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宇宙识文化

1990-07-15 01:08季羡林周一良
读书 1990年8期
关键词:互相学习文化圈东方文化

季羡林 周一良 庞 朴

一部人类的历史,证明了一个事实: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

既然讲文化交流,就必须承认,文化不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地区单独创造和发展的。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国家不论大小,民族存在不论久暂,都或多或少、或前或后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人类文化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是全世界已经不存在的和现在仍然存在的民族和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文化交流则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统治今天世界的文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几百年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已见端倪,但还没达到同资本主义文化分庭抗礼的水平。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事实,没有辩论和讨论的余地。

欧美一些比较有远见的历史学家,比如英国的汤因比,从研究全部人类历史中发现,一种文化或者文明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演变、衰退的过程。他们把过去的人类文化或者文明,分成了许多独立的个体。有的个体,比如美洲的玛雅文化,今天已经荡若云烟,不再存在了。有的至今仍然存在而且发展得如日中天,但是,哪一种文化或者文明也不可能万岁。

一种文化或者文明,怎样才能继续发展,继续前进,继续洋溢着生气勃勃的活力呢?关键除了内因以外,外因也起重要的作用,外因中最重的一个就是文化交流。哪一种文化或者文明,如果在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以后,就自我欣赏,自我感觉良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这表示,它已经失掉了生命的活力,注定要衰微或者消亡了。这也是一个历史事实,没有辩论和讨论的余地。

此外,根据我们的观察,在五花八门纷然杂呈的众多的文化或文明中,显然有文化圈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某一个比较广阔的地区内,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或者文明,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影响了周围的一些国家和民族,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积之既久,就形成了这样的文化圈。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从希伯来起一直到伊斯兰时期的闪族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在很辽阔的地区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对圈内的国家产生了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影响。这影响不是单方面的,圈内的国家间有着文化交流,圈与圈之间也有文化交流,总起来看,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渗透的过程。

这样四个大文化圈,又约略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体系:一个是西方文化体系,指的是从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的欧美文化;一个是闪族、印度和中国的东方文化体系。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这两大文化体系表现出来的情况依然是互相学习,互相渗透,交光互影,独立发展。这当然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是在最大的宏观的基础上的文化交流,而且这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一个文化体系也不是自一开始就占据着或者永远占据着关键地位,主导地位、支配地位、垄断地位。

在今天的世界上,正如我们上面已经谈到的那样,统治者是西方文化体系。我们东方国家——在这里,“东方”既有地理含义,也有政治含义,即所谓第三世界的国家——,中国也包括在内,近八百年以来就是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寻求真理。到了今天,世界上西方以外的哪一个国家不向西方学习?哪一个国家没有西化?专就中国而论,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文学艺术,甚至我们的风俗习惯和我们的思想意识,无不打上了西方的印记。这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不向西方学习,则无法发展我们的生产力,无法推动社会前进。这个学习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不但今天学习,明天仍然要学习,决不能稍稍放松。

但是,在努力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我们的头脑也必须清醒,我们的眼光也必须放远。我们必须上下八千年,纵横数万里,以人类全部历史和整个地球为背景,来观察东西方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看出两大文化体系相对消长、互相学习的关系。最近几百年来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只代表最近几百年的发展。前于此者,情况有所不同,后于此者,情况也将会有所不同。只有放眼观宇宙,我们才能真正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观察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东方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我们才能在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况下,准确地给西方文化以应有的地位,准确地给东方文化以应有的地位,准确地确定我们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准确地预见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

我们这一套《东方文化丛书》顾名思义,就是想给读者以有关东方文化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什么叫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在东方文化中占什么地位?东方文化当前的作用是什么?衡以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全国人民关心文化问题,是合乎规律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我们在这里提出来的这几个问题,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答案。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出版了大量的有关文化问题其中也包括东方文化的专著和论文,汗牛充栋,车载斗量,目迷五色,花团锦簇。我们想在这一面锦上再添上几朵鲜花,共庆升平。对目前注意东方文化很不够的情况,我们想加以矫正或者平衡。因为是丛书,作者很多,探讨的方面也很多,观点就可能有不一致的地方。我们认为,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我们编委会对此概不干预。每个人的观点由作者自己负责。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文章达到一定高度的学术水平,材料又翔实可靠,我们就收入丛书中。我们希望真正能做到百家争鸣,而只有真正的百家争鸣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的行动方针。

(《东方文化丛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季羡林、周一良、庞朴。第一批季羡林:《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周一良:《三海波澜——中日朝文化交流论丛》等四种于今年六月出版。陆续出版的有:饶宗颐、任继愈、阴法鲁、VictorH.Mair(梅维恒)、严绍、汤一介、庞朴、乐黛云、林聪明、印顺、宿白、王永兴等中外及港台地区学者的专著)

猜你喜欢
互相学习文化圈东方文化
周雪平
多样解构
在互相学习中成就专家型班主任
圈里事儿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