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相信传奇

1995-08-22 03:33旁木吴琼
中国青年 1995年1期
关键词:长队部队病人

旁木 吴琼

10年前,刚入伍2年多的小兵陈本善在武警云南省德宏州支队卫生队培训8个月结业,发誓回到基层后要潜心钻研中医。

10年后,已成为“神医”的陈本善在他云南武警边防总队医院的宿舍里,向我们叙述了他的学医经历。他说:“我学医这些年,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吃苦,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传奇!”

没想过会当医生

陈本善1964年12月出生,家在德宏州梁河县马仑村。和同时代的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他读小学中学时,经常吃不饱饭,放学回家要割草、放牛、砍柴。他记忆最深的是平时没鞋穿,打赤脚,只有过年时才穿鞋,但走路远点,大人就会喊:“娃儿呀,把鞋脱下,磨坏了多可惜!”这种艰苦的生活,铸就了他吃苦耐劳,善良待人的秉性。

1981年,陈本善初中毕业入伍。他怀抱的愿望很现实,那就是学一门技术,最好是学开车,复员后能当司机。但新兵集训结束分到老连队,他却被选拔去学吹号。当司号员这段经历,使陈本善每遇到困难时,都会从心里升腾起雄壮激越的号音。因为,学吹号本身实在是对人意志的考验——每天清晨起床后不许小便,要硬憋着吹号,直到将一泡小便吹干、尿意全无才能休息。有两个和他一道学吹号的,坚持不住,瘫痪了。而他却挺了过来。

在连里陈本善堪称好兵。他既当司号员,又兼通讯员,手脚总是很勤快。每天,他都早早地给连首长烧好开水,中午战友们午休,他悄悄地去挑粪浇菜或者帮助别人洗衣服。1982年,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一人为连队种了800多公斤蔬菜,被评为全团“先进个人”。他没有想到,正是他这份能吃若的劲头,出乎意外地让他去当了医生。

山沟里的跋涉

1983年,陈本善所在的部队改为武警盈江支那边防工作站。6月,德宏州支队卫生队从各边防工作站选拔卫生员,条件是要1982年兵,不要1981年兵,要高中生不要初中生。这两条,陈本善都不合格,但教导员胡增斗还是力排众议让他去,理由是他能吃苦,只有能吃苦的人学成后才会回到支那边防站工作。

在卫生队学习期间,陈本善曾两次受嘉奖,但在结业时却受到了一次在当时算是不小的打击。按卫生队规定,学习成绩前3名的学员可保送到临沧卫校去读书,读出来是医士,能提干。不知为什么,陈本善虽名列前3名,却没有得到保送。正是这次打击,使他发誓一辈子献身中医,要在回到支那边防站后好好干一番事业出来看看。

支那边防工作站位于中缅边境盈江大雪山下的一条大山沟里,交通极为不便,气候恶劣,官兵发病率很高而又缺医少药。陈本善刚回到站上,就赶上部队流行时疫。他上山去找一种叫“贯众”的药,但找到的有27对叶子,和书上记载的有23对叶子不符。拿不准是不是贯众,他便自己反复品尝药味,直到认定没错才用来熬大锅药。战士们服用后,很快就都痊愈。这个好的开端,增强了他学好中医的信心。从此,他白天经常一个人背着篮子、带点冷饭上山采药,虚心走访附近的民间医生,向他们求教;晚上战友们入睡后,他还就着一盏易拉罐做的煤油灯在各种中医药典籍里遨游。受过多少次饿,熬过多少个夜,他已说不清。他只知道,那几年时间里,他采药的足迹踏遍了滇西南的山山岭岭,采集和亲尝了300多种中草药,掌握了许多稀世药草的药性和配方。

经过艰苦磨炼和不懈摸索,陈本善的医术日益精进。男孩岳小旺,玩耍时被一小孩用石头冲了太阳穴,导致高烧不会说话。县医院治不好,家长找到陈本善。陈本善为小孩扎针灸,辅之以筋脉推拿,半个月后就治好了。一位傣族老咪涛(“大娘”)心脏病发作,昏迷不醒,家人以为死了,将她身体洗净停放在门板上,准备晚上入棺。陈本善采药路过,把了把老人的脉,说:“或许有救。”旁人都说:“死人都能救活,除非你是神仙!”陈本善亲自为老人熬药、灌服,守了10天10夜,几乎是不吃不睡,把老人救了回来。等老人能下床走动,他的体重已由原来的65公斤降到了52.5公斤……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边防站出了个“神医”的消息不胫而走。每天都有大量的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从远近各处来找陈本善就诊。到1988年底,他在搞好部队防病治病之余,热心为边疆群众看病治病达10余万人次。1987年,部队给他记了三等功;1988年底,民政部授予他“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走出大山天地宽

1989年底,陈本善被保送到云南中医学院进修,使他得以将自学的中医药理论系统化,并对自己数年来治愈的各种疑难病例进行了潜心的总结。1991年毕业后,他被调到武警边防总队医院门诊部。

初到医院上班,人们并没有把他这个“草草药医生”放在眼里。昆明的病人还不知道他的神通,毕竟他“神医”的名声此前只在边疆上流传。但不久,病人们就注意到,他和一般医生不一样——别的医生是先问病情后作诊断,而他是不问病情先把脉,然后告诉你得了什么病得过什么病。渐渐地他的门前排起了长队。一位自己是主治医生的子宫瘤患者,因久治不愈,意欲手术切除,犹豫间听人介绍陈本善,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前来就诊。结果,只服了5服药,半个月后照片,原有鹅蛋大的肿瘤全部消失。还有一位硬皮病患者,刚来时脸上的硬皮厚如象皮,嘴唇鼻子往外翻,人们都不敢看她。治了20多天,她即能像常人一样展露笑颜……

这之前一直在边防站匹马单枪行医的陈本善怎么也没想到,治愈病人多了,会有人不高兴。他在院子里晾晒药草,被人说成是“影响卫生”。病人在他门前排起长队,有人说那“损害军容”。他只得将诊所搬到总队大门外的一个临时工棚里。不久,还是因为病人的长队“损害军容”,他又被迫再次搬家。不被理解的痛苦咬噬着陈本善的心,好多个夜晚他都辗转难眠,问自己到底图个啥?但一想到自己多年受部队培养,总队的领导一向都很关心支持,想到每天在自己面前排起长队的病人,想到学医这许多年的艰难,他又坚定了忍辱负重的决心。

在远离总队大院的西坝铁路岔道边,陈本善找到两间平房。他请人在房顶涂了“本善特色医院”几个红字,心里安定了许多——他再不会被赶着搬家了。现在,来自两广、冀、鲁、豫、川、湘、黔及港台、缅甸、泰国等地的患者每天都在这简陋的平房前排着长队,陈本善的名声愈传愈远。由于病人太多,他不得不实行限额看病,有些病人排几天队都挂不上号,以至于有些不法之人将他1元钱一张的号单倒卖到了50元一张。

治病之余,陈本善根据防病养生之道,结合自己诊治了将近30万病人的临床心得,精心筛选出云贵高原特有的食药两用的纯天然植物,于1993年底研制出了本善牌“圣乐”“关键”“春肤美”“小机灵”系列保健口服液。在1994年中国保健品中医药医疗器械学术研究评议会上,这4种口服液全部通过专家鉴定评审,获得“新优保健品金奖”。其中,“圣乐”“关键”口服液被推荐入选“95年全国十佳优秀保健品”,并获得“94美国国际产品交流博览会”颁发的“太阳神金童奖”和“金鹰奖”。

从大山里走出来、正值而立之年的陈本善终于在中医治病和中药发明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感到自己脚下的路真正地宽了,头顶上的天空也变得高远了许多。

只重感情不重钱

有如此高的医术和这般大的名声,外人都认为他一定很有钱。其实,陈本善每个月只有部队发的五六百元工资。他是上尉主治医生,按衔领钱,只能拿这么多。

他开诊所确实挣了不少钱,但都交给了部队。去年,他一个人就为部队创收20多万元。

地方上有人许诺给他住房、汽车,为他在农村的哥哥姐姐办理城市户口、安排工作,让他转业与他们合作办医院、开公司。他都婉言谢绝:“我从一个号兵到有今天的医术,全靠部队的培养。我没有报答完这份情,还不能脱下军装。”

他是个重感情的人,对钱很淡。缅甸的郑汉春先生患中风,被他治愈,走时千恩万谢,送给他3信封百元大钞,他全部退还。他曾说:“钱买不动我,只有感情能买动我!”当年在大山沟里,他给很多人看病都不收钱。他看重的是那些他治好的病人在说起他时那种发自肺腑的激动。至今,他只要回到那一方水土,人们都会整村整寨地出来迎送。每念及此,他的双眼总是噙满泪水。

进城了,看病再不便不要钱,但他仍坚持对残疾人免费,一些需花费很多才能治愈的病人他也只象征性地收一点费用,他甚至还掏钱给外地来的病人住过旅馆。

他是大山里走出来的人,他身上始终保持着一种让人感动的本色——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不喝茶,粗食淡饭,裤子上打着补钉,需要某种药时就拿起家什自己上山。

问陈本善到底求什么,回答和他的人一样朴实简单:“求事业!”

他的事业没有止境,因为他深信:事物都相辅相成,凡病都有医法,关键是要有人去努力发现。

猜你喜欢
长队部队病人
谁是病人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我的月亮分给你
抢加油
敬老院
病人膏育
我帮病人“走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