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等农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

1997-02-05 01:14李英杰宋述尧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年2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应用型设置

李英杰 宋述尧

现代农村产业结构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变成了高度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效能的大农业,由此给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能否适应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对高等农业院校也是严峻的考验。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设置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各项教学建设的中心,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1990年设置53种722个专业,从数目上来看,明显高于欧美的一些国家。部分高等农业院校虽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专业调整、改造和更新的尝试,但也只是增加了一些新专业,而对原有专业的改造缺乏成功的探索。在专业设置上突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专业结构不甚合理。专业设置过多过细过滥,一些应时专业一哄而起,布点过多,专业口径过窄,造成某些学科中属同类学科的相邻甚至相同专业重复设置,致使专业结构比例失衡。专业规模效益降低,学校办学效益下降,专业教学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困难,人才培养缺少变通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第二,传统专业、老专业、长线专业的更新改造力度不够大,仍然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直接影响了高等农业院校办学优势的充分发挥。

第三,有些院校没有很好地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办学条件设置新专业。根据农业部教育司1994年统计,1992年至1994年部属高等院校累计新增设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190个。其中新增本、专科专业中,工科94个,农科63个,经济类49个,文科19个。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有些不具备开设新专业条件的学校,匆匆设立各种新专业;有的院校只是根据人才市场短期信息争相设立“热门”专业,并未认真调查人才市场变化趋势,也没能实事求是地评估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有的学校仅在某些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基础上增设新专业,而新增设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同原来的老专业并无多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导致了种种不良后果。

二、高等农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调整专业结构的目的,是使所设置专业达到一种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的最佳状态。当前,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仍是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开始有较大发展。在农村中,由于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较低和资源有限,带来了投资后效益不高的困境,相当部分劳动力流向二、三产业。因此为农业、农村培养适农、近农、非农专业人才,促进各业协调发展,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各高等农业院校应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1.结合实际,创办新的应用型专业。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就业形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创设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学科交叉型新专业,特别是具有超前性的专业。适应农村二、三产业的兴起以及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商品化形势,可扶持市场营销、农业贸易、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以培养大批经、管、贸、加工、工程专业人才,使高等农业院校由过去的为种养业服务发展到为整个农村一、二、三次产业服务,也使学校的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得到改善。

2.合并原有专业,拓宽专业口径。这是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的一条可行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经济、科技以综合性发展为主流,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设置过窄过深的弊端日渐明显。为此,要对老专业进行合并,形成大口径专业。根据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在大口径专业上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专业方向由学时较少、专业技术较强的几门课程组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形成灵活的弹性机制,提高适应能力。合并的大口径专业,有利于学科交叉、渗透,为新专业方向提供了生长点,使老专业重新获得生机。

3.内涵发展、改造传统专业和基础专业。不容讳言,某些传统的基础农科专业,市场需求量有限,且不为人所热衷,但却又是不可缺少的专业,因为主宰农业生产发展的仍是这些传统专业,它们直接关系到粮棉肉油的增产。所以要走内涵发展、改造传统专业的路子,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并在可能条件下,以这些专业为依托,衍生出若干基本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业。

4.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专业。适应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需要充分发挥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优势,组建高新技术专业,为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培养和储备人才。

三、必须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1.设置新专业,必须考虑主客观条件。无论是创建面向市场经济的应用型专业,还是面向未来农业发展的超前新专业,都要经过专家周密、细致的论证,同时还要看学校是否具备创设新专业的条件,诸如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和实验基地。一些院校本来不具备创设新专业条件,却要“赶鸭子上架”,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降低高等农业院校的声誉,而且也将给农业生产、科研和人才培养带来种种隐患。

2.设置专业要因校而异,应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不能相互攀比。全国重点农业院校、部属农业院校、省属农业院校及地方性农业院校,各有各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和服务方向,在专业设置上亦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各自应明确自身的地位和任务。

3.正确处理好农科专业与近农、非农专业的关系。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迅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崛起、农工贸和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既不能把自身局限于农业领域内,又要坚持以农科专业为主的原则,发展近农、非农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专业优势。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长春130118)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应用型设置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