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泾川

1994-03-31 15:36季戈川
清明 1994年2期
关键词:王小明泾县保户

季戈川

景色如画的泾县古城,又一座新楼在三月的艳阳中堀起。五色缤纷的花篮、彩旗点缀着它,400多人的欢声笑语簇拥着它。为庆祝这座保险大楼的落成,省地分公司的领导专程赶来了,县党政负责人和县直各单位的领导赶来了,绝大部分企业和乡镇的代表也都赶来了。泾县保险公司人人满面春风。怎能不叫他们喜气洋洋呢?几个月来他们真是喜事连着喜事。先是庆祝提前5个月跨入1993年,接着又庆祝公司的lo年华诞。短短10年中,他们由一个险种发展到50多个险种,年保费收入由8万元增至1001万元,年递增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年中,他们3次被评为省保险系统先进单位,连年都处地区先进行列,并多次得到县政府表彰。

万丈高楼平地起。10年辛苦不寻常。从一个真实笑话得到的启示

泾县保险业务恢复于1982年12月10日。起初只是地区保险公司的代理处,隶属县人民银行。当年任务5万元,实际完成8万多元。按说这是个良好的开端,创业者该为之欣喜。可他们却喜不起来。这8万多元的保费全部来自企业,而且大部分来自县宣纸厂。该厂领导常跑大码头,还常和外商打交道,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强,保险意识也强。可全县又有几个这样像宣纸厂的领导呢?不客气地说,不少单位的人们保险意识很淡薄。不久又发生了一件叫人啼笑皆非的事——一位干部模样的人竟来他们这里购买保险柜。这和有人到地方志办公室求治地方病真可谓异曲同工。

听到这事,不相干的人只是极开心地一笑了之。身为泾县保险公司的干部职工,却无论怎样也开心不起来。他们也笑,可那是无可奈何的苦笑。也难怪,中断了几十年后重新恢复的保险业务,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千呼万唤始出来”。在这交通闭塞的山区,自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了。

唯一的办法只有广为宣传,让人们对保险这张陌生的面孔尽快熟悉起来,亲切起来。

限于人力也限于财力,1984年正式成立公司前,他们的宣传手段主要是利用各种各样的会议,几乎是逢会插上一脚。好在可供利用的机会很多;好在王中伟在泾县工作多年,结识的熟人、朋友很多,也好在王小明、范云向、袁俊、吴卫东、丁岚这一班青年人生气勃勃,一天参加好几个会议,忙上十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结果,1983年还没过去一半,他们的保费任务就超过了一半。

这年七月,泾县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水灾。洪水在肆无忌惮地冲刷着农庄田园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袭击了许多工商企业,第一批投保的泾县宣纸厂等厂家,都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赔偿。接过赔款他们笑了。王中伟和王小明也笑了。赌钱还笑吗?为什么不笑呢?眼下保户的一张笑脸,该抵上他们多少口舌?于是他们邀请全县的厂矿企业开办了一个座谈会,品茗谈笑间,请宣纸厂的负责人崔保来给大家现身说法。颇擅言辞的崔厂长用他那浓浓的安庆口音侃侃而谈,让不熟悉保险的人认识了保险,让熟悉保险的人又对它增添了许多亲切。

这一年他们的任务11万元,实际完成17.4万元。

从此,在泾县保险公司的宣传中,便增加了许多编外宣传员。这些编外宣传员,一句能顶公司职工的100句。

几年后的炎炎盛夏,在这远离县城的一个山区。有三户农民遭了火灾。但所幸他们又都给房屋保了险。公司副经理王小明接到报案便率人赶去,查勘后立即赔付一户1000元。接钱时户主们那青筋暴凸的大手不住地颤抖,眼角旁绽开了菊花般的笑纹,这笑纹被摄进了国家保险公司的录相机。那次他们正好派人来这一带检查工作。他们说,老区乡、山区乡、贫困乡,遭灾不遭难。是保险发挥了大作用。拍下这个好例子,再到各地去宣传。

听了这话王小明心头一亮:对啊,我们为什么不请受灾户去电视上现身说法呢?请他们在会议上宣传,听众至多上百人。若能上县里的电视,观众少说也有几万人!

此后他们便利用电视来宣传他们的理赔。

1991年秋冬之交,县城一投保户住宅失火。一接到报案,已经担任经理的王小明,立即电请县电视台的同志一道去现场查勘。情况查明后,在依然冒着青烟的焦木废墟前将款赔给户主,整个过程竟不到7个小时。录相机及时摄下了这一个个镜头,数以万计的观众很快看到了这一个个镜头。户主接过赔款时那一声由衷的“谢谢”,不知胜过保险公司多少次苦口婆心的宣讲。

其实,他们早就利用广播电视宣传保险事业了。公司成立不久,他们就积极向县广播站投稿。县电视台本县新闻节目开办后,他们更看中了它容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通过播放新闻,举办专题节目等形式,让千家万户通过荧屏来认识保险事业,加深与保险事业的情感。

同时,被他们看中的宣传渠道还有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他们从宣传费中挤出钱来,赞助一些规模和影响都较大的运动会,后来便干脆陆续办起了多种保险体育比赛。赛事越来越频繁,人们对保险的印象越来越深刻。

此外,他们经常上街下乡摆摊设点,开展保险业务咨询,还以培训班形式宣传保险工作。他们举办保险知识有奖问答。一问一答间,原本枯燥无味的保险知识,却如春雨般悄然进入众多参加者和更多电视观众的心头。

如今,再也不会有人来保险公司求购保险柜了;公司的干部职工们,也只将这事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付之开心的一笑了。不用说,那笑声中却透着几分骄傲。

“开拓”在这里有着极为具体的内涵

进入新时期以来,“开拓”一词得到了人们的格外垂青。它从一个原本被人视为文绉绉的书面用语,几乎变成了口头禅,你也说开拓,我也说开拓,有人竟把它说得不着边际,甚至玄而又玄。

可在泾县保险公司,开拓一词却有着极为具体的内涵——开拓新险种,开拓业务面。

极为具体的内涵要求极其实在的工作。泾县保险公司年复一年地将开拓一词写进了他们的工作总结,蘸着全体干部职工的心血与汗水。

由于他们的广泛宣传,也由于他们的笃守信誉,全县的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纷纷加入了财产保险。如不开拓新的险种,保险业务便将停滞不前。

开拓什么新险种呢?王中伟和王小明有段时间见面就议这件事。有一次,当谈起在集体企业办理业务听到一个反映时,彼此紧皱的眉头都立即舒展开来。那时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还刚刚起步,那时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之间还有条很难跨越的鸿沟。国营企业的职工隐隐有种优越感,集体企业的职工则普遍流露出一种后顾之忧。这种忧虑又以经济相对落后的内地为甚。“我们老了该怎么办?”王中伟他们常常听到集体企业职工这样的发问。

他们决定开办集体企业养老保险。那是1984年,宣城地区7个县,虽没有哪家公司开设这个险种,可他们决定办。对投保和保险双方都有利的事,为什么不办呢?

这一年他们还在全省率先开办了个体户客运车辆保险。那时个体客运刚刚兴起。面对个体户的要求,上级的答复是有关条款正在研究中。个体户

们等不及了。形势逼人,他们参照50年代有关条款,以和个体户签订临时协议的方式开办了这个险种。险种是新设的,方法更是创新的。

要开拓就得创新。1985年盛夏,经理室走进一位中年人,眉宇间明显写着忧虑。经理王中伟和副经理王小明都认识他,他是泾县宣纸厂的车队队长。他说,他们厂的交通车前两天在运送职工和上学的职工子弟时,不幸翻下山沟,虽未死人,却有不少人受伤。为此厂里受到了经济损失,驾驶员也受到了处罚。“这种情况能事先保险吗?”他问。两位经理却一时不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因为没有先例。不是全地区没有,而是全国都没有。这种情况不属客运车辆乘车人意外伤害险,也不能归入团体伤害险,因为车上的人员不固定。

但这又确实是只有保险公司才能分忧的问题,确实是来自社会的呼声。服务社会不正是保险工作的宗旨吗?两位经理想,只要万变不离其宗,哪怕变出再奇的新招,最终也会得到历史的认可。路正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来的。

于是他们决定开个全国都没有的先例。他们自订条款,自拟费率。很快,一个名日自用车辆乘车人意外伤害险的新险种,在这山区小县同世了。

到了1986年,泾县的保险业务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保险公司不仅为企事业单位开办了许多新险种,还让教委等人数众多的系统成了新的保户。但他们并不满足。王中伟和王小明又将眼光从县城转向了农村。

此时的农村还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与农村那广阔的山水比起来,县城只能算个弹丸小区。农村可开办的险种很多。从保险业务的角度来说,农村才真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可在这个广阔天地里驰骋,十几个人实在显得有点势单力薄。他们决定借助方方面面的力量。在他们的要求下,县政府成立了农村保险促进委员会,由分管企业的副县长任主任委员,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委员。

这个委员会确实发挥了大作用。这一年,公司在全地区率先把简易人身保险推广到农村。这在全国都居领先地位。

到了1988年,他们在农村开办的险种已由原先一个人身保险发展到农房险、生猪险等许多险种。在县老区办、县农牧渔业局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公司将保险和农村扶贫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这一做法得到了系统内外的普遍称赞。这一年他们被评为全省保险系统先进单位,省公司还奖励了一部嘉陵。有人和他们打趣说,若要发不离八,1988年两个八,你们真是发了又发。

这当然纯是一句笑话。当历史告别80代后,泾县保险公司仍像往常一样,在一年一大步地开拓奋进。

90年代的第二个春天,这个与往常没什么两样的平平常常的春天,却注定要写进泾县保险行业的部门志。和煦的春风里,公司经理王中伟调任地区公司的调研员,副经理王小明则接过了他肩上的担子。

此时的王小明年方34岁。年纪虽轻,却是公司的“开国元老”,是1982年底成立代理处时接受专业培训的第一人。1984年初公司成立时任业务股长,当年即成了王中伟的得力副手。27岁的小青年坐上副经理的交椅,可谓少年得志。可他没流露出丝毫的志得意满,而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拉好他的第二小提琴。如今骀荡的春风里又荣任正职,在他那个性鲜明的方脸上却读不到半点春风得意。他深知放在自己肩上的是怎样一副重担。脚下是8年8大步的起点,再上新台阶谈何容易!可王中伟却相信王小明能当好这第一提琴手,相信他能领着大家迈上新台阶。随着年华渐老,成年累月地奔波操劳已渐渐力不从心,王小明从长沙保险干部管理学院学成归来,王中伟就有意识地将他推上第一线。“王小明有理论有实践,也比我更开拓。”他这样极诚恳地评价着。

与素以稳健著称的王中伟比起来,正值青春年华的王小明也确实更富开拓性。为了不断开拓新局面。他一直在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和思路。两年的学院进修中他如饥似渴的学习,平时工作中他也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学保险业务、啃哲学理论、读文学名著、跟踪不断变换的经济学热点……他能对保险业务条分缕析,也能将老子的道德经谈得头头是道。

他因此想得很深也看得很远。

他果然不负众望,在主持工作的第一年就让公司又上一个新台阶。这一年他们在减员三人的情况下,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保费收入任务,赔付支出则下降7.5个百分点,出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这一年,王小明的开拓思路开拓出8个新险种,增收保费94.3万元。一年内开设这么多新险种,在全省乃至全国也不多见。其中的商业销售等险种还属全区首创。

这一年他们进一步活跃农村这个大舞台,让养蚕、杂交稻制种、农村劳力意外伤害、个人养老、农村计划生育又进入了他们的保险范围,将保险与扶贫救灾发展农业的大文章做出了新特色。

寒来暑往,冬去春至。这天早晨,当王小明庄重地掀开1992年的年历时,他清楚地意识到,他掀开了短短的泾县保险史上的最繁忙喜庆的一页。在一片吉祥声中翩然来临的鸡年,对于泾县保险公司来说决不是个普通的年份。这一年的12月10日,是公司成立10周年纪念日。五年一小庆,10年一大庆。中国人有着极为久远的重视10周年的传统。因此年前他就和全体干部职工下定了决心,新的一年要进一步开拓奋进,以优异的成绩向10周年献礼。

上半年过去了。他们完成保费收入254.7万元,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高。可他们却不满意。纵向比,它尚未超过历年来的最高增长率;横向比,周围一些市、县已走在他们前面。打开窗户,夏日的熏风吹得他们暗自焦急。

最急的自然是王小明。在陪同上级领导去附近地、市参观检查时,他一面留心兄弟单位发展经验,一面苦苦思索对策。回县后,他又一头扎进几家银行调查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渐渐地,一个想法在他头脑里酝酿成熟;打利息差,填补团体人寿意外伤害险的空白。这一险种保源多,保费收入高。有暂时空闲资金的企业,如将资金投入这个险种,不仅可防意外伤害损失;利率还可以上升一个百分点。这实在是一种互利互惠,两全其美的好事。

当流火七月带着逼人的暑气赶走初夏六月时,王小明召开了动员会,要求大家以团寿险为突破口,力争1992年保费突破千万元大关,实现一个新的飞跃。当他将每人完成10万元保费的任务下达后,没有一个人流露出为难情绪。连年近花甲已调地区公司的王中伟也主动请缨。

他们冒着骄阳出发了。30个日出日落,他们共为33个单位1316人办理了355.2万元的团体人寿保险,使保费收入达627.2万元,提前五个月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八月,地区保险公司开会。王小明介绍他们七月份的工作后,表示年底突破1000万元大关。一言既出,举座振奋。按照原计划,当年只有一个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宣州市保费收入达1000万元。这一下,半路上杀出个王小明。面积大于泾县

人口也多于泾县的广德和宁国坐不住了。他们分析了本县的形势后表态:年底也突破1000万元!

这一年泾县保险公司果然突破了1000万元大关,保费收入达1001万元,是全年任务的167%,比上年增长124.7%。24名干部职工用他们开拓新局面的双手,向公司10周年大庆捧上了一份丰厚的礼品。

经理室悬着这样一块匾

泾县保险公司经理室里,悬着县经委赠送的一块匾,上书“情系泾川”四个大字。

泾川是泾县的古称。“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这是李白的诗句。泾川的景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也是李白的诗句。泾川人情深。

泾川人重情。重情的泾川人赞保险公司“情系泾川”,足见公司对全县人民的一片深情。

这深情体现在八个大字上:忠诚服务,笃守信誉。

这八个大字是保险工作的宗旨。它镶嵌在公司正对大门的墙上,刻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心里。

这八个大字首先体现在办理赔付工作上。

保险理赔也有个八字方针:主动、迅速、准确、合理。保险业务恢复后的10年间,泾县保险公司共受理案件2万1千多起,几乎每一件都是这八个字的详细注释。

1992年的初夏,一阵罕见的龙卷风使西阳乡遭受了严重的损失。狂风过处,几十年的大树连根拔起,如茵的秧田被沙石复盖,农房的损失更惨:有的被卷走一堵墙,有的被掀掉半个顶,有的干脆整幢房屋都被搅成了一锅粥。

好在他们的农房都保了险。

接到报案后,王小明立即带人去对145户受损房详细查勘。为了及时赔付,他们分成几个小组,仅两天就核定了赔款数。很快,他们又在灾区理赔兑现大会上,当场将赔款付给这100多户农民。面对那一个个感人的镜头,与会的县委负责人高兴地说:“保险公司是讲信誉的,赔款也是及时的。他们为受灾户重建家园作出了贡献。”

一旁的王小明却显得非常平静。不是他天性喜怒不形于色,而是这样的场面他经得太多,这样的称赞也听得太多。他认为及时赔款,是保险工作的责任,不值得称道。他说他们每当接到一件报案,首先考虑的并非考虑该赔付多少,而是如何配合保户积极抢救,将灾难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1991年暮春,安吴乡一所小学42名师生,因吸入一种无名的气体中毒,处于程度不同的昏迷状态。得知这一情况后,公司干部立即赶去,当即预付2千元赔款,使中毒师生及时得到抢救。

也许有人要说,区区2千元,小意思!

钱不在多少,而在于保险公司的那一颗心。1989年7月,县皖南电机厂遭受了特大山洪的袭击,大半厂房、设备和许多电机产品被淹。因灾情严重,专家鉴定和理赔工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工厂却急着恢复生产。面对厂长焦急的目光,王小明当即决定,先预付赔款50万元!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解决了工厂的燃眉之急。

说来也巧,一年前,仍是这个厂家,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一场火灾。在责任未明,不知是否该给予赔付时,保险公司还是预付了5万元,以帮助他们全力抢救。后来责任查明了,厂方将这5万元又如数退还。赔款是退还了,那一片深情他们却永远收下了。所以,这个连续遭受了水火灾害的厂家由衷地感谢说:“真是水火无情,保险有情!”

从被动赔付到主动救灾,无疑是思维上的拓展和服务质量上的提高。而从主动救灾到积极防灾,则更是一个新的飞跃。

泾县保险公司实现了这个飞跃。

产生这一飞跃的契机要追溯到1984年。

一年将尽时,经理室走进两位县消防队员。他们是来征订《安徽消防》的。消防与保险工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王中伟和王小明在同意征订后,又关切地问起征订情况。对方叹了口气,然后便谈起人们消防意识的淡薄。

那一声满怀忧虑的叹息,在两位经理的耳畔久久萦回。很快,他们决定向每户投保企业赠送一份《安徽消防》。这种做法一直坚持了下来,1992年刊物份数已达200余份。

就在他们赠送的第一本《安徽消防》到达保户手中不久,云岭乡一家宣纸原料厂因春节燃放鞭炮而失火。这本是二场很易扑灭的小火,却因没有灭火器而使火势蔓延,造成数万元损失。厂方痛心,保险公司也痛心。痛心之余,王中伟和王小明便想,仅有消防意识,而无相应的措施和器材,还不能真正达到消防的目的,于是他们一次购了130多个泡沫灭火器,赠给未配备消防器材的乡镇企业。1992年,他们又拨款5千元,资助公安、消防部门加强防盗防火。

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由此得到启发:防患于未然,才是保险工作的上策。于是,他们与县工会、县经委、县劳动局和公安交通部门等单位一起,多渠道深入细致地做防患工作。仅1990年汛期一次连夜突击检查,就使青弋江畔的皖南电机厂和宣纸二厂避免了5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他们已记不清10年来帮助保户避免了多少损失,也记不清为此作了多少具体、琐碎和艰苦的工作。

他们至今只有24个干部职工。

可这是充满了朝气的一班人。平均年龄只有30来岁。干起事来个个都虎虎生风。

这是团结协作、配合默契的一班人。10年来,公司几乎没有发生过一次争吵。王小明走上领导岗位近10年,担任经理也已两年多,与他年龄相仿的职工仍直呼其名。

这更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一班人。“忠诚服务,笃守信誉”,他们迈开双脚,用辛劳的汗水在300里泾川写下一个大大的“情”字。

泾县保险业务恢复的第二年,也就是1983年,全县可谓灾害迭起,险象环生。七月,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水,使城乡处处都蒙受了损失。那时整个保险代理处只有王小明、衰俊和吴卫东三名工作人员。于是这三人便淌着大水出发了。袁俊和吴卫东为重点保户宣纸厂整整查勘了三天。三天里他俩爬遍了厂区内外有原料晒场的山头,丈量计算被洪水毁坏的原料晒场和冲跑的原料。三天里他俩都顶着烈日,一步一滴汗水地在陡峭的山坡上登攀。衣服湿透了,凉鞋也磨破了,但准确的数据却到手了。赔付是合理的,保户和地区公司都非常满意。

年底又是一场大雪,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大雪。他们又踏着齐腰深的雪出去查勘农话线损失。车不通,走。几十里上百里的山路,就这样咯吱咯吱一步一喘气地走。那一年的酷暑严寒他们都尝够了。那一年他们每人补发了一双新凉鞋。那一年他们是全区评比第一名。

问他们多年的外出理赔中哪次最苦?他们想了半天想不起来。他们吃的苦太多了。日晒雨淋,起早摸黑是常事,爬山涉水,饥一餐饱一顿是常事,连遭谩骂遭围攻也是常事。

1989年泾县又是一场大水。公司只留几个人值班,其余人分成6个小组外出。交通中断。酷暑逼人。他们凭两条腿半个月就查勘完了所有受灾户。23岁的女同志俞军像当年的袁俊他们一样把鞋都跑破了;汪诗歌爱人临产,他却在远离县城的深山里跋涉,汪峰脚受伤了;胡鹏中暑了。可他们都没退下岗位。有时为了一个保户跑上十几里山路,有时为了几个平方米宣纸原料硒场的损失爬上好几个山头。

1982年突击团寿险期间,公司更是全体出动,人人争先。办公室主任左建平利用下班时间1人完成了5个人的任务;职工张风飞抱病四处奔波,10万元的任务完成了37万;身单力薄的代办员张红妹也超额完成4万元;财务科长董皖在人手少、业务忙的情况下,硬是一人包下了全科的团寿险任务。

这样例子实不胜枚举。公司的24名干部职工,几乎每人都有一连串感人的故事。

这也是廉洁奉公的一班人。有年夏天,一场山洪,使一家乡办宣纸原料厂受到了严重损失。当时还担任股长的副经理范云向接案后立即赶去理赔。被他工作中的吃苦耐劳、认真负责所感动,也被他赔付时象收保费时一样的热情所感动,保户不久便专程登门道谢。一番感激的话语后,对方执意要送他一百元以示酬劳,他自然是怎么也不肯收。可客人走后,他却在桌缝里发现了那张迭成条状的百元钞票。他第二天就将钱交给公司,然后交熟人带还厂方,并随款附去一封信,说明搞好理赔工作是他们的职责,决不能收受任何礼物。

拒收礼物的决不只是范云向一人。王中伟和王小明都经常收到保户的礼品。尤其是在每年的水灾赔付后,常有人送整袋的烟酒。他们在场时便坚决请来人带回,如不在场第二天便将礼品上缴公司,由公司如数退还。经常在外理赔的袁俊也常遇到类似情况。仅1987年一年他就拒收和退回1400多元的烟酒。公司成立10年来,未发现过一起以赔谋私、以权谋私的事。拒收礼、拒吃请在整个公司蔚然成风。他们因此而经常受到上级表扬,也因此而更经常地得到广大保户的称颂。

各种各样的称颂,许许多多的称颂,都凝聚成了经理室匾上那四个大字:“情系泾川”。

责任编辑:温松

猜你喜欢
王小明泾县保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
《花火》B成员专访特辑:我和夏沅亲如姐妹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王小明:爱心撑起养老之梦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
泾县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的思考
保户利益就该彻底受损吗?
Effect of CD74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pancreatic cancer
保户利益就该彻底受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