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本的新画像

1984-07-15 05:54吴伟明
读书 1984年10期
关键词:译者日本

吴伟明

评介白著《日本国体的远景》

战后日本经济以其惊人的高速发展而傲视全球,至六十年代已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国内外解释日本成功之道的书汗牛充栋,“日本经济模式”成为举世学习的“秘方”,在这方面日人可谓吐气扬眉。可是在政治和外交上便通然不同了。战后日本在国际政坛扮演的角色每每受人非议,认为日本战后的政治姿态被动、暖昧、退缩、自私,因而嗤之为“政治侏儒”。战后日本一直担当“经济巨人”和“政治侏儒”这二个不大协调的角色,但曾获得国内人民支持。踏入了七十年代,日人逐渐广泛地意识到日本正处于急剧转变的环境中,因而认为在内政和外交上都应出现新的态度。他们对于战后日本的角色加以反省,对日本未来的角色展开了激烈的大辩论。以下我要评介的《日本国体的远景》一书,便对上述问题作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作者白尔奥(KennethB.Pyle)是个享誉国际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他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又是著名的《日本 研究学报》(JournalofJapanesestudies)的创办人兼主编。《日本国体的远景》(原题为“TheFutureofJapanese Nationality:AnEssay inContemporary History”),是作者近年一篇极为精采的文章,曾在《日本研究学报》(一九八二年)发表,即时引 起欧美学术界的注意,纷纷撰文讨论日本“国体”的问题。其学生陈英和(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华盛顿大学日本史博士班学生)将它翻译成汉文,复经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史高级讲师谭汝谦加以修饰订正,收录在其主编的《日本学丛书》里,最近以单行本出版。

作者开宗明义指出现代日本的一个特性,就是她是全世界最具“不协调性”的国家。日本经济上的成功已被“名列第一”,被奉为“世界的榜样”,但在国际政治上被讥评为“儒弱外交”、“叩头外交”、“缺乏道德原则的外交”。日本战后独特“国体”的不协调性已发展到令日本国内外都产生困扰和不安。有部分日人渐对这种始自战后的独特“国体”感到厌恶,他们希望日本能够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扮演较主动、积极的角色,重新铸造一个合于日本国情的“国体”,使“国体问题”在日本成为争论日炽的题目。

为什么“国体”的论争越来越激烈呢?作者指出三个原因:一、日本在经济上既然已经发展成“超级大国”,故有能力和必要担负政治和军事上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责任;二、日人存有一种“围城心理”(siege psycho1o-gy),他们觉得其经济成功引起其他国家批评和联合围攻。为了突破“围攻”,日本便要考虑改变其“国体”;三、日本在外交上产生很大的不安感。苏联在太平洋上大增海军力量,侵略阿富汗,及在北方岛屿驻扎军队等等,已经引起许多日人怀疑他们的防卫力量是否足够。

日人对自己“国体”的看法,战后至今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战后最初二十多年,日人一直认为为了现代化,必须排除日本传统的价值和制度;然而到了七十年代,其看法便倒转过来。日本传统的价值和制度,不但被日本评论家所赞扬,甚至外国的“日本通”也将日本经济的奇迹归因于它。与此同时,日人对战后美国所强加于日本的价值和制度作出严厉的批评。这些变化,其实与日本近年不断加强对教科书的控制、鼓吹修宪和扩军、推动靖国神社国营化法案、宣传媒介的右转和为战争罪孽作翻案工作等等,似是一脉相通的。

作者以“理想模式”(ideal types)的方法,将百家争鸣的论争划分为四种主要思想流派,即“进步派”、“重商主义派”、“自由·现实主义派”和“新民族主义派”。

“进步派”是逐渐失势的一派,他们最光辉的日子是战后的首二十年。这一派嫌恶国家主义和轻视传统文化。他们支持战后建立的民主秩序,主张维护新宪,反对再武装,认为日本的时代使命是向全世界示范一个现代工业国家在没有武装之下仍可生存和发展。这派的代表人物有丸山真男、坂本义和、森鸠通夫等名教授。

“重商主义”也是将要失势的一派。他们似乎不大想改变现代日本不协调性的独特“国体”。这派认为只要对日本的地理位置、资源蕴藏等因素加以分析,便自然得出日本是生而为“商人国”的结论。日本应尽量避免介入国际政治,为求利益,不惜对其他国家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这派的代表有高坂正尧、永井阳之助、天谷直弘等人。

“自由·现实主义派”是势力激增的一派。他们抨击“进步派”的反对日本再武装,轻蔑之为“空想的和平主义者”。这派人士主张修改日本宪法第九条(禁止使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而且反对核子过敏症及非核三原则等。他们主张与西方盟国合作,稳步地和大幅度地增加军费。他们也推崇“重商主义者”所轻视的民族主义。这派得到日本政府不少领导人的支持,代表人物有木正道、佐濑昌盛、佐藤诚三郎等学者。

“新民族主义派”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一派。他们与“自由·现实主义派”持有类似的观点,但比后者更坚定地否定战后建立的秩序,而且反对后者,所提倡的与西方结盟论。他们认为日本是“孤独”的,只能靠日本人自己解决问题。这派人士建议日本全力加强军备,包括拥有核武器。这派的言论颇为偏激,对日本产生很大的震撼力。代表人物有清水几太郎、中川八洋等。

《日本国体的远景》是一部难得的书。虽然篇幅不多(全书仅一百页),但内容系统分明,深入浅出,结构完丽整,行文踏实,分析精辟,若非干练的史家不能有此功夫。

有关现代日本“国体”的讨论,无论是日文或英文的都琳琅满目,但中文的似乎还是以这书为先声。目前,香港和台湾海峡两岸所见有关日本的书籍,大都是一窝蜂地简介日本的人事管理制度、致富术、或推理小说,见不到一亿二千万邻人的苦恼与自省。这本小册子可以补充这方面的空白。

不过,本书有一点很引人诟病的,就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名词,没有清楚的定义,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含混不清的感觉。例如“国体”一词便是。在日本近代史上,“国体”(nationality)是个具有非常特别含义的名词(这一点,译者也注意到了,见《译者序》),对于这一类名词我想应尽量避用,必须应用的时候也要倍加小心,对其意义必先做一翻清的功夫,可惜白尔奥氏并没有这样做。他似乎将“国体”与“应担当的角色”等同起来。译者将“国体”解为“国家体制及国民性之特点”(《译者序》,页6)和编者解为“国家性格及其文化特色”(本书封底扉页),似乎已洞悉原著的毛病,但是将译者和编者的解释放在原文里又觉得不大吻合作者之原意。我认为对于“国体”一词,作者有责任加以界定,不然便应改用其他妥贴的字眼。若勉强使用,连编译者都不满其所为,我们广大读者更只能在门外兴叹而已。此外,作者将日本全国性大论争归纳为四派,这是十分精辟而有见地的。可惜他对于各派之间的直接交锋还是缺乏清晰和系统的介绍。既然作者采用“理想模式”的方法,我想我的要求是合理的。

综观全书,作者的态度十分严谨。他参考的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日文的原文,而且大都是新近发表的,作者的选材似无褊袒。立论也很平实,没有故作惊人之语或卖弄学术名词,他好像与友人闲谈一般,旁征博引,于平实处见精彩,言论颇具深度和启发性。

译文大致可读,不过依然有几处地方略嫌生硬或冗长,可能是译者过分追求信达之故吧。

其他值得一提的还有几件事。本书附有《参考文献目录》,在这里编者将一些香港市面上可以见到的有关中文书籍作了简介,包括台湾海峡两岸新近出版的著译,一切唯内容是问,严守学术立场,使读者可作进一步的研修,这是十分有意义的。《编者的话》也是值得细看的,除了总结本书内容外,编者还简介一般读者尚未熟悉的日本制造的“环太平洋联合构想”——一个地域范围比以前的“大东亚共荣圈”大好几倍的构想,这确是一个我们不应忽略的切身问题啊!书中还附录二十多幅醒目的图片,想必经细心精选的,它们增强了本书文字的说服力和阅读的趣味性。

最后,,很兴奋的看到香港竟然有人有出版一套《日本学丛书》的壮志。主编者撰写的《缘起》,洋洋三千言,简述“日本学”在中国和外国的现状,尤其强调“日本学”与中国富强的关系,值得爱国的中国人都读、都想、都作回响。我相信这套丛书对促进中国“日本学”的发展会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国体的远景——经济大国的苦恼与自省》,《日本学丛书》(一),〔美〕白尔奥著,陈英和译,谭汝谦编,香港广角镜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三月出版,港币20元)

猜你喜欢
译者日本
探寻日本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