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什么:灵魂的缺席?欲望的狂奔?

1994-08-24 06:03张卫民
中国青年 1994年7期
关键词:昆德拉母题缺席

张卫民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博得了青年人的青睐。评论家抓住几对哲学概念解释昆德拉走红的原因:轻与重,高贵与低贱,灵与肉。他们说,昆德拉的魅力主要来自这种纠缠。

但是,仅就“纠缠”而言,我知道还有别的小说家“纠缠”得更痛苦和彻底:卡夫卡、加缪,还有更早的陀斯妥也夫斯基。同样是纠缠,为什么到了昆德拉手里就变得迷人了?

漂亮的叙述手段自不待言,公正地说,他的叙述革命给濒死的当代小说注入了一线生机。但是在叙述之外,肯定有一种东西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当代青年——我想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大夫,他涉足的性爱冒险如此之多,连作者本人都难以统计。这个人接近女性的手段像昆德拉本人的叙述一样直接,有时候,干脆简化为一个字:脱!

我生造出一个概念:托马斯主义。用来指称那些在性爱之河上泛舟的人。看看周围的现实,你会明白这种归纳并非夸张。

托马斯大夫在孜孜不倦地进行他的性爱实验时绝对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他会带出一群中国学徒。托马斯的示范作用如此之明显,我敢断言,那些忙碌的性爱实验者肯定人手一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他们奔波在性爱的战场上,一个接一个追逐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变成珍贵的收藏品。如果遇到来自道德方面的指责,他们自有一套逻辑辩解:他们并不反对爱情,相反倒是以忠诚的爱情捍卫者自居,个性自由或个性解放是他们手中高举的性爱大旗上最显眼的标记。但是,如果性爱是缺席的,他们的爱情也随之勾销,所以,回忆、思念和期待都是可笑的,因为那些柔软的东西并不现代。

而这种“现代爱情”是无条件纵容身体的,就像现代工业商业无条件鼓励消费。上身被下身拖着狂奔,心灵被欲望拖着狂奔,沿途收集而沿途抛洒,让人想起暴发户的挥霍和炫耀,我注意到,暴发户最深刻的特征是没有历史。

也许可以划分出两类爱情。归纳的和演绎的。

前者盲目追求数量,与现代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法则类似,它看重利润或效率,如果一场爱情持续了几个月而没有结果,只会引起归纳者们的嘲笑,他们说,这是一种没有收益的投资,因而是一种挥霍。

爱情的归纳法具有数学特征,它探寻的是“多”,换句话说:各种可能性。它从不拒绝,只知道肯定,这个人的微笑和那个人的呻吟,以及对下一个人的想像,都使它乐此不疲,它断言爱情就是一种狂欢,在这里人都可以唱歌和跳舞。至于痛苦,它提到这个字眼时总是要露出轻蔑的表情。

演绎的爱情从一个母题,一个特定的对象引申开来。对方的一瞥、一个微笑都会引起无穷的联想。演绎的爱情习惯了一种独断的句式,因而显得蛮横:她/他1只有她/他!这种特征使人想起神学的武断和先验性,它的唯一的信仰。

在数学层面,多大于少,比如,十个人总比一个人更有价值,有钱肯定比没钱富裕。但换用神学眼光来看:少,真的可怕吗?一个和十个难道不可以等值吗?

现代人惧怕的东西太多,他们怕没钱,怕失业,怕对象的缺席,即使没有在行为上如法炮制托马斯式的冒险,他们对这类行为至少怀有敬意,或者一种羡慕,让人联想到穷人看富人时的眼神。

他们只是不怕命运。或者,只是不怕灵魂的缺席。他们无暇去追问——在汉语中,“问”是一个迷人的字眼,问产生于问,又生出无穷的问,一但问开了,便没有止息的时候,它导致哲学上的犹豫不定,一种畏惧。这种状态过于模棱两可,晦暗不明,他们轻易是不问的。

但人类总是需要冒险,而冒险总是意味着痛苦,所以,托马斯主义便聪明地学会了这种安全的冒险,向异性的身体动手,而不是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去承受,他们拼命用行动去抵销空虚和荒谬,闭口不问这种行动的向度,就像一个孩子,只有玩具停在手边,他才相信自己是充实的。

灵与肉的纠缠打斗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基本母题,这形成了文学作品迷人的张力。哲学家也年复一年地追问身体和灵魂之间的关系。当人类把自己送上月球的时候,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仍然停在苏格拉底的时代。所以哲学并不承认“进步”,或者退一步说,我们在社会学层面上承认进步——科学日新月异,我们关于心灵的知识又增加了多少?

身体和灵魂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就弄得懂的。我们说不清楚,它们之间谁是谁的主人?谁是谁的家园?

在历史上,灵魂曾经以道德的名义对身体犯下了太多的罪过,所以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人性的反扑恰恰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如果听凭道德对身体的的专制,我们又如何能够心安理得地抚慰灵魂?另一个问题由此而生。如果人性的反扑成了一种专制,一种对灵魂的禁锢,那么,道德有没有权利抗议人生对它的压抑?

无论怎样说,米兰·昆德拉的“纠缠”到底是容易解决的,严格地说,这种“纠缠”从来没有成为问题。昆德拉的聪明在于,他巧妙地借用了哲学概念,为两个身体的“纠缠”蒙上了一层迷人的哲学气氛,而一旦那种气氛消散,我们眼前还会剩下什么?除了两个扭在一起的身体?

托马斯大夫决不是什么现代英雄,他只不过是欧洲文学中堂·璜母题的又一次展开,或者更准确地说,一个沉思着的堂·璜。

猜你喜欢
昆德拉母题缺席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米兰·昆德拉(素描)
你缺席的那些年
骆浩:记录思考从不缺席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父母这一刻,你一定不要缺席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缺席的蝙蝠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这闪烁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