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太极拳论”真伪之争辨析

2000-06-13 23:39李师融
武当 2000年10期
关键词:张三丰歌诀长兴

李师融

一、争论的由来

1925年,杨式太极拳正宗传人陈微明,首次代表杨氏著作《太极拳术》,公开向社会发行,影响甚广。该书是杨澄甫宗师口授,微明代笔,故书中有杨澄甫拳照(杨氏家传)的正宗拳谱。该书经澄甫公审定首肯,拳谱的真实性是有保证的,是一本价值很高的古籍。

书末附录的古拳谱,第一篇的原文如下:

《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有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捋挤按采扌例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扌例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原书注云: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以上拳论,原没有标题,转抄者自立标题。陈微明用《太极拳论》,吴图南则用“太极拳用功秘诀”,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中则用“禄禅师原文”为题,不够统一。后人鉴于王宗岳著“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一文,已定名为《太极拳论》,为了不致重复,另立一题以示区别。因该拳谱之末有“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一语,故俗称“张三丰太极拳论”。本文为便于读者理解,暂沿用这一俗称。

1931年,唐豪为了树立清初陈王廷为中国太极拳的最早创始人,对拳论中所注“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一语,视为极大的障碍。必须否定张三丰,才能树立陈王廷为“鼻祖”。因此,陈微明所传的“张三丰太极拳论”便成为唐豪的攻击重点。

唐豪攻击的手法,主要是利用清之武禹襄学习上述拳论后,结合其心得,改写的《十三势说略》为据,诬蔑陈微明及其他杨门弟子,将武氏之《十三势说略》篡改成“张三丰太极拳论”。以达到否定“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的重要史证。

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全文如下: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即而劲动。转换须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唐豪否定张三丰,有以下几处歪理:

(1)在《太极拳研究》1的第142页说:“1931年,出版之《太极拳使用法》,篇名为《禄禅师原文》,皆杨门弟子所附会。又杨家太极拳谱‘气宜鼓荡前39个字,改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十三字。此下仅略加增删润色而已。……北京为人文荟萃之地,禄禅行教于此,弟子甚广,岂能不改作?必谓杨氏所得,乃武氏初定本。亦怠⑵粜兄弟,不独与禹襄为甥舅,兼为禹襄直传弟子。如有初定本,决无传杨不传李之理。今亦敌搓莺潞捅荆李福荫廉让堂本,皆绝迹不见,独见于杨氏流传之本。此予断,禄禅门人所改。乃衷于理。”

唐豪这些毫无证据的推想,本不足信,后因顾留馨氏支持其说,进一步发挥,才有一定影响。

(2)顾留馨著《太极拳术》2第354页,全文抄引了陈微明的上述拳论后,评论说:“以上引自陈微明著《太极拳术》1925年上海致柔拳社发行,因有杨澄甫拳式图解,故流传极广。原为武禹襄《打手要言》中的末一段(本文注:《打手要言》是李亦到武禹襄的四篇短文合为一篇,冠以《打手要言》之标题。其中末一段,即上文所抄的《十三势说略》),经杨氏弟子窜改开头几句后,作为张三丰《太极拳论》,又将王宗岳所著‘长拳论及‘十三势者两段,也作为张三丰所作。”顾氏在当时是大大有名的权威。迷信权威,深信其说者,不乏其人。顾氏不但在言论上有影响,而且在实践上也有行动,在他审校的《太极拳全书》中,已经对傅钟文著《杨式太极拳》、徐致一著《吴式太极拳》所附录的王宗岳著《十三势行功心解》改为“武禹襄作”,将俗称的为张三丰《太极拳论》改为武禹襄著《太极拳论》。又将孙剑云著《孙式太极拳》所附的“张三丰太极拳论”改为“武禹襄太极拳论”;但标题虽改,文末仍有:“原书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露出了篡改原著的迹象。这些改动,使后学之士分不清王宗岳、武禹襄的真正著作,往往张冠李戴,贻误后世。故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太极拳谱》,受其影响较深。1997年出版的权威著作《中国武术史》也高度评价唐豪的源流考证。但是,真理是否属于权威,仍需实践检验才能定论。

(3)唐豪觉得,要否定张三丰,单否定杨氏拳谱(后简称杨谱)还不能解决问题,还要攻击武禹襄才能圆场。因为武氏之甥李亦担在草写《太极拳小序》时,初稿有“太极拳创自宋之张三丰”一语。禹襄之孙武莱绪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说:“太极拳自武当山张三丰后,虽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岳著有论说外,其余率皆口传,鲜有著作。”说明武派的嫡传弟子,均尊张三丰创太极拳。唐豪在《太极拳研究》第146页说:“禄禅出身僮仆,无能臆造张三丰。禹襄廪贡生,博览书史,若太极拳之附会张三丰,不出于禹襄,禄禅、亦怠⒗承鳌⒀有髦说,岂能尽同。……永年西乡何营村文生陈秀峰,禄禅之班侯门人也。其太极拳谱全文之首有曰:‘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予断此为禹襄初文以授禄禅者,后来杨氏传流北京之谱,不一其处,无在谱首者,皆为后人改移。”

从以上三则否定张三丰说法观之,全属主观臆想,提不出半点人证、物证的实据,实在太武断了。

本文以充分的历史证据,对上述谬论,详加剖析。揭穿伪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二、考证的焦点

要澄清史实,驳斥唐豪之谬论,主要解决下列问题:

1、拳谱中的“原书云: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是武禹襄初定本首先提出,授予禄禅,还是王宗岳谱写拳论时,亲笔留下的史证。

2、“张三丰太极拳论”是王宗岳传下的古谱,还是陈微明将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篡改而成。

以上两个考证焦点,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解决了前者,后者即迎刃而解。

三、杨氏拳谱源自陈长兴之传,

非源自武禹襄之传

杨谱源自何人之传?以前鲜为人知。陈家沟说,其处无王宗岳拳谱(后简称王谱);杨氏传人,也隐讳拳谱之来源,使人误以为源于武氏之传。实际上,陈长兴拥有整套拳谱。因其谱源于赵堡掌门陈敬伯违反门规(拳不出村),私自授谱族弟,不便宣扬,故长期保密其出处。杨禄禅之拳谱,实为陈长兴之传,证据如下:

(1)杨氏拥有一套古谱32目,杨振基在著述《杨澄甫式太极拳》时,已将原件影印公之于世。杨振基于1992年委托严翰秀代笔出版《杨澄甫式太极拳》时,已将该谱为陈长兴传,告知严翰秀,其后严翰秀告知笔者。

(2)李亦抵《太极拳小序》早已点出了陈长兴拥有“王谱”之秘。文曰:“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入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李亦岛我灾此不宣之秘呢?因杨禄禅与武禹襄为同一时代、同一家乡之亲密拳友,经常切磋拳艺,交流拳谱,禄禅获长兴授谱之秘,虽对外人保密,但对禹襄是如实透露的。李亦荡游涫洗Φ孟ふ媲椋故能有证据地点出,王宗岳拳谱已传入陈家沟。李亦抵曾孙李光藩也据祖传,在其撰写《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纪实文学中,证实“陈长兴又将祖传秘诀,看家绝技授予杨露禅。”(载《中国太极拳》杂志1994年第2期48页)这又佐证了杨振基所述是真实的。武氏嫡系传人证明杨谱非源自武氏,是最有权威之证据。

(3)从拳谱的文字校核,“杨谱”与陈长兴家存的“乾隆抄本”是吻合的。所有不同之处是,授予禄禅之谱只传拳谱,省略了六首张三丰的拳经歌诀(七言四句);而“乾隆抄本”则保存完整。“乾隆抄本”已由长兴之孙陈延熙于1900~1906年期间,在天津授拳时,赠予友人形意拳名家许占鳌,许再传姜容樵等。姜氏于1930年著《太极拳讲义》3,将该谱公之于世。下面是“乾隆抄本”中“张三丰太极拳论”之相关原文: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歌诀五

*%捋挤按四方正,采扌例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拳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捋挤按采扌例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扌例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从“杨谱”及“乾隆抄本”这两份不同流传途径的证据看,基本吻合。可以确认,杨谱是陈长兴之真传无疑。陈长兴的存家之谱,有六首歌诀与王宗岳拳论一一对应。其中歌诀三、四对应的是“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此论单独抽出后,就会将歌诀二、歌诀五和附在歌诀后之旁注“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连起来。杨氏拳谱,因缺少歌诀相间隔,误把两首歌诀对应的拳论,合为一篇。由此验证,便理顺了杨谱的真正来源。

应当指出,据路迪民等的古拳谱原貌考证4,及笔者的再考证,确认:古谱是王宗岳对张三丰所传的拳经歌诀,作一一对应的诠释。谱中的释文均为王宗岳著,歌诀均为张三丰原著。王宗岳在谱写完毕后,向后人交代,“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指的是张三丰的拳诀,不是他自己的拳论。因此,“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作者应是王宗岳,不是张三丰。但俗称为“张三丰太极拳论”,从广义来看,也无原则错误,因为王宗岳之全部拳论,均为张三丰的拳理所传。

(4)从杨谱中的《十三势歌》,同武禹襄所传的《十三势歌》相比,其中文字大同小异。小异部分,杨谱与“乾隆抄本”相同,也说明杨谱源自长兴所传,非禹襄所传。见下表:

各拳谱的《十三势歌》异同之比较

武氏拳谱杨氏拳谱乾隆抄本

气遍身躯不稍痴气遍身躯不少滞气遍身躯不少滞

势势存心揆用意势势揆心须用意势势揆心须用意

工用无息法自休工夫无息法自休工夫无息法自休

详推用意终何在想推用意终何在想推用意终何在

歌兮歌兮百四十歌兮歌兮百*2字歌兮歌兮百*2字

枉费工夫遗叹息枉费工夫贻叹息枉费工夫贻叹息

(待续)

猜你喜欢
张三丰歌诀长兴
对长兴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探析
小九九的由来
穿越在历史中的“张三丰”
张三丰:哥就是神一般的传说
阅读理解·助学歌诀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间信仰的依法治理与疏导
一年级上册认、写字总歌诀
编歌诀识记认写字表事半功倍
张三丰的手掌有多?硬
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