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上引进高科技

1994-03-31 15:36葛兆铣
清明 1994年2期
关键词:茂林

葛兆铣

引言

进入80年代中期,在农村经济改革日益深入的情况下,地处皖南山区的茂林镇的领导班子作出惊人之举,用100万元的代价买回一项专利,要在这个几乎没有工业可言的地方,新建一座高技术产品的工厂。专利项目叫“氟塑料合金热熔融技术”,对于长期闭塞、经济落后的茂林来说,可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氟塑料合金”是什么玩艺?它干什么用的?为什么买专利要花100万元?……

“氟塑料合金”是塑料之王“聚四氟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全氟乙丙烯”合成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发明的新材料,具有耐强酸、强碱,耐高温,耐磨损等性能,在世界上居领先水平。广泛用于化工、机械、航天等部门。

在上述解释中所使用的一串术语,让茂林人越听越糊涂。他们甚至无法诘问或责难,只能摇晃着脑袋说:“我们这个地方能办那样的工厂吗?”

在茂林办氟塑料制品厂的“拦路虎”,不在于一般人的认识和怀疑,而在于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困难。

——具有国际水平的新材料,要把它转化为产品,要靠什么水平的人来实现?在当时的茂林,充其量只能招收到高中毕业生,即使在泾县城,也只能聘请到有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

——100万元的专利费,新建厂房购买设备和原料的资金从哪里来?当时的茂林,仅有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农具厂,还有做胶水的“化工厂”、糕点加工厂和油坊;1984年工业产值仅有25万元,农林牧副渔总产值300余万元。镇级机关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

——即使把工厂办起来,如何经营管理?如何开拓市场?这对习惯于“学大寨”、抓农业的基层干部来说,也许还没有考虑到……

人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为什么敢于花许多钱买专利?又为什么要办这样的工厂呢?话要从头说起。

历史的反差

茂林镇有她与众不同之处,一是早已闻名全国,二是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辉煌的过去。从近处说,半个世纪以前这里发生过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人民子弟兵,在茂林地区遭到暗算,大批优秀儿女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为此,周恩来悲愤地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名句。毛泽东亲撰《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随着50年代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一条注释,“茂林”这个地理名词已为全国人民所知。

往远处说,南唐、北宋之际,据传吴姓便迁居茂林。在千年左右的历史中,茂林发展成一个相当繁荣的集镇。仅就这里的古建筑规模而言,也是其它地方所罕见的。当地俗谚有“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三十六轩、七十二园、一百零八座大夫第”之说。这些富丽堂皇、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大致形成于明、清两代。其中有明代布政使吴尚默的居宅,清代吏部尚书吴芳培的“光禄大夫第”。南面有清代两河总督潘锡恩的“河帅第”,北首有民国初年京兆尹王达的小楼。在为数众多的府、第、院、宅中,有楼、台、亭、榭,花园、假山、小桥、画舫。无情的岁月湮没了许多古代建筑物,但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一直是茂林人的骄傲。他们常以“山川钟秀,人文荟萃”自诩。就在当代,他们还可以举出著名画家吴作人,以及已故的北大教授、红学家吴组缃、民革副主席吴茂荪等许多令人景仰的名字。

由于知名,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人士前来参观访问。例如,日本的古建筑专家,曾两度来茂林考察明、清建筑物。美国的一位留学生为研究其导师的乡土文学作品,专程来瞻仰吴组缃的故居,考察这里的风土人情。更多的国内外人士来凭吊“皖南事变”战场。缅怀革命先烈。访问之余,不免要慨叹茂林由盛转衰的历史。其实,茂林的衰败不自建国以后开始。吴组缃早在30年代的小说散文作品中,就深刻地描写了农村破产的情景。一位身历“皖南事变”的将军,重访茂林时的心境与众不同。他想到当年浴血奋战时的情景,更想到茂林地区的人民对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和牺牲。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解放后30多年,茂林的面貌没有变化啊!”

听到诸如此类的责备,茂林的基层干部不无委屈。过去“学大寨、赶××”,他们没有少跑过路;治山、治水、治田,他们没有少出过力;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他们没有少操过心;农村经济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们也没有落后……茂林的面貌没有变化,是什么原因?谁知道J但是他们不能不承认现实:过去金碧辉煌的府第园宅,多数已成断垣残壁,镇上一条小街道,店房低矮破旧,冷冷清清,唯一通往县城的公路,坑坑洼洼,“晴天是灰州,落雨是池州”;全镇工农业产值和人均收入,在全县30多个乡镇中位列下游……面对这样的现状,他们想到常用“革命老区”、“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等词汇向客人介绍情况,不禁为之汗颜。他们反躬自省,意识到过去“只跑田头,不跑码头”,也许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他们决心出去找“门路”,发展乡镇企业,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远寻故乡人

镇党委书记出去“跑码头”,年龄较大的镇长吴振球仍在家里“跑田头”。茂林的“人才优势”在外地。他们排出一长串名单,有当官的,有文人学者,有科技专家,分布全国各地。他们缩小范围去寻找搞科技的乡亲,目的地是江苏和上海。过去说:“逃难莫寻亲”,现在虽不是“逃难”,却也够寒酸了。1985年元月的一个雨雪天,镇党委书记杨金苗一行四人,从胶水厂借了300元出去“碰运气”。其中最有经济实力的是吴沐农,他是信用社的主任。在江苏昆山县,他们未能找到合适的项目,但是受益殊深。这里一个村的工业产值是茂林镇的20倍!登上村招待所大楼时,同行的彭浩副镇长叹道:“我们再要搞不好,只有眺楼自尽了!”当然他们不能跳楼,因为还要拜访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吴报珠女士;她是著名西家吴作人先生的侄女,祖籍茂林。他们找到这位从未谋面的女研究员家中,见壁上挂着作人先生的“熊猫图”。主人的热情接待,使初到大上海的“山里人”能够坦然地陈述乡情和来意。年过半百的吴报珠女士深谙乡亲们的心情,立即打电话找人联系,介绍他们去洽谈一个“无尘口罩”的项目。他们返回泾县,由于一时未能找到产原料的厂家,春节以后又派农技站的朱学农等人再度去找吴报珠女士。”

朱学农带回一个新项目的信息,就是“氟塑料合金”。这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发明的新材料,居世界领先水平。第一发明人段友芦,是吴报珠带的研究生。段友芦说,这项新材料正在申请国家专利,已决定转让给上海川沙县等4家工厂。他们不想把点铺得太多,加上茂林的基础太差,转让这项专利有顾虑。但是吴报珠导师讲了话,茂林是吴导师的家乡,他们同意转让。茂林镇党委听了汇报,开展热烈的讨论。与其说是大家看准了这个项目,倒不如说是出于对吴报珠女士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信赖。于是,便让朱

学农再次赴沪,洽谈转让专利的具体条件。

泾县县委和县政府的负责人,认为这个高科项目发展前景很好,虽然茂林的基础薄弱,但应支持他们在较高的起点上突破,才能取得较快的发展,便决定由县乡企局、县农行的负责从。同杨金苗等去上海,与有机化研所的段友芦、纪善荣等人洽谈。他们交付了1万元的“入门费”,签订了《氟塑料合金热融熔加工技术专利贸易许可合同》。专利费100万元,按企业年产值比例分15年付清。上海有机化研所的同志果然值得信赖,段友芦、纪善荣等人担任茂林氟塑料制品厂的技术顾问,多次来泾县讲授氟塑料的知识,还介绍学员去研究所学习,指导他们开发新产品,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尤其是纪善荣同志,到现在仍是茂林氟塑厂的“常客”。

磁性般的聚合力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同志,化了数年心血,把F4同F46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高科技材料。这项专利被买回来之后,在茂林也形成一种新的聚合力。

要在“一穷二白”的茂林办氟塑料制品厂。第一个“拦路虎”是资金问题。当时的县长吴克炜,召集各银行行长和财政,税务、乡企等单位的负责人会议,帮助茂林筹措建厂资金。吴县长开玩笑地说:“有了这个高科技项目。拿25万元让杨金苗抛一下!”作为贫困县,在当时拿出25万元,当县长的确是下了很大决心。但是对于新办氟塑厂来说,却是个区区之数。事隔不久,就是这个杨金苗又来要钱。讲了半天,吴县长只顾批阅文件,连眼皮也没有抬一下。要钱的气短,只好悻悻而退。过了几天,吴县长不请自来,在新建的厂房里转了一圈,然后拍着杨金苗的肩膀说:“又给你解决一笔资金啦!”新厂草创,就有各级领导来视察。宣城行署的宋专员也看中这个高科技项目,回去以后,特意安排地区人民银行联系茂林镇。其后,县农行、人民银行、财政局、民政局等单位,相继为解决氟塑厂的资金困难,伸出了友谊之手。

中国有句老俗话:“竖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开始办厂时,尽管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但仍然有许多人要求进厂工作。镇党委没有等闲视之,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不搞照顾性的安排。公布了招工条件,必须是高中毕业的水平,一律经过考试,择优录用。第一批招收24人,全部是高中毕业生。可是他们对工业知识“贫乏”得可怜,其中最“懂行”的是一位曾在农机厂扳过螺丝的职工。不过他们具有艰苦朴素的美德,平整厂房基地时,挖土抬砖,搬运设备,什么都干,从不叫苦叫累;每月24元的微薄工资,他们也不嫌少.派往上海学习的凤卫平等4名职工,住在有机化研所的招待所里,吃不起食堂的伙食,便用煤油炉自己烧菜煮饭,连食盐也不知道上哪儿去买。他们对上海太陌生了,对氟塑料更陌生,要从分子式学起。在老师的耐心辅导下,他们像蚂蟥似的吸吮着全新的知识,准备回去支撑那座新办的工厂。派往皖南电机厂的风建国等5位学员,则经受着另一种磨炼。他们住在竹篱为墙的简易宿舍里,凛冽的寒风冻坏他们的手足,冷却不了他们拜师学艺的热情。开始时只让他们在车间里“相呆”,但他们每天上班在人前,下班在人后,从扫地打水的杂活儿干起,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几位师傅被他们勤学苦练的精神感动了,手把手地教他们车、钳、刨、铣、检测、描图……

新厂大门一边挂着“安徽省泾县氟塑料制品厂”的牌子,另一边还有一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牌子。这两块牌子与全厂职工的艰苦创业精神,吸引着国内许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其中主要有江苏镇江工学院、北京有色金属设计院和矿冶研究院、合肥工大和工学院、化工部第二、三、四设计院、安徽省农机所、兰州化工设计院、浙江泵联;还有上海化工院、氟材料研究所和化工厂。这些单位在功能材料学、水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研制、机加工工艺、热处理以及实用市场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此外,他们还从有关单位请数以十计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和技师,帮助搞技术攻关,或者研究新产品开发;其中有的人长期住厂工作,以师带徒。在这样的条件下,茂林氟塑制品厂培养出一批自己的人才。朱学农和风卫平先后担任厂长,风建国、洪真宝、王小华等分别担任副厂长。工艺科长刘碧琪,研制成2s米扬程氟塑磁力泵,获得国家科委“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

奇特的脚步

有人作过细致的观察:山里人习惯于走山路,提脚高而落脚重;城里人徜徉于平坦的马路上,迈步平平稳稳。因而城里人觉得山里人的脚步很奇特,高一脚、低一脚,踉踉跄跄。这对于茂林氟塑厂,确实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茂林人决定用100万元买回氟塑料专利的时候,并不明白究竟开发什么产品,更不知道第二次开发有多少艰难。上海有机化研所提供了几种选择,但他们举棋不定。段友芦提供了一台实验室用的7米扬程F46磁力泵,据说如果改用氟塑材料,产品将有较好的销路。这台F46磁力泵搬回厂里后,他们七手八脚地拆开来,测量各种数据。动手仿制,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制模具。还是上海有机化研所介绍他们去浙江余姚加工模具。厂里急如星火,限定凤卫平、洪真宝二人在一个月内完成任务。可是为开制费,双方讨价还价,僵持不下。他俩既要为厂里节省经费,更要为自己少花钱,只得每天吃两顿面条。俗话说“人急智生”,他们根据对方的图纸资料连夜绘制,然后去宁波找到模具技师贺平。他们擅自作主的行为当然受到领导的批评,但是贺师傅不仅按时完成任务,还应聘来茂林工作,一住就是5年。第一批产品开发出来,接踵而来的问题是,7米扬程氟塑磁力泵限于实验室使用,销路不广。这件事给茂林人上了一堂市场经济课,使他们懂得产品要适应市场的需要。

朱学农得到一条信息:上海自行车二厂用10万元招标,希望得到比从法国进口的18米扬程磁力泵更耐用的产品。出乎自行车二厂的意外,小小的茂林氟塑厂不要10万元,只要一台法制旧泵,条件是二厂将来销售他们的产品。但是这个大胆的承诺几乎把茂林氟塑厂引进死胡同。他们花了半年工夫试制而成的18米扬程氟塑料磁力泵打不出水来。厂里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几乎全搭上了。更严重的是不能开发新产品,还能向谁去要钱?社会上纷纷传扬:氟塑厂要倒闭了!已经投下60多万元的氟塑厂,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困境。杨金苗同朱学农、凤卫平、吴本钊三位正副厂长,开了一次“密室会议”,烧掉几包。大江牌香烟,结论只有八个字:“内紧外松、背水一战。”镇党委书记说:“万一氟塑厂垮了,我一个人打包袱,准备撤职。你们要是不努力……”下面的话不言而喻。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朱学农、吴本钊等人四处奔波。终于从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所请来一位高级工程师,经她热心指导,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新产品终于试制成功,投放市场以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大难刚过,风波又起。1987年金秋l0月。省

经委在泾川宾馆主持了鉴定会议。省化工厅、江苏镇江工学院、北京有色金属设计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的负责人、专家、学者,以及部分用户的代表出席。会前,泾县氟塑料制品厂作了较充分的准备,仅是书面材料就有产品试制总结、用户使用报告、经济技术分析报告、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等十几项。这次会议鉴定结果,对于氟塑厂的产品至关重要。与会代表们畅所欲言,氟塑厂的头儿们越听越紧张。镇江工学院的一位高级工程师最爱挑刺:产品设计说明书计算有错误,产品图样不清晰,数据不统一,检测单位不具有权威性……他的结论无异宣判了产品的“死刑”。会上也有专家根据厂里的情况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有些数据很难计算得十分准确,实际使用情况说明产品的质量是好的。争论的结果是:要到茂林进行现场测试以后再作结论。

会议告一段落,与会全体人员合影留念,唯独氟塑厂的技术科长刘碧琪不参加。他躲在房间里独自伤心,一来那位“挑刺”的工程师是他请来的,二是产品鉴定通不过,对厂里来说又是一场灾难。不过他的担心未免为时过早,经过现场测试,鉴定会议给他们的产品发了“通行证”。尽管如此。最权威的“鉴定”毕竟还是用户。

“上帝”在哪里?

产品的用户是“上帝”。茂林氟塑厂推出第一批产品时,并不知道自己的“上帝”在哪里。几位年轻的供销员,各人拎着一只木箱,揣着一张简单的说明书,到各大中城市去找“上帝”。他们有的带一袋锅巴作干粮,有的专拣便宜旅社住宿,有的在城市里以步代车。这些都不算寒碜,最叫人沮丧的是被“上帝”拒之于门外。一家化工厂的门卫拦住供销员说:“别进来!我们这儿不要理发员!”其实,供销员并未改行,他拎的木箱里也不是理发工具,而是7米扬程的氟塑料磁力泵。同时,他们的产品也不卖钱,而是请厂家试用,认为合用再订货。如此为用户服务,其心不可谓不诚,终究也会感动“上帝”。

后来他们学到了一些“走江湖”的经验。吴玉林在济南化工厂推销4台18米扬程氟塑磁力泵,试用时有些小毛病。供销员请操作工人抽烟,然后当着厂里的负责人说:“我要请各位师傅说真话,是好就说好,是不好就说不好。听了你们的意见我们好改进。”工人师傅们没有说不好的,不过供销员心中有数,回来向厂领导汇报,那几台泵有毛病。分管生产技术的副厂长风卫平赶到济南去检修,化工厂的一位副厂长说:“你能让泵正常运转3天就行啦!”凤卫平欣然承诺,亲自操作3天。那位化工厂的副厂长又要求正常运转一周。7天之后,化工厂的副厂长送来了工作服和胶靴,为客人安排了住房,然后说:“凤厂长,要求你在这儿住一个月,我们生产很紧张,请你帮个忙吧!”这样下去当然不是办法,凤卫平想的是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杭州农药厂一台25米扬程氟塑磁力泵坏了,氟塑厂派人运回来,送去一台新的。对方说只要使用5天就算合格,氟塑厂派人在那里操作了10天。用户为他们的服务态度所感动,一次订货4台,还向其它的用户作宣传介绍。

氟塑厂实行销售经费包干制,供销员为了感动“上帝”敢于冒风险了。吴报华打听到浙江余杭县正在上一座化工厂,多次去余杭县联系,包干费用超支8000余元。后来化工厂投产,与他们签订了20余万元的订货合同。

海南省凉山化工购买4台磁力泵,到期没有收到货,氟塑厂立即重新发去4台。宁愿自己派人去查找运输中遗失的4台泵,也不让用户生产受影响。

现在,他们在全国28个省市都找到了“上帝”,拥有用户1400余家。

掌上明珠

茂林秀丽的自然风物,人们常用“山蕴玉,水含珠”来形容。其实,氟塑料制品厂才是茂林人的掌上明珠。镇党委和政府的历届领导,莫不对氟塑厂关心备至。杨金苗调走之后,吴井保接任书记,他帮助厂里加强同有关部门的联系,增加技改投入,加快了发展速度。现任党委书记刘永欢,每当风雨之夜。首先去看氟塑厂,注意工厂的安全,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江永峰镇长更为氟塑厂的发展而奔波。1992年投资70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征用土地2l亩。拆迁民房14户。刘书记和江镇长召开政协联络组和各界人士联谊会的联席会议,动员各方人士协助厂方做工作。江镇长还上县城请有关人士来做拆迁户的工作。

氟塑厂也没有辜负茂林人民的期望,办厂3年后的1988年,镇办工业产值超过全镇农业产值,开始改变古老的茂林的产业结构。以后3年迈出三大步,经济效益以年平均75%的速度递增。1992年产值达1600万元,是全镇农业产值的2倍,利税达到166.8万元。今年产值指标2200万元,利税220万元,1至9月已分别完成60%和55%。在国家宏观调控中虽然遇到货款回收等方面的困难,但他们已经能够经得起市场风险的考验。

氟塑厂办厂8年,获得一系的荣誉和奖励。其中主要有:国家经委科技开发优秀成果奖,国家科委“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磁力泵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安徽省政府和宣城行署分别授予“明星企业”、“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厂党支部被评为县“红星党支部”…说到红星支部,现任厂长、支部书记凤卫平说:“我们厂培养了一支较好的职工队伍,主要是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而支部工作主要是靠吴德才老书记抓的。”吴德才是原茂林镇党委书记,退休以后应聘担任氟塑厂党支部副书记,他抓党务工作一丝不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心上。全厂178名职工,平均年龄不到32岁。通过委培、电大等方式学习,取得大专学历、评定高级职称的共有16人,中级职称17人。这支年轻的队伍,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精神,正是党支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所结出的硬果。

茂林氟塑料制品厂,现在拥有1045万元的经营资产,以及各种类型的先进设备。能生产磁力泵、离心泵、液下泵和阀门等7个系列、59种规格的产品,广泛适用于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维尼纶合成、农药、医药、电镀、造纸、食品、军工等81个行业,深受用户的欢迎.目前他们实行股份制试点,满怀信心地向新的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薛孟

猜你喜欢
茂林
基于多介质ALE算法的柱体高速垂直入水仿真
美术作品欣赏
我的太行
李茂林
李茂林藏石欣赏
李茂林藏石欣赏
李茂林 藏石欣赏
李茂林 藏石欣赏
漫画长廊
高 茂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