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982-08-28 05:46杨春贵
中国青年 1982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阶级生产

杨春贵

我国有一句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说,皮都没有了,毛又长在什么地方呢?在一定意义上,用这句话比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很形象的。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包括有许多层次、系统和结构。其中既有经济生活,又有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我们要正确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就要搞清各种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区别什么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关系,什么是从属的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它们怎样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在社会发展中各处于何等地位、各起何种作用,从而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提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对范畴,具体论证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观中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知道,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是由于生产劳动使猿变成人,才产生人类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劳动。进行生产劳动,离不开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界,从自然界取得人们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再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生产,从来是社会的生产。人们结成一定的关系才能进行生产,与世隔绝、孤零零的“个人”是没有办法进行生产的。英国作家笛福写了一本著名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说鲁滨孙一个人流落到荒无人烟的孤岛,在那里从事渔猎、畜牧和农业劳动,这好象是孤立的个人也可以进行生产。可是,请不要忘记:鲁滨孙手中有社会为他提供的枪枝,有人们留给他的火药,有从破船上找到的装有刀子、斧子、钉子等各种工具的小箱子。这些都是别人劳动的产品;没有别人的这些劳动,他就无法对付野兽,猎取食物,砍伐树木,盖起房屋。在原始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利用最简单的工具如石头、木棒等等进行生产,单是为了对付凶猛的野兽,就需要依靠集体协作的力量。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仿佛是单个人进行的,与社会没有什么联系。可是,他们生产上用的锄头、镰刀之类,还是需要从冶铁业和手工业工人那里取得。在大部分土地被地主阶级霸占的情况下,农民要进行生产,更得同地主发生关系,从那里租来土地,然后以地租的形式把大部分产品送给地主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除了双手一无所有,不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去做工,不同资本家发生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更是不能进行生产。所以,在生产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才可能有人对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人和人在生产中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包括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三是产品分配关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所有制关系。

人类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统一体。除了生产关系以外,还有政治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各种政治制度中,体现在政权、军队、警察、法院、党派团体等国家机构和政治机构中。此外,还有思想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观点、法律观点、宗教、道德、艺术等观念之中。那么,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哪些是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哪些是非基本的、被决定的呢?也就是说,决定一个社会性质和面貌的是哪一种社会关系呢?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这个问题是没有人能够正确回答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决定社会的面貌,尤其是少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的思想决定一切。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杰出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社会的面貌和变化决定于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已经在某个地方神秘地存在着的所谓“绝对观念”。这些都是把精神看成是本源的东西,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最根本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们把唯物主义彻底地贯彻到历史领域,“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和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是客观的物质关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定的生产关系构成某种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以及按照这些思想观点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和设施如政治法律制度等等,构成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我们判断一个社会的性质,最根本的,就是看它的经济基础如何。

那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内容和性质;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生产资料为公共所有,人们在劳动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平均分配,没有阶级和阶级剥削,因而在它的上层建筑里就没有国家这样的暴力组织,也没有私有观念。在阶级社会,由于出现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出现了阶级和阶级剥削,也就相应地出现了维护私有制的国家政权以及反映私有制的私有观念。上层建筑中的国家机器、政治法律制度等,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需要,二者之间的这种联系比较容易看清。而意识形态中的某些部分,如宗教,离开经济基础较远,往往被一些中间环节弄得模糊不清,似乎它并不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其实,它归根到底也是反映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我国山西省有个云岗石窟,那里有十万左右佛像,其中最大的佛像高大雄伟,显示出举世独尊、无与伦比的气概,其他佛像则各按品级,一个低似一个,而那些最为矮小的飞天和侏儒则力举重物为大佛像服务。这些,不就是封建社会阶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反映吗?所以,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在阶级社会,由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各个阶级有不同的物质利益,反映到上层建筑领域,在政治上也就表现为阶级对抗和夺取政权的斗争;在意识形态上也就表现出互相对立的倾向。

经济基础的变化还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当着某种经济基础处于上升过程时,反映它的上层建筑也是富有生命力的。当着这种经济基础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走向腐朽和没落的时候,反映它的上层建筑也就走向腐朽和没落了。旧的经济基础被消灭以后,反映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也就要或迟或早地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当然,由于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自身的相对稳定性,它的变化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如此说来,上层建筑仅仅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力量了?不是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它在经济基础上一经产生出来,就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完善、巩固和发展。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发展自己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都毫无例外地建立和加强自己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如果不是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根深蒂固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在经济上的剥削地位立刻就会垮台。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没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一句话,没有强大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要得到巩固和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这种反作用,按其性质来说,有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一种是对经济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这里的关键是看它所维护的生产关系是否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当着某种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时,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发展就起促进作用。反之,就起阻碍和破坏作用。所以,坚持和发展先进的、革命的上层建筑,批判和改革落后的、腐朽的上层建筑,是我们在政治思想战线上的根本任务。

正确处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定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如林彪、“四人帮”那样,鼓吹“上层建筑决定论”,以为凭藉手中的政权、某些人的意志就可以任意改变一切,这是彻头彻尾的历史唯心主义,它必然在历史规律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一种是否定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忽视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放松政治思想工作,不注意国家机关的改革和党的建设,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以及共产党的领导等等,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基本相适应的,是实现四化的保证。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上层建筑中还有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如旧社会的思想影响,民主和法制还不够健全,机构臃肿,存在着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等等,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的。几年来,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正在对这些问题积极地逐步加以解决,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阶级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