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经济头脑

1989-01-01 09:19许卓松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9年4期
关键词:头脑信用卡顾客

许卓松

追踪而至的信用卡

1986年8月,我到美国后的第三天,即收到了一封信,信里端端正正地写着——亲爱的先生,欢迎您来到美国,请使用本公司的信用卡,它将使您更具经济头脑,将给您的人生带来无限的光明和幸福!好家伙,美国人可真是经济头脑,人刚到,生意就做上门来。同时,还让您不能抗拒,因为谁不希望具有经济头脑?

正是基于同样的目的,我留美时,选择了经济管理专业。攻读的课程包括金融、财会、投资、管理、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等,几乎揽括了经济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号称“美国的铁饭碗专业”。课堂上讲授的原理、策略和思维方式,举不胜举,可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第一堂课上的一个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田纳西州的一个小城镇里。有兄弟三人,各得了财产一万美元。老大爱旅行,用它买了一辆汽车;老二好钻研,见到一张储蓄的广告后,将钱全部投进了银行;老三,不知何故,将钱锁入箱中,高枕无忧,忙别的去了。时间一晃,五年过去了。老大的汽车脱漆生锈,估价尚值6000美元;老二除本外,获息4000美元;老三,不用说,仍是个“万元户”。美国教授说完,就问大家:“三兄弟中,谁有经济头脑?”答案是明摆着的:死钱必须活用。

这是一条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美国人用这一原理创造了信用卡。那不过三英寸见方的小纸片,却可将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整家大公司的家当全部收入。美国人,几乎人人口袋都有一张信用卡,每月发薪水时,将支票往银行一送,就全进了小卡片中,购物、进餐或住宿宾馆,以它开路,畅通无阻。事办完后,尽可不付分文,道声“Byebye。”如今,信用卡已风行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它的冲击下,钞票正面临着“消亡”。

“信用卡除带来方便外,还有一妙用呢,”美国教授在课后的闲谈中对我说,“它可以在被使用之前,争分夺秒地为您争取利息。”这就是信用卡推销信中所指的“经济头脑”吧!我立即产生了条件反射。回想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们总是随带大量金银入棺,而多数人又有至临终前才将埋藏床下土中多年的血汗钱启封传后的习俗,实不能算明智之举。

吃小亏占大便宜

步入美国各类超级市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花花绿绿的商品预告小报。小报上印有一排排整齐的赠卷(Coupon),高高地推在紧靠大门的货架上,招徕顾客。赠卷的品种繁杂多样,有当即生效——付款时当场少缴若干款项,有逐步生效——每采购一次物品,就得到与所购物价钱成比例的赠卷。日积月累,到了一定数量,即可免费得到一打鸡蛋或一加仑牛奶;还有的是要费些功夫:先付足原价买下商品,再将赠卷寄往厂家,由厂家再将折价的款寄给顾客。后一种赠卷,有人管它叫“回扣”,因为顾客替产家推销了产品,尽管是推销给自己,论功行赏,给一点辛苦费,意思意思。

发彩卷和大削价(大出血),虽然已不入时,但经美国商人革新,又展现了“新姿”。我曾翻阅了一下那些常常堵塞我信箱的彩卷,发现购物中彩后的奖赏,已从一次性的低廉生活用品扩展到豪华轿车、郊外别墅,以及往欧洲三国、五国的一揽子免费旅游票等。削价也以定期减价和不定期优惠双管齐下。如波特兰市的一家大规模二手货商店,每周都有一天为“大出血”日,这天所有的皮货(皮大衣、皮鞋等)都减价50%,但削价日不固定,不预告。顾客们只有进了大门才知当天是否削价。这种让顾客碰碰运气的方法还颇为奏效,光临者因此大大增多。

在美国各类商店选购商品,如果稍加留神,就会发现:价格数码中,9字出现得最多。诸如9元9角5分的袜子,49元9角5分的夹克衫,299元9角5分的电视机,甚至99元9角9分的电冰箱、这些牌价的共同特点是,都与高一数量级的价格(如10元、50元、300元和1000元)仅差几分钱。尽管如此,由于人类的记忆特征是第一位数印象最深,这种效应在顾客权衡利弊时,无疑产生了有利于卖主的作用。无怪乎,9字在美国的商品社会中受到如此宠爱。

此外,商店老板还有一招,我曾亲身领教过。一次假日,学校放假,我和几位朋友一块上街购物。在一家店里,我买了一台小收音机,交款后,售货员却又马上取出相同的一台,往我身旁的一位女性怀里一塞,微笑着对我说:“这是送给您太太的。”尽管我俩给弄得啼笑皆非,但那女性还是感激地向我道了声谢。因为,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她的那台收音机款也已由我支付了。

生活中的经济学家

散步在美国的街头上,常常可以见到街头广告栏、电线杆或汽车站上,贴着醒目的《车库销售》广告。不知情者会以为是在推销车库。其实不然,那是美国人将家中用过的家什杂物低价出售的告示。由于该项交易多在家庭的汽车库中进行,故得此名。这种家庭“副业”常是非盈利性的。主妇们将更新后余出的旧桌椅、沙发、电视、音响,以及餐具、衣裤等都陈列出来,标上微不足道的价格,供路人挑选。既是一次家庭陈设的清理,又略有资金回收,可谓两全齐美。据说,这种销售之根由来自美国人的流动性。迁居前,将家什统统售出。带上信用卡走路,确实轻松便利。抵新址后,重新购置一番,包括从其他“车库销售”中采买价廉实用的物品,建立彻头彻尾的新家。我的邻居,自费生小唐,就曾在该交易中,买到一台崭新的尼康新式全自动摄影机。只花了原价的1/10,17美元。

美国的大街上,高大堂皇的百货大楼琳琅满目,宽敞整洁的超级市场惹人注目,但旧货店、二手店和倒闭转销店也很受欢迎。其中倒闭转销店别开生面,专门出售倒闭公司、商店变卖的家当,还有大公司清理出积压或过时物品。各类商品堆置一店,令人眼花缭乱,从高档组合家具到草篮、工具,应有尽有,我曾在该类店中见到整捆的美军军服,这三种特种商店,不登广告,不印小报,但生意却十分兴隆。每日登门的顾客也仍川流不息,争先恐后。他们的观念似乎在说:“还可以用的东西,为什么不用呢?”

留过美的人,大都知道,美国许多大学书店都执行某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新学期开始前,各学科教材“济济一堂”堆满了书架。学生们成群结队涌入书店,精心挑选合味的教材。新书买下后,若改变主意,还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书按原价退回。美国的教材十分昂贵,一册教科书通常在50美元上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国的学生们自有办法。他们先买下选中的书籍,花上10来元复印一本,再退回店里。一个学期至少可省200余元。

为迎合美国学生教材“不过期”的需求,美国多数大学书店还设有回收和出售旧书业务。一个学期刚结束,学生们把还来不及用旧的书,送到书店回售。几十元钱的书只退回几元钱,就立即被摆在书架上以2/3原价重售,差别之处只是贴上“已用过”标签,并成为最抢手的货色,这种买卖有时是多次循环的,我的一本《财会学》上就曾贴有四条那种标签!真是省了学生,肥了老板,各得其利。

与美国人打交道久了的人,总会感到美国人真抠!这话可只是对了一半。大多数美国人在个人饮食和娱乐上都十分慷慨大方,一股“挣多少花多少”的劲头,可是在购买陈设、工艺品和家私等方面,却大相径庭,缩手缩脚犹豫不决。我认识的几位美国人,假日一到就带上家人,或往香港购物,或飞欧洲游览。可是在选购仅几美元的石印章时,却迟迟疑疑,反复挑选,下不了决心。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据说稍一过头,就形成了一条准则:钱的去处,应是眼下实际可用的东西,而不是留给后人或来世受用的物品。

(摘自《福建青年》)

猜你喜欢
头脑信用卡顾客
头脑对对碰
招商银行:招行两大APP支持信用卡免费还款
信用卡资深用户
豆腐多少钱
超级头脑训练营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注意!有些信用卡不激活也收费
我卖个桃容易吗
信用卡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