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的红军石刻

1997-03-31 08:03黄平科
知识窗 1997年10期
关键词:通江县巴山红四方面军

黄平科

巍巍巴山,重峦叠嶂,峭壁凌云。1933年至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錾字宣传队利用这种有利地势,在通江县境内镌刻了大量的石刻标语,进行宣传鼓动工作,这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个创举。在川陕苏区两年多的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宣传队刻下了内容各异、大小不等的标语1200余条,成为“红军之乡”——通江的一大奇观。

红军入川后刻下的第一幅石刻标语是“争取苏维埃中国”,字高2米,宽1.8米,与通江县城隔河相望。令人赞叹的是雄踞海拔1100米的佛尔岩上的石刻标语:“平分土地。”字高5.7米,宽4.6米,笔画宽O.65米,深0.10米,颇为壮观。而堪称石刻标语一绝的是位于海拔800米的石崖上的“赤化全川”四字,这是全国最大的石刻标语。

1934年农历3月,红四方面军总部錾字队,选择距通江县城50多公里的沙溪乡景家蟓红云崖。准备在上面刻上“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当刻完“国民”二字时,川峡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同志到此视察,觉得原刻标语字数太多,不够醒目,提出改刻成“赤化全川”四个大字。于是,錾字队重新钻刻,1935年3月动工,是年7月竣工。这幅巨大的石刻标语每字高5.5米,宽4.7米,笔画深O.35米,宽O.70米,笔画内卧下一人尚有空隙,每字间距7.10米。书法工整,笔力遒劲,三、四十里外也清晰可见。1935年,红军北上后,地主“还乡团”曾企图凿掉这四个大字,但遭到当地群众坚决反对,最后,只好命令一甲长用墨将这则标语涂掉。

60多年过去了,这些石刻标语,日晒雨淋,饱经风霜,至今仍璀璨夺目,镶嵌于巍巍巴山之上,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成为老区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赤化全川”巨幅石刻曾被诗人梁上泉以《红云岩》为题,创作成长篇叙事诗,后改编成八场歌剧搬上舞台;被许多电影制片厂和电视台搬上银屏;文化部文物局将其列入全国风景名胜之一,并载人《中国名胜词典》,四川省人民政府1978的10月将其确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韩春萌)

猜你喜欢
通江县巴山红四方面军
兰屿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刘纯健
巴山背二哥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古诗鉴赏
通江县国有林场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通江县退耕还林政策实现现状问题分析
浅析通江县退耕还林现状及对策
浅析通江县退耕还林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