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新宠——中南海用瓷

1998-03-31 09:03邵继梅
知识窗 1998年7期
关键词:珍品中南海景德镇

邵继梅

题释:“中南海用瓷”,系指景德镇在“文革”中专为毛泽东主席设计、制作的生活用瓷,当时既被称为“主席用瓷”,又被称为“中南海用瓷”。

“7501”任务

1974年夏,我国重点产瓷区江西景德镇、湖南澧陵、山东淄博,同时接到中央指令,为毛泽东主席设计、制作生活用瓷。要求这批瓷器能代表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三地产瓷区的政府立即组织各大型瓷厂和科研机构,以最快的速度赶出设计方案和样品,经认真筛选,于当年10月同时送到北京选定。再通过反复比较选择,最后座落在景德镇的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的设计方案中选。

该所样品是以正德官窑的器型为蓝本,采用半薄高白釉新工艺烧制成功。品种包括盖碗、和合器、品锅、茶杯、布碟、酱油碟、醋碟、胡椒筒、牙签筒、香烟筒、烟缸、茶罐、饭鼓、大小汤匙等,每套约30件。采纳专家建议,该所又对原设计进行了三项重大修改:一是由于传统釉上彩原样含有铅的成份,影响人体健康,部分改用釉下彩生产工艺;二是考虑主席政务繁忙,饮无定时,所有食用容器,配有保温保洁盖子;三是将原装饰改成主席喜欢的梅花或桃花图案。

此方案经中央审阅后,报主席圈定,下达了限量生产的文件。鉴于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制作过程严格保密,对外名日“7501”任务,其寓意是1975年第一号任务。

为了完成好这项任务,陶研所从全所选出40余名技术过硬的设计、制作人员,这批人后来大多数成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设计师,其中有现已70余岁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7501”生产基本采用的是传统操作,为确保质量,以矿场精选了数十吨上好的矿石,经洁净的自来水洗去杂物后,再用手工选出两吨精料,其它大部分生产过程也是靠手工完成。生产中的主要环节和最后的包装工序,是在江西省公安厅监视下完成的。

一个大胆的决策

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努力,1975年底,100余套约3000件倾注瓷都景德镇人赤诚之心的“主席用瓷”,即“中南海用瓷”终于问世了。由领导、技艺人员和工人“三结合”对这100余套陶瓷珍品进行严格的挑选,最后选出6套釉上彩和3套釉下彩共276件瓷器送往中南海。至于没被选上的瓷器,有关部门则指令全部就地销毁,不得保留。

当陶研所接到这个指令后,参与设计和制作的技艺人员和工人大都表示不能理解,他们把这批陶瓷珍品视为景德镇的骄傲和至高无上的荣誉。后来,陶研所党委毅然决定,把这批陶瓷珍品暂时封存!提出这个大胆决策的是当时的所党委书记汤伯衡,在那个“政治第一”的年代里,汤伯衡敢于为此决策,充分说明了他敢于承担责任的胆识,也正因为如此,这批陶瓷艺术珍品才得以留给了这个世界。

进入八十年代后,陶研所的领导顺乎民意,又一次做出决定,将这批瓷器中的一部分不成套分发给职工做纪念,还有少部分也只收取低廉的工本费送给了一些单位珍藏。

九十年代初,这批散落在民间的陶瓷珍品引起了一位精明的海外商人的注意。他发现这批瓷器中所潜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便悄然来到景德镇,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以并不很高的价格(一只茶杯5元),把不少散件瓷收购到手。然后,他到新加坡把收购来的瓷器按照原来的设计拼组成套,并在当地展出。同时借助新闻媒体把这批珍品炒得火火爆爆。正是这一“轰动效应”,景德镇不断有高价收购者到来。“中南海用瓷”的茶杯一只卖到上千元,一根小汤匙高达300元。从此,这批陶瓷珍品又出现了一次命运的转折。

拍卖,世人关注

1996年冬,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内,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了一次瓷器精品拍卖会。“中南海用瓷”在拍卖会上同世人见面。至于它是怎样几经周折由何人之手在这里出现,可说是个谜。这些质量高超、数量无几的陶瓷珍品,受到瓷器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的格外关注与青睐。

在拍卖场上,首件拍品“水点桃花”和合器,从底价的8000元开始,直升到6.2万元落槌。随着几件精品拍卖下来,人们逐渐发现,全被手举806号牌买家竞走。当拍卖到第50号拍品“水点桃花”饭鼓时,113号发动起“志在必得”的凌厉攻势,以66万元竞得,这一价位创造了我国当代瓷器在世界拍卖场上的最高成交价。所有89件(套)“中南海用瓷”全部拍出,总成交额为870万元。

北京的这场“中南海用瓷”拍卖活动,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中外记者闻讯到拍卖现场采访。挪威国家电视台制作了一部有关“主席用瓷”的电视片。赶在圣诞节前送回挪威播放。新加坡《联合早报》载文评论:“这是购买一段历史。”香港报纸发表文章评价“这批瓷器的拍卖和天文数字之价格,显示出人们对这位革命领袖极大的崇敬”。

(责任编辑/丰霖)

猜你喜欢
珍品中南海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我的家乡景德镇
习近平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珍品阁
珍品阁
果实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珍品阁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