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林泰斗

2000-06-13 13:10文/党建国
精武 2000年7期
关键词:馆内武林武术

文/党建国

朱国福(1891-1968),字果夫,号炳公,河北定县人,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

朱国福自八岁时学少林拳,练弹腿,筑下坚实的基础。15岁时拜形意名家马玉堂为师,并承形意拳师李存义指点,习练形意拳。又蒙张占魁、孙禄堂教诲,探求八卦、太极真谛。后随王友横学摔跤。24岁时研习拳击技法,溶中西拳法于一炉,其功深技高,堪称一代宗师。

1923年8月,俄国拳手裴益哈伯尔来上海挑战,众多武林斗士与之累战不胜。8月11日朱国福与裴氏立下战书“生死不论”,进行一番较量,最终用形意拳法打败这位不可一世的职业拳手(1923年8月13日上海申报刊载),从此名震武林。

1928年10月10日,南京举办武术国考,六百多名武林好手云集于此。朱国福以其精湛的技艺过关斩将,取得国考第一名,人称“武状元”,并得到冯玉祥将军亲赠中山服、龙泉剑及“爱人如己”题词的奖励。

国考获胜后,朱国福应聘任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务处长。为强国强民,他提倡“重实用、练为战”的武术教学方针,在馆内推行以“形意、太极、八卦、摔跤、搏击(拳击)、短兵”为主的必修课,受到当时馆长张之江的积极支持,也受到当时在馆内任教授的王子平、万籁声先生的赞同,开创了武术运动的新篇章。

1929年11月,杭州举行全国武术擂台赛。朱国福派出王志庆、朱国禄、曹宴海等人参加比赛,并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其馆内独特的训练方法曾使武林同道为之称道。

1930年朱国福率唐豪、杨法武、朱国祯、杨松山、张长海、郭世铨、张赐福等一行八人东渡日本访问考察、切磋技艺。弟子杨法武接连摔败三名柔道高手,朱国福不戴护具用劈枪连挑数名劈刺高手,其技艺之绝,名噪一时。

1932年秋,朱国福到湘西精心训练部队选送来的武术尖子共达三万人,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3年举办的第二次国考首次将博击(拳击)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获胜者几乎全被湖南与南京中央国术馆包揽。难能可贵的是朱国福不仅在南京国术馆期间,而且早在上海时就已经开始对女子拳击选手的培养。1933年,第二届国考拳击获胜者女子前三名赵云霞、赵飞霞、蒋惠娴都是朱国福的学生,称得上是世界直至今日绝无仅有的第一支女子拳击队。

1934年,朱国福创办凤凰武术学校。1936年春,到湖南省国术馆当国术总教官,同年秋迁至重庆,办重庆国术馆授徒教学。可谓桃李遍天下。

1939年至1943年,他兼任教育部国术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国民体育委员会委员。1947年后,他一直在重庆大学任武术教师。解放后,朱国福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西南分会研究整理组组长、中国武术协会委员、重庆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20年代至40年代,朱国福参与制订《拳击和中国拳术攻守法则》,著有《形意六合撮要》、《六合弹腿》、《国术归宗》、《形意拳源流》、《武当昆吾剑》、《五花炮对练》、《短兵散打训练》、《形意洗髓保健功》、《国术与健康之关系》等书,为发展、弘扬中华武术,朱国福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精力。

〖JY〗□

猜你喜欢
馆内武林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寻宝博物馆记
一起跳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逛图书馆
叮铃铃,叮铃铃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