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反道德思潮”

1994-08-24 06:03阙光联
中国青年 1994年7期
关键词:代价领域道德

阙光联

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无不敏税地感受到社会生活中反道德思潮在蔓延。在形形色色的反道德现象深处,潜藏着3种基本的观念倾向,即所谓“代价论”“虚伪论”“附属论”。

“代价论”听起来冠冕

堂皇,但经不起推敲

“代价论”在时下最有“说服力”。它声称:既然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那么只要生产力水平(在代价论者眼里等于“经济发展水平”)上去了,以道德滑坡作为一定的代价也未尝不可。

“道德沦丧”是一个有严格含义的词语,它并不是指传统道德的被破坏,而是指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被公然践踏,或者说,人类道德的基本准则被破坏、被蹂躏。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社会集团那里,道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但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项基本价值准则,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是其区别于兽类的标志之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质的规定。至于人类社会道德的具体内容因社会发展而不断有所变异,日的内容不断被改写,那不是“沦丧”而是“演变”。

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两种青况才会造成践踏公德的社会瘟疫的蔓延:一种是像法西斯之类极端恐怖主义、极端反动势力掌权,才敢冒天下大不韪,把整个社会沦为兽穴;另一种情况是,在社会急剧转变时期,由于日有的那一套制约机制、监督机制、道德观念遭到削弱甚至崩溃,而新的一套机制和观念又未建立、健全,一些人在私欲的驱驶下,利用社会机制的种种漏洞,不惜践踏社会公德以攫取财富,而且又未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对社会公众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使反道德现象得以广泛地蔓延开来,亲社会的行为遭到嘲弄,反社会的行为被人推崇。

西方国家在走向工业化的早期也曾出现了社会道德沦丧的一些现象。这种情况诱生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所谓泛道德主义,用抽象的道德标准去衡量社会的进步与否,于是得出了悲观的结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倒退”,鼓吹应该回到中世纪田园生活中去,不要现代工业文明;而另一种观点则相反,竭力为反道德现象大唱赞歌,声称这是进步的“代价”,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宣扬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霸权主义。今天,一味怀古的泛道德主义固然已成昨日的咏叹调,而那种鼓吹反道德的“代价论”也已遭到唾弃。许多后发展的国家吸取了西方工业国家这方面的教训,充分注意到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社会稳定、法制健全、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竭力防止社会失范的发生,有些国家如新加坡等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这都宣告了反道德的“代价论”的破产。

“虚伪论”者不过是为

自己的龌龊行为作辩护

再来看看所谓“虚伪论”。反道德者称,道德是一种软约束,且有极大的虚伪性。他们不敢公开攻击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于是就拼命地诋毁人类历史上一切传统的道德伦理,特别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成了他们的攻击焦点。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道德精神,都是建立在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发展基础上的。全盘否定一切传统道德,包括其中的人类社会公德部分,则现实的道德大厦必不可能建立,因而必然走向反道德。

值得注意的是,“虚伪论”者竟引经据典拿恩格斯的片言只语作为他们反道德的理论依据,诸如关于“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天起直至今日的动力”,“文明时代愈是向前发展,它就愈是不得不给它所产生的坏事披上爱的外衣……实行习惯性的伪善……”云云。但是他们硬是避口不提恩格斯对那种“庸人似的唯物主义”的批判,我们不妨让他们读一下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说的,“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所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总之,对‘美好世界的信仰”。那些惯于断章取义的“理论家”们该脸红了吧?

应该承认,在人类历史上,统治阶级确实利用过道德来服务其自身利益,从而使道德带有某种虚伪性。但必须明确的是,只有那些具有阶级性、时代性的具体的道德内容才有可能被“政治化”而具有虚伪性;至于人类社会公共道德的那部分,却不应冠以“虚伪”,不能因统治阶级容纳了它们就将其全盘否定,正如不能认为“凡是敌人提倡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提倡”一样。那种简单化的思考问题方式遗毒至深,由此亦可见一斑。

“附属论”把道德

沦为了经济的奴婢

反道德的第三论即“附属论”也颇为流行。这种“理论”认为,道德文化建设是从属于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因而前者充其量不过是后者的“附属”。既如此,牺牲“附属物”无需大惊小怪。“附属论”必然导向“代价论”,所以光揭露“代价论”还不够,有必要进一步指出“附属论”的要害。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说,应当是指终极意义而言,即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文化,就其终极的起源来说,是受社会存在所决定。但是道德文化一经产生发展,它就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力量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它具有某种稳定性,即虽然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发生激烈变化,但作为千百年来人们的心理积淀的道德价值核心却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庸俗唯物主义绝对化了社会存在的终极决定性,而故意抹煞了道德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将其沦为经济的奴婢,加以肆意凌辱,目的正是为这些庸人公开进行种种龌龊行为作辩护。

人类社会是由许多领域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领域无疑是基础,但这决不等于说其他领域都是经济的附庸。事实上各领域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中心原则。譬如经济领域以追求最大利润为中心原则,政治领域以公正、高效和民主化为中心原则,而道德文化领域则以对人自身的关怀为中心原则。任何试图用某一领域的中心原则去涵盖其他一切领域的想法都是错误的、片面的、有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金钱第一”和“政治挂帅”乃源出相同的思维方式,既然我们否认了“政治挂帅”的错误方针,我们同样也应当对“金钱第一”说“不!”。

当我们否定了“代价论”“虚伪论”“附属论”这当今中国反道德思潮的“三论”之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反道德现象便不再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经济发展不应以道德沦丧为代价。那些对“三论”或认识模糊,或宽容“理解”,或抱着某种程度认同的人应该清醒过来才好。

猜你喜欢
代价领域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领域·对峙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爱的代价
代价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成熟的代价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