等不得,能不能想点快办法呢?”我说:系统选育是改良品种比较快的办法。”他高兴地说:“那咱们就以选育为主,你现在搞的也不扔,来个两条腿走路,怎么样?”我一口答应:“对,就来个两条腿走路,一边选育,一边杂交。”

要做种子系统选育,必须首先找到具有优良特性的稻种,作为原始材料。可是这样的稻种象海底珍珠一样,不知隐藏在哪里!要把它们一一寻找出来,需要有坚强的毅力,付出巨大的劳动。于是,我决心踏遍茫茫的稻海,广泛地进行调查和选择稻种。我跑遍了公社的一百多垧田,每次回到家里,背上背的,手里拿的,全是稻种。我一共选了十七个不同类型的原始材料,一万几千个稻穗。整个冬天,我把所有的稻穗,一穗一穗,一粒一粒,反复多次地进行鉴定和对比,从成千上万个稻穗里,选出几个最优秀的品种。

一九五九年,党支部帮助我们青年组织了科学实验小组。我们把选好的品种分别种在试验田里。田里的小苗日见茁壮。但一个夜里,水耗子集中围攻了品种定名为“万宝六号”的畦子,几百株用心血培育起来的小苗,全被拔掉了,苗儿零乱地飘在水面上。看到这番情景,我心疼得快要哭起来。我把苗捞起来,挑选有根的又重新栽上,一天到晚守在畦子旁边,精心侍弄;终于救活了二百五十多株,秋天打了半斤种子。一九六○年,我们小组用这半斤种子种了三十平方米。这年“万宝六号”长得真好,二十多垧庄稼数它显眼,把一些老农喜得没法。一天,崔炳焕大叔笑呵呵地拉着我的手说:“昌银,你放心大胆搞科学实验吧,再别干活了,我们一个队养你十年!”群众的鼓励和信任,给我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到秋一计算,“万宝六号”可以把高寒山区的水稻,从亩产不到二百斤,提高到五百多斤,种一年地,打出来的粮食比二年还多。群众高兴极了。从这里,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只要真心实意地为广大群众谋利益,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正是这样,群众把科学实验看作是自己的事情,想方设法帮助我们。这使我们小组的试验活动,搞得热气腾腾,年青人的身上都象有用不完的劲。

试验田收割时,我忽然发现一个小穗。它秆虽短,却结实,穗虽小,粒可又实在。我把这个小穗拿给别人看。谁也不稀罕。我心里想,毛主席说,认识任何事物的本质,要靠科学的分析,实践的验证。这些年来,我深感到毛主席这个教导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我把这个稻穗带回去,和“万宝六号”作了比较。同样是一千粒,小穗却比它重三克,我又数一下粒数,发现这个又短、又小、又没有芒的稻穗,竟比那个穗大、芒长的“万宝六号”多十几粒。一个稻穗就差十多粒,这是不小的差异呀!我立刻给这个小穗挂了一个牌子,按次序编号为“万宝十一”。

“万宝十一号”试种后,我又作了认真的观察和记录。夏锄期间,我先拔“万宝十一号”的草,发现池子里水温呼呼的,走到“万宝六号”的池子里,立刻感到变得凉森森的。这是什么原因?我又来回走了几遍,认真地进行分析,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万宝六号”个高、叶大,通风透光不好,所以水温低;“万宝十一号”个矮、叶小,通风透光好,所以水温高。通过这个分析对比,我又发现“万宝十一号”比“万宝六号”显示了更多的优越性。秋天,我们作了全面的对比,发现“万宝十一号”的亩产比“万宝六号”提高了一百多斤;而且吃肥量大,加上妥善的田间管理,还可以增产更多。“万宝十一号”受到了群众更为热烈的欢迎。

在灯塔照耀下前进

“万宝十一号”的培育成功,使我们在同自然的斗争中,获得了一些“自由”,但是对于高寒山区水稻增产的“必然”,我们的认识还仅仅是开始。那么,下一步该抓住什么问题去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呢?小组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争来争去,各有各的道理,我也拿不定主意,只好把石书记请来。石书记对我们说:“毛主席的书是无数把金钥匙,那里边正好有一把是开你们的锁的,叫十个手指头弹钢琴,我看,你们分分工,各自独立,又互相配合,就好办了。”大家都说这办法好,争着挑选自己喜爱的项目。最后,剩下一个“分离”问题留给我了,于是我就着手研究水稻的分离规律。

所谓“分离”,简单说,就是同一个父本和母本的生物,其后代有不同的特点。这个问题,有名的农业专家也在探讨。开始,我感到不知从何下手研究,可是不掌握水稻杂交后代性状分离的规律,就无法研究水稻种子。怎么办?我想,为了闯过这一关,在科学实验的道路上迈进一个新阶段,实现高寒山区赶平原的理想,就是脑袋削尖也要钻进去!从此,不管白天黑夜,我都带着科学技术理论书,挤空就看。书越看越多,可是种子分离规律这个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把我弄的更糊涂了,一会米丘林这样说,一会摩尔根那样说,真不知听谁的才是。在几年来科学实验的切身经历中,我有过不少经验教训,但其中最宝贵的一条就是,遇到困难,就去读毛主席的书。虽然毛主席的著作没有罗列每个具体问题的答案,但毛主席著作是思想的金钥匙,它可以帮助我打开一切疑难的锁。我放开了科学理论书,翻开了毛主席著作,终于在《矛盾论》里,找着了开这把锁的钥匙。

《矛盾论》里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主席说的一切事物,自然也包括种子的分离现象。我联想到,种子发生分离现象,虽然是受了外界气候、土壤、肥料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但是最根本的还是种子内部因素起作用。种子发生分离现象,就是发生变化,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问题不是怕它变化,而是要掌握它的变化规律,控制它,让它向好的方向转变,越变越好。

本着这个道理,我们小组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安排了一系列的试验活动,采取一株和多株插秧结合的办法,同时,进行水稻个体性状和群体性状的对比,肥料对比等试验。结果,把别人需要进行三年的工作,都集中到一年来做,用十个手指头弹钢琴的办法,分工负责。这样,既缩短了育种年限,又提高了试验效果,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培育出比“万宝十一号”又增产百分之十的“长丰号”品种。

我们这套科学实验,在某些方面是“违背”了书本上的规定,因此,有个科学家曾经对我说,这样的种子,在“学术上是很难承认的”。我想,我们不是为科学实验而进行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我们研究种子的目的是为了增产,为了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不是为了让谁承认我是科学家。我们都应该按照总路线多快好省的精神进行科学实验。所以,对前人的经验和书本知识,应该积极学习;但是又不能被书本上的条文所束缚。的确,我们搞出来的有些项目还不够完善。如“长丰号”的性状还没有完全稳定,有分离现象。但是这个品种能够增产粮食这是主要的,不完善的地方,只要在今后生产实践中注意纯种化的方法,使其稳定,就可以达到完善的地步。

今年,我们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制定了总产量比去年还要增产百分之十—点八的新计划,并且有信心在今后若干年内争取亩产超过“千斤关”。我们的信心,是从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来的,是从运用毛泽东思想不断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中来的。

几年来,我们的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从自己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搞科学实验,一刻也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离开了这个指路明灯,就要迷失方向,就会在歧途上撞来撞去,不会取得任何有利于人民的成果。毛泽东思想,是科学实验这个改天换地的革命运动的伟大的精神武器。

猜你喜欢
万宝稻种科学实验
“天宫”上的科学实验
“万宝之争”及其思考
愿世界更美好
荣膺2016年第二十五届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
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将于4月发射
精心准备 科学实验
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
笔尖上的万宝龙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