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神功绝技御外敌

2000-06-13 13:10文/闻隆
精武 2000年7期
关键词:郑成功石狮

文/闻隆

激昂少年

郑成功,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公元1624年生于日本河内浦。

郑成功七岁时由母亲田川氏带领回到福建泉州安平镇。其父郑芝龙原为福建一带的富商,后来又成为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郑芝龙对郑成功喜爱备至,专门请来私塾先生教授郑成功。

郑成功天资聪慧,诗文礼法过目不忘。郑成功的叔叔郑芝虎文武双全,十分看中郑成功,便开始传授郑成功武艺。

于是,郑成功一面读书,一面刻苦习武。他读过许多史书,非常崇拜历史上闻鸡起舞、北伐复国的祖逖,并视为榜样,勤奋习武。一天拂晓,突然刮起强劲的东北风,团团乌云,仿佛千军万马疾驰而来。倾刻间,星光掩没,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而少年郑成功,依然准时起床奔向卧牛山顶,在无尾塔下,舞动利剑。雨中,剑光忽明忽暗。郑艺虎急忙从家里带着雨具,跑到山顶心疼地说:“今天就别练了吧!”“不!”郑成功坚定地说,“您不是说,宝剑锋从磨砺来,雏鹰翱翔经风雨嘛!我不怕。”说完,继续冒雨练习,直到按计划练完全套基本功才下山回家。

由于郑成功既刻苦读书,又勤奋练武。镇里的百姓都赞他是个文武兼备的少年。他在十五岁时,去泉州府考试,考中了“禀生”。

郑成功二十一岁那年,随父亲入太学学习,成为国子监生员。

当时,清兵大举南侵,崇祯政权灭亡,弘光小朝廷龟缩在南京苟延残喘。郑成功眼见朝廷腐败无能,荒淫无耻;也听到了许多忠义之士,如史可法为国捐躯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一切都极大地激发了他苦练武功,为国献身的热情。他回到安平镇后,为了增加力量,先练举石锁,后来竟举起了石狮。石狮重三百斤,他天天早晨练举石狮三次,每次举七下。他认为,增强力气是练武术的基础,他一直坚持举石狮,练成了一个闻名的大力士。当时安平镇有许多练武的青年,都慕名同他比试。一次,几个彪形大汉来找郑成功,人们聚集在比武场上围观,热闹非凡。双方协议,先比举石狮,然后比技击。几个彪形大汉很勉强地将石狮子搬了起来,放下时早已满脸通红。轮到郑成功时,只见他从容地伸了伸腰,然后屈身抓起石狮,敏捷地向上一甩,轻松举过头顶,然后绕场三圈,回到原位轻轻放下。周围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几个彪形大汉自惭不如,灰溜溜地走掉了。

公元1645年,清兵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厚王朱聿键在福州被拥立成帝,年号隆武。郑芝龙随之成为执掌军政大权的重要人物。隆武帝对郑成功更是喜爱备至,通过几次会面,他看出,郑成功是个武艺高强,胸怀大志的青年。于是,赐他以国姓“朱”,改名“成功”(郑成功原名郑森),封忠孝伯,职任御营中军都督。也就是由那时起,郑成功在民间有了“国姓爷”的亲切称呼。但郑成功却“挥尘谈兵效古之英豪,究心天下封侯非所愿”。

举兵抗清

公元1646年,清军大举进攻福州,关键时刻,郑芝龙降清。郑芝龙写信给郑成功,劝他投降。郑成功愤然回信:“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

南安丰州孔庙里,刀枪林立,人们表情沉痛肃穆。郑成功当着自己部属的面,将自己读书时穿过的青衣儒巾统统付诸一炬。随着青烟袅袅上升,郑成功高举宝剑起誓:“愿率三军将士力挽狂澜,争江南半壁河山。”从此,他毅然扛起“背父救国”的大旗,开始了艰难的抗清征程。当时,他身边只有部属百余人,力量单薄。于是,郑成功便开始招募有识之士、铁血男儿,组建军队。

郑成功有一套独特的招募人材的方法。

在南安泉州西门外潘山村的北面,有一座石桥,过往行人很多。郑成功便在桥头摆了一张方桌,上面放着一把光闪闪的宝剑,一只盛满清水的碗,一支蜡烛和一副火刀火石。

郑成功身穿劲装走上前来,对大家一抱拳,说道:“值此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际,我希望有识之士前来从军,共图大业。今天献丑,演练一趟功夫,看诸位能知其意否。”

郑成功“嗖”地一声抽出宝剑,凌空跃起,落下来时,一剑将那盛满清水的碗劈个粉碎,然后用脚将火刀火石踢起用手接住,“咔嚓”几下,点燃了蜡烛。

这时有一个壮汉走上前来,说道:“将军,我虽学问不深,也明白其中意思:宝剑击碎清水碗,好比‘反清;打火器点燃蜡烛,好比‘复明。”

郑成功大喜,收下了这个青年人。

还有一次,他招收一名壮士时,壮士要和他比武。郑成功微微一笑,命小军抬来一支重80多斤的铁枪。只见他身不运,膀不摇,轻轻一下抓起铁枪,随即挥舞起来。几十斤重的铁器转动时,犹如山呼海啸,而在郑成功手中宛如柳枝,众人看得眼花缭乱。那壮士无比敬佩,当即参加了郑成功的队伍。就这样,郑成功的军队迅速扩展到数万人,成为福建沿海一带抗清的生力军。

公元1653年(明永历七年),郑成功固守海澄。清将金砺调集水陆精锐部队数万人扑向海澄。郑成功率部沉着迎战,最终大获全胜。

公元1656年(明永历十年),清廷为消灭郑成功部,清除隐患,派贝勒世子济度率八旗劲旅三万人,浩浩荡荡赴闽。郑成功临危不惧,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大败清军。

公元1659年,郑成功率数万大军北伐,直逼南京,令清廷闻风丧胆。

郑成功是一代名将,更是杰出的军事家。从举起抗清复明的大旗开始,他就注重创建一支新型的队伍。他用很大的精力强军练兵,所以郑成功的军队里个个英勇善战,深得民心。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郑成功不仅以卓越的指挥才能闻名于世,更以高超的武艺勇冠三军。他为了提高士兵的练武积极性,总是亲自示范,悉心传授,三军受益匪浅。

有一次,郑成功在水师都督张魁陪同下检阅水师。谈笑时,忽地见两只白鸢从天空俯冲而下,争抢一条浮出水面的鱼,各叼着鱼的一端,又飞到空中争夺起来。郑成功见状,对身边的张魁说:“拿弓箭来!”

众将士都知晓,“国姓爷”是百发百中的神射手,如今见其要展绝技,不禁一片欢呼。

郑成功走到箭楼上,抽弓搭箭,一个满刀圆弦,“嗖”的一声,箭飞了出去,两只鸟应声同时落到海面上。

“好箭法!”众人再次雀跃。这时已有人将鸟儿由海中捞出,众人仔细观看,更加赞叹不已。原来那箭竟横穿一鸟之胸,又透另一只鸟前脯,名副其实的“一箭双雕”。

练兵习武的同时,郑成功也注重选择有独特技艺的人材领兵。如,战将陈豹,虽然个头矮小,但力大无比,可使动几十斤重的铁锤;张煌言,因几入长江,熟悉水道,便担任水军将领;王起风,精通骑射,便担任骑兵部队的主官。

郑成功不仅自己武艺高强,同时也选拔了一批武艺高强的将领在身边。这样,便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战将集团。

功深技绝

为应付清军的铁骑和水师,郑成功亲自训练了一支劲旅——“虎卫亲军”。首先,进行武术基本功和胆量训练。他从自己所掌握的多种拳术中挑选出两套拳术,让士兵们对练。一套是很猛的对打拳术,另一套是“柔拳”。郑成功练武多年体会到,练习狠猛的拳术是增力、练胆识的重要手段,他要求士兵在相互对打,互攻互防中培养勇猛精神。练习柔拳,他认为除了可以健身外,还是学好游泳的基础。

郑成功在训练士兵时,总是以身作则,亲自示范。新招募来的士兵,刚开始练习对打拳术时,往往斯斯文文,不狠不猛,于是他就为士兵陪练。郑成功在练兵中,十分强调练胆。后来在鼓浪屿演武亭石壁上,还刻写上“练胆”两个大字。郑成功训练的“铁军”,不但掌握了“五梅花操法、“各阵合操法”、“水师水操法”,每个士兵还能在水里手中握枪、胸部露在水面上战斗。

这支“铁军”在后来收复台湾的战斗中表现非凡。

郑成功善使一杆大枪,系郑家祖传枪法。郑家枪技法、理论很多,如:动静变动解明法、随劲使劲法、持枪站法八势,骑枪七十二地位穴说、拖拖枪三十六分说、缠枪起手九枪分论、缠枪摘要、练八卦缠枪论八卦练法、缠枪源流等。这些都与五行、八卦有关。郑家枪交战时多为大开门式,并不主动进攻,凭对方先下手,然后窥其破绽、出奇制胜。一般上边来着用“挑枪”,中间来着用“提枪”,下边来着用“托枪”。其基本功须练臂劲、枪法。主要枪法又有:预备式、送枪式、拧腕式、背枪式、拧枪式、扎枪式。还有五门攻法、五门破法、四门游枪以及所谓绝命三枪、救命三枪等。郑家枪为长柄武器,形如蟒蛇,上下翻挑、左右戳刺、迅猛难放。只因枪法特殊,技巧繁复,所以至今无人得其真传。

郑成功拳法奇特,柔拳更是一绝。

该拳在技击上突出“六大发力”,利用身体上“九圆开合”生“弓”形搂腰功劲,化对手之功力,并组合自己浑身之劲,置敌于死地。如拳柔中带刚、虚实莫测,守即为攻,连消带打、一气呵成。整套拳法训练,不拘泥于固定的一招一式,也不讲究花俏美观。它有自己奇妙的技术之长,又荟萃其它拳种的格斗精华。在变幻莫测与敌搏斗之际,无论进攻或防守,紧凑严密,出奇制胜,施柔之内变功法,付轻微代价,可收到显著效果。

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率大军浩浩荡荡向荷兰殖民者盘踞的祖国宝岛进发。

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击败了荷兰侵略军的“铁甲舰队”,登陆台湾岛,最终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收复了祖国神圣领土台湾。

公元1662年6月23日,一代名将、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怅然而逝,年仅39岁。〖JY〗□

猜你喜欢
郑成功石狮
《石狮》
从设计事理学角度解读陕北小石狮的设计创造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小石狮
小石狮——黄土高原农家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