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一副糟糕的牌,不一定会输(我的经历)

1989-08-24 05:50何怀宏
中国青年 1989年2期
关键词:姨妈博士生伊丽莎白

何怀宏,男,1954年生于江西清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著有《若有所思》《生命的沉思》等书;译有《伦理学概论》《道德箴言录》《正义论》《伦理学体系》《沉思录》等。

我的经历很简单:不到6岁入小学,12岁小学毕业正逢“文革”开始,也算是1969届初中毕业生,然后留下读高中。1972年初在一个搬运队工作,年底应征入伍,在部队一呆就是近12年。1984年考取人民大学硕士生,后转为博士生至今。

可以说顺,也可以说不顺。没有大起大落,在这方面和那些屡经劫难的朋友比有点惭愧。甚至可以说我曾交过几次好运,不然也许现在还半死不活地呆在山沟里。而我的某些不顺是时代造成的,同代人一个也跑不脱。

当然,我也知道我所付出的代价,知道我一生中最宝贵的一段年华是在做什么,是投给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全年级年龄最小的,而到重新读书时,我已经是年龄大的了。一种长久的逆境比一种突然的打击,哪一种更折磨人?

你处过某种逆境,你过来了,这就意味着你可以面对新的逆境了,你就会想:既然那种事我都承受过了,这种事又算什么?其实那些引得人们哭泣哀叹、寻死觅活的事情不过是些茶杯里的风波。

认识自己是很难的,我现在也还经常对自己发怔,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有一些较固定的看法,或者是从别人那里反馈回来的,或者是自己有意无意的强化。30岁以前我经常想拗着自己,30以后我不想拗了;30岁以前的生命老是被别人瓜分,30岁以后我想更多地关照自己了,关照自己的心愿,做自己想做而不是别人要我做的事情。

我的个性是偏内向的,有些拘谨,不容易放得开,为人随和甚至有些妥协。我觉得自己总是遇到好人,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说我总是本能地避开那些有心计的人。有了明确计划的事情,我想我一定能做到,虽然在做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骂自己,不满、抱怨乃至失望。我能吃苦,但决不拼命,以前没熬过夜,以后就更不会了。我容易容忍和谅解别人,但却热情不足,成就感和荣誉心也毋宁说是消极意义上的——不容别人蔑视。我实在是有些冷淡,没有法子。内心里是敏感而骄傲的,但不是轻易说出来而是隐忍——无论那是屈辱还是得意。我爱好游泳、登山、远足等一切可以亲近自然的活动。我的外貌最好由别人去评说。留在我记忆中的是,在一些最黑暗的夜里打开灯站到窗前,看着玻璃上映出的自己的影子,在我冻结的心里又会升起某种欣慰和自信。

就是这样一个人,面对着世界,面对着他前面不可测知的路程。我想,我已经没有在埋葬过高老头之后,站在山头上望着巴黎的拉斯蒂涅的那种豪气了。现在经常想的倒是“限度”这个词。我现在也不太想我手中拿的是一副什么样的牌了,而是怎样把手里的这副牌打好。

在加拿大电视短剧《杰克的心》中,有一个女孩伊丽莎白,她长得很胖,容易逗人发笑,又在演出中被派定了一个她不情愿的角色——演一个男孩杰克、她感到十分委屈和伤心。她的姨妈察觉到了,故意和她打牌,然后对她说:“你拿了一副糟糕的牌,但你不一定会输。”有许多幸运的、讨人喜欢的人,但你不是他们;有许多秉赋好、环境又好的人,但你不是他们!于是伊丽莎白懂了,她决心要成为她自己,不是爸爸,不是妈妈,不是幸运的丽莎或贝嘉,甚至也不是姨妈,而就是她自己,现在就是杰克!

那么,现在你也是这样,“你拿了一副糟糕的牌,但你不一定会输。”而如果你拿了一副还不算糟糕的牌,你更要争取赢。

猜你喜欢
姨妈博士生伊丽莎白
英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像绘画的回归——伊丽莎白·佩顿
波莉姨妈信守承诺
做真正的自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牡丹女王的姨妈
小不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