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探索

1984-07-15 05:54
读书 1984年10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印数新华书店

刘 杲

建国三十五年,尽管经历了曲折起伏,出版事业仍然取得了世所公认的巨大发展。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继续前进?改革是必由之路。为此,出版部门的同志正在多方进行试验和探索。

买书难。全国每年出版图书两三万种,最大的书店门市部保持供应的不过一万多种。到处反映,读者需要的书常常买不到。怎么办?要改革。单一的新华书店要改为多种流通渠道,单一的征订包销要改为包括寄销在内的多种购销形式,单一的国营书店要改为以集体、个体书店为补充的多种经济形式。作为主渠道的新华书店也要改革。实,行经营责任制,联系奖惩,打破平均主义和官商作风。试行以寄销代替征订包销,以促使书店增加备货和供应的品种。集中出版部门的部分利润,一面支持边疆地区新华书店的建设,一面在首都建设全国最大的书店门市部。出版社发展自办发行,由生产型改为生产经营型,积极扩大图书销售。从自办门市、邮购、补充征订、特约经销,直到全部图书自办批发。北京市去年建立出版社的门市部七十多家,销货额好几百万元,同期新华书店销货额也有很大增长。可见扩大发行大有可为。集体、个体的书店、书摊、书贩去年就有八千多处,将继续发展,以扩大图书零售。在城市、农村的机关、企业、团体、学校、供销社、文化站等地方,将进一步发展经销、代销图书的网点。现在买书难在两个方面尤其突出:一是各种专业书,读者面窄,印数有限,发行不易对路。由专业出版社加强专业系统的征订和发行,是补新华书店之不足的有效办法。二是农村发行,幅员广阔,交通不便,网点不足,迫切需要广泛利用各方面可以利用的力量,经销、代销图书。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需要新华书店让一点利,在经济上多给他们一点好处。

出书难。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一般要二三百天才能出书。篇幅大的书时间更要延长。出书之慢,使得一些老年学者、作家担心有生之年看不到自己著作的出版,有的人果真为此而抱恨九泉。怎么办?要改革,还要发展印刷生产能力。书刊印刷厂将按照工业企业改革的原则,进行改革。据估计,如果改革见效,不增加设备和人员,生产能力可能提高百分之二十至三十。除了通过改革挖掘潜力以外,还要对书刊印刷厂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并新建一些厂。一是国家拨款或自筹资金在北京、上海和新疆对十三家印刷厂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先进设备(包括进口设备),采用先进技术。二是出版部门集中部分利润,在沈阳、西安、重庆、武汉新建四个印刷发行基地。三是在北京有四十多家部委拨款新建或扩建印刷厂。此外,一些出版社自办小型排版车间、印刷车间,以缓和排字能力严重不足和“短版活”(印量少的)难安排的矛盾。总之,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造技术,增加能力,加上出版社的配合,这些方面都见效,出版周期是可以缩短的。

图书质量不高,工作效率不高,出版社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出版社的大锅饭。这种弊端虽然不能说一律如此,但是确实相当普遍的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出版社同样需要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度和严格的按劳分配制度。这不单关系图书出版的繁荣,而且关系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出版社里贡献大的知识分子,应该得到较高的收入。在这个问题上,还要继续克服“左”的思想的影响。当然,增加收入不是目的。但是,严格考核,联系奖惩,不能不是贯彻出版方针的一个手段。编辑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如何考核,情况复杂,难度较大。现在进行多种试验,包括发稿定额、计算编分、任务包干、单项奖励,等等。依靠有实践经验的同志,总可以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而其目的还是在于多出好书。与出版社的改革相联系的,也是科学文化界人士关心的,还有三件事。一是书价,需要适当调整。图书出版不仅包括精神生产,而且包括物质生产。纸张、油墨、印刷无不花钱,影响成本。经济规律在这里同样起作用。物质生产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图书价格相应调整,合情合理。因为是发展出版事业所必需的,所以是符合广大读者的根本利益的。二是稿酬,需要适当提高。“文化大革命”取消了稿酬。粉碎“四人帮”之后,恢复稿酬,基本稿酬的标准比“文化大革命”前降低一半。现在理应重新考虑。不仅基本稿酬的标准将适当提高,印数稿酬的计算办法也将部分修改。印数大的书,印数稿酬的计算办法不变。印数少的学术著作,印数稿酬的计算办法要放宽,提高比例,以示鼓励。三是版权,需要给予保护。我国正式制订版权法的条件还不成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但是版权保护的需要却日益迫切。在正式完成版权立法之前,作为出版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内容,将得到加强。出版部门正在采取必要的措施,争取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保护作者和出版者的正当权益。这是繁荣科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的同志也许担心,出版社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和按劳分配,会不会刺激“一切向钱看”?会不会降低图书质量?会不会排斥学术著作?我想,也会,也不会。掌握不好,指导思想出了偏差,不能说没有这个危险。危险是可能的,但决不是必然的。掌握得好,可以避免。第一,增加经济收入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出版的生产力,多出好书。不是为奖励而奖励。而是提倡什么才奖励什么。提倡工作高效率,就奖励工作高效率。提倡图书高质量,就奖励图书高质量。至于学术著作,也不好一概而论。印数多的学术著作并不赔钱,还能赚钱。印数少的学术著作是要赔钱的,但该出的还得出。全国知名的一些大出版社,大部分品种都是赔钱的,历来如此。严肃的出版社都认真考虑自己对科学文化所负的责任,认真考虑自己的声誉,并不害怕出赔钱的书。只是得有少数品种印数大有盈利,以盈补亏,这是通例。严肃的出版社不仅不会排斥学术著作,还会把出好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列为奖励的对象。第二,经济手段并不就是奖金、工资,投资、利率、税收、价格乃至物资供应也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学会借以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迫切需要学会在出版部门按经济规律办事。但经济手段不是唯一的手段。在这之外,我们还有思想教育、行政命令、社会舆论、纪律制裁等多种手段,在必要时甚至还有司法裁判的手段。所有这些手段,相辅相成。我们有充分的条件,保证出版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上面写的都不过是初步的试验和探索。探索是向着未来的。再过三十五年,我国的出版事业会是什么样子?我无法想象。科学文化教育的高度发达,将造就新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他们之间进行着高水平的交流。尖端科学技术的普遍推广,将使编辑、印刷、发行的技术手段、工作方式直到事业结构完全改观。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将使作为传播和储存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出版事业的地位升到新的高度。那么,问题来了。正在扩展地盘的电脑和缩微胶卷,将来能否取代纸张印刷的图书?我想,部分取代是可能的,全部或大部取代恐怕不可能。不要忘了,除了实用方面的需要之外,读书还是一种精神享受。一卷在手的乐趣,是电脑和缩微胶卷所不能取代的。我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副馆长雷大卫聊过这个问题。他持有和我同样的看法。他说,我想躺在床上看看小说,总不能把缩微胶卷放大到天花板上去吧。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印数新华书店
羞于启齿的期刊印数
回不去的书店
我国新版书品种和印数首次双降
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学术著作出版的边界
民国时期湖南文献特色初探
与读者沟通
何必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