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

1988-07-15 01:07萧国亮
读书 1988年12期
关键词:著者社会学历史

萧国亮

牛顿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如果说我所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就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原故。”科学要发展,研究工作要有所突破,科学工作者就必须继承前辈的科研成果,总结前辈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从前人已达到的高度出发,更上一层楼。社会学的研究也是如此。韩明谟先生所著《中国社会学史》一书,就是走向中国社会学“巨人之肩”的阶梯。

《中国社会学史》一书回顾了中国社会学自一九八一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学舍讲授“群学”起,到一九八五年中国社会学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止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历程,总结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该书有二个特点,一是全面客观地介绍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二是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前辈社会学家的论著作了较为公允的评价。对此,该书堪获中国社会学“信史”之誉称。

著者十分尊重历史事实,凡是在中国社会学这门学科中作过研究、做过工作,对推进这门学科发展起了作用、影响的重大事件、学术团体、著名人物及其学术思想都进行了客观的介绍与评述。如中国社会学发轫阶段的先行者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严复等人;萌芽时期的康宝忠教授;幼苗时期的李大钊、瞿秋白、赵作雄、陈长蘅、吴旭初、许德珩、陶孟和、孙本文;该书都作了客观的评介。在中国社会学成长阶段具有重大影响的“老解放区的社会调查”、“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性质的论战”、“乡村建设运动”和“高校和文化出版界的社会学发展”,该书的介绍尤为详尽。对建国以后共产党取消社会学学科的错误,著者不为“圣人讳”,作了秉笔直书,而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恢复社会学的正确方针,作了充分的肯定。由于社会学在中国曾经中断了将近三十年之久,而恢复社会学还尚未十年,因此,书中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历史的全面、客观的评价,其许多内容往往是许多青年学子所鲜知的。所以,该书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是一本社会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读书。

为了正确地总结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该书著者遵循历史主义观点,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的事实与发展的因果关系,并在研究过程中把中国社会学发生、发展的历史置于当时整个社会背景中来加以考察。从而使该书展现出广阔的视野和历史的深度。著作由此告诫我们,中国社会学的发生、发展是当时处于民族存亡之秋的中华儿女为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需要,是中国革命的需要。中国社会学这棵长青之松之所以历尽磨难、几经浩劫而没有枯萎、凋零,是因为她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从广博的大地深处不断吸取养料的缘故。当今,我们要使社会学中国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必须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研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注意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解答中国社会发展的种种问题。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中国社会学之树,才能枝叶茂盛,郁郁葱葱。

本书对中国社会学研究成果的评价至为公允,既充分肯定成绩,又严肃地指出其所存在的种种局限性,为后学者超越社会学先辈指点迷津,开辟蹊径。如对社会学大师孙本文、陈达及其学术著作的评价,就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著者肯定了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一书的优点,“在于其资料丰富详实,朴素无华。……做到了言必有据,文必成章,结构严谨,实不失为初学社会学者的一本好书”。同时,又不留情面地指出其“博而不专、广而不深、多而不精的缺点”(《中国社会学史》,第124—125页)。优点固然要发扬光大,缺点尤当为现今治社会学者所戒。再如对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在左的路线统治时期,总是一笔抹杀,全盘否定。而著者却颇有理论勇气,不囿陈说,大胆指出梁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条建设新的社会组织机构作出的努力”(同上,第157页)。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固然已成历史陈迹,但其求索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该书的最后一章“历史的总结”是值得注意的。著者认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优势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潮流下,迎来了中国社会学研究发展的黄金时代。历史告诉我们:时代的发展需要社会学。社会学发展、繁荣的春天已经来临。让我们借助于《中国社会学史》的阶梯,登上社会学先辈之肩,发挥我们的优势,把中国社会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中国社会学史》,韩明谟著,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第一版, 1.60元)

猜你喜欢
著者社会学历史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增字配号规则的探讨
意外遇见社会学
新历史
意外遇见社会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我国阅读疗法领域著者队伍研究
《西部论坛》参考文献格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