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

1988-07-15 01:07
读书 1988年12期
关键词:雅舍春华秋实梁先生

汪 亮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一片痛骂声中才得知中国还有梁实秋这么个人,在我的记忆里,他只是个被涂抹得白粉斑剥的角色。因此,当我第一次看到台湾刊印的《远东英汉大辞典》封面上,主编的大名赫赫然是“梁实秋”时,先是愕然,继而自作聪明地断言:喔,他到底改了行。(或者按现在时髦的说法“干上了第二职业”)却不知梁实秋早就是一位名闻遐迩的语言学家——真是可悲而可怜的无知呵。

事隔数年,一册装帧简朴的《雅舍小品》,来到了我这个已不再是烂漫天真的中年人身边。它们没有浓艳奇幻的色彩,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通篇是平淡的世事和凡人百态,萌动于字里行间的却是犀利而充满智慧的幽默。他说的是四十年前中国的人情世态,可叫你不觉得陌生,似乎相去并不遥远:昨日的“非”,未曾变为今日的“是”。于是,你惊叹我们民族个性的生命力何以如此坚韧,何以太阳总爱照着我们的后脑勺上,给我们投下个老也摆脱不了的长长的阴影。

梁先生叹谓“以前的‘孝子是孝顺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瞧这话,今天听来,还是那么“水灵灵”的,用来描述八十年代的“中国小皇帝”,再贴切不过了。看来,“中国小皇帝”不仅是八十年代的一种时弊,他们的先祖,早就纷纷把他们扶上了“宝座”。没有皇帝,天下要乱,皇帝一多,天下更乱,这忧,梁先生担得着实有理,今天,我们这一代不也继往开来地担起这个忧来了吗?!

梁先生对讲排场撑场面的婚礼极言针砭,讥讽这些人“甘愿铺张,唯恐人家不知,更恐人家不来”,一方面登报“一切从简”,一面却是“倾家荡产的敬治喜筵”。客人们除了真有友谊的外,或是签到,出钱看戏,或是“以双肩承一喙的前来就食”,至于酒宴上庸俗的玩笑,闹新房时的恶作剧,更是“在刑法上都可以构成诽谤、侮辱,侵入私宅和有伤风化等等罪名”。他提倡的是一种“简便、节俭、合理、愉快”的结婚仪式,这一点,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婚礼新风,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在梁先生的眼中,酒席上肉麻的让席,实属虚伪,“圆台面半径都是一般长,任何位置都可享受同样的利益,再说,让来让去,每个人总有一个座位”。倒是梁先生以自己每天在公共汽车里“杀进杀出”的亲身体验中,发现了一般人的处世道理:“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这才是那些热衷于让席的“谦谦君子”的内心独白。

梁先生苦于“凡是约期取件的商店,因爽约而使我们徒劳往返的事是很平常的”,便不无挖苦地究其原因是:“外国人只有在四月一日那一天才肯相绐为乐,而我们,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随便那一天都无妨定为万愚节。”

总之,他写音乐,写下棋,写男女心态,他谈旅行,谈送行,谈乞丐,谈理发,四十年前的林林总总,今天读来依然那样的新鲜而切中时弊,这,也许就是这些文字的生命力的原因。四十年前结的果实,今天依然那么有 味,这才是真正的春华秋实。这类隽永的小品,不妨多购几本,放在案头,压在枕下,搁在口袋里,兴之所至,翻上几页,悠悠地品味。

梁先生饱尝乡愁之苦,晚年时更想此生能最后一睹朝朝暮暮魂梦萦牵的故土,无奈回天无力,含恨怅然地踏上了人生的归途。梁先生在台湾出版过《雅舍小品》的三本续集及散文集《雅舍忆旧》,《雅舍志文》,但愿这些文集能早日穿越已经开始烟消雾散的台湾海峡,载着长眠于九泉之下的梁先生的游子之心,回到他神游久矣的故土。

(《雅舍小品》,梁实秋著,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第一版,0.95元)

猜你喜欢
雅舍春华秋实梁先生
梁漱溟演讲收费
残月初升
【雅舍】
志怀高远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论《雅舍小品》中梁实秋的其人其文
雅舍雅事
雅舍
她在睡梦中,他在等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