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家不能过富日子——关于电的另一种消费

1989-08-24 05:50王增海
中国青年 1989年11期
关键词:电冰箱呼和浩特市用电量

王增海

如今,无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几乎人人都面临着一个烦恼的现实:停电越来越频繁。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1986年拉闸限电2002条次;1987年就上升到8210条次;1989年则猛增至13200条次。而且停电时间从开始的1小时逐渐延长到现在的4小时。由此惹出的笑话和悲剧,可谓“罄竹难书”。

内蒙古集宁市:一老妪夜间上厕所,前脚刚进门,四周灯光骤灭,眼前一黑,脚下便打个趔趄,一头栽到茅坑里,险些丧命;呼和浩特市一家医院:大夫们正为一病人做阑尾手术,刀口切开,无影灯灭了,欲罢不能,只得用数只手电筒充数,病人当然痛苦不堪;至于停电引起的自来水干枯,冰箱中的肉菜变质,高层建筑电梯停开之类的事更是数不胜数。

更为严重的是机器轰鸣的工厂因突然停电而变得鸦雀无声,干裂的农田因无电而庄稼枯萎。仅包头钢铁公司每周因压缩用电3万多度,全年便少生产几十万吨钢铁;包头铝厂因供电不足,66台电解槽便长期停工,每年少生产4.5万吨铝;乌兰察布盟凉城县153万亩耕地也因缺电,70%的庄稼干死在烈日之下,粮食产量由过去的1亿公斤下降到3500万公斤。

面对电力严重不足而导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蒙受损失的严酷现实,人们往往将此归咎于我国能源建设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这几年我国居民家庭用电的急剧膨胀这一事实。

据各地供电部门介绍,近几年来,城乡居民在收入扩张条件下迸发出来的电力消费冲动是史无前例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居民家庭用电量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向上增长。在呼和浩特市,居民用电量1982年为7.6万千瓦,1985年则上升到13.4万千瓦,而1989年上半年又猛增到18.3万千瓦。

导致电力消费急剧膨胀的是蓬勃兴起的家庭生活电器化的提前到来。昨天还被视为奢侈品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电饭煲、电风扇、微波炉、空调器已经开始程度不同地普及百姓家。1983年,内蒙古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2.5台、电冰箱2台、洗衣机3台、录音机25台,到1987年就分别上升到27台、13台、57台和70台。4年时间,普及率平均上升了5倍多。1988年又比1987年平均上升了1.3倍。短短几年时间就达到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花了10年多时间才达到的电器化水平,并且远远超过了日本、南朝鲜乃至西方国家人均国民收入1500美元时的电器化水平。

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用电消费也随之增长,这是正常的。但其发展应该是有层次、有阶段、有序列的。按照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家用电器的普及速度和广度都带有超前消费的倾向。电风扇方兴未艾,空调器又掀起了高潮:电冰箱并未普及,单门冰箱就接近淘汰;彩电并未完全取代黑白电视,录放像机又成了抢手货。这风驰电掣般的家电普及速度,是电力生产无法应付和承受的。仅目前内蒙古城乡拥有的电褥子400万条,耗电20万千瓦以上一项,就相当于吃掉一台25万千瓦发电机组。如果各行各业的用电量如此这般猛增,我们就是不停地建发电厂,也难以满足用电需求。据了解,建一座10万千瓦的发电厂,需要投资上亿元、花两年的时间才能建成。这就从时间上和财力上制约了电力发展不可能突飞猛进,只能一步步来。

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家用电器消费应该是穷日子不能当富日子过。

然而,现在许多人对电力的消费十分自然地踏进了令人忧虑的误区。认为掏钱用电,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这种电力消费观念是建立在世界上最为便宜的电力价格之上的。在内蒙古,工业用电价格是7分钱1度,农业用电3分5厘钱1度。居民用电价格是0·18元1度。如果一个家庭每月用电60度,支付电费10元8角,只占工资收入的5%上下。因此,这种价格下的电力消费对于人们的支付能力来说当然形成不了压力。

有识之士呼吁:这种带有明显的挥霍、奢侈和无节制的电力消费,与现阶段的电力生产水平太不适应了,穷家不能再过富日子了!

猜你喜欢
电冰箱呼和浩特市用电量
“妙算”
02 国家能源局:1~7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4%
01 国家能源局: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5%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以呼和浩特市小学为例
1~10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65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
2017年1~8月,全国家用电冰箱产量同比增长11.63%
诗书画印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7省市电冰箱抽查不合格率12%
呼和浩特市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