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请从日记做起

1984-11-01 04:10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4期
关键词:郭沫若体裁写日记

作家、文艺创作同日记之间有没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呢?这对每个立志献身于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人来说,是一个应该深思的问题。

不要以为写日记是一件很简单容易之事。世界上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的本身,时刻都在运动着,变化着。在一千天中,从来没有两天的活动是完全一样的。即使同一天,一千个人去观察它,记下来会成为一千则互不相同的日记。这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性格、爱好、文化程度、认识水平各不相同。大家对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感触,用文学表达出来自然会各有千秋。日记是生活的白描、文学的速写。每天写日记,就是每天训练你观察事物形象的本领,也是训练你能够随心所欲地状物抒情的本领,使你的大脑经常处在开动之中。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地记日记,可能感觉不到它有什么好处,但十年、八年,甚至二、三十年地记,你便会明显地看到它的好处了。它会使你养成敏于观察、善于动脑、勤于动笔等各种良好习惯,并且会把写作当作一种乐趣。

作家同日记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外文学史上,不少作家都勤于日记。作家的日记,可以成为他的素材仓库,成为他的记事簿,可以构成他的历史,成为他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鲁迅、郭沫若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日记。文学家阿英(钱杏邨)生前留下了他在新四军时期用蝇头小楷工整地记录下来的《敌后日记》。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作者孟伟哉同志,1951年赴朝鲜前线,在团政治部工作时,坚持每天写日记,把日常见闻和感受,详细地记载在日记里,为他以后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在一封信中说过:“写日记的结果,一是锻炼了我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锻炼了我的观察能力和习惯;三是丰富了我的语汇;四是养成了我拿起笔就写的习惯(写后再改)。我参加革命时,是一个小学毕业生,文字能力很差,写了几年日记后(现在亦还断断续续的写),自己也觉得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有点儿进步。我确实亲自尝到了写日记的甜头。写日记,对我搞文学创作极有益处。”这些话,可能会对广大文学青年有所启发。

日记是自己生活的记实。把自己每天所遇、所见、所闻、所作都记下来,实际上等于为进行文艺创作积累材料。用这些材料,将来可以加工成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还可以用日记体裁写小说、散文,也可以写报告文学、诗歌。如果我们涉猎一下中外文学作品,便会看到,鲁迅的《狂人日记》、列夫·托尔斯泰的《疏森》、马克·吐温的《夏娃日记》、郭沫若的《苏联纪行》、茅盾的《腐蚀》、蒋子龙的《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等等,采用的都是日记体。用日记体裁进行文艺创作有不少好处。拿写小说来说,采用日记体格式有利于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还便于抒发“我”的真情实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精神感染。

(薛钢推荐,摘自《无名文学》)

猜你喜欢
郭沫若体裁写日记
天上的街市
辛巴狗海洋大冒险
茫然的体裁
山茶花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体裁好
郭沫若向老师请罪
写日记
郭沫若与两个被遗弃的妻子
机器狗可以说话、写日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