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 WTO的必由之路

2001-02-13 17:35董天策
新闻记者 2001年5期
关键词:新闻业报业挑战

桃花盛开的3月,成都龙泉驿《四川日报》新闻培训中心星光花苑,迎来了我国几家报业集团高层领导和我国新闻学研究的许多专家、教授。他们是应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新闻界》杂志,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新闻记者》杂志之邀,前来参加“新闻创新:迎接WTO的挑战”研讨会的。

四川和上海,一在长江头,一在长江尾,两家报业集团的新闻研究所、新闻业务期刊面对WTO的挑战,一致认为,如何正确应对西方媒体的挑战,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努力提高宣传水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是摆在新闻界面前的时代课题。于是决定共同主办这次研讨会。

应邀到会的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贾树枚,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李孟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副社长丁法章,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罗鸣,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方小翔,《中国记者》编辑部副主任翟跃文,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魏永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丁柏铨教授、宋新桂教授,广西大学新闻系主任曾建雄教授,四川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邱沛篁教授,《国际航空报》总编辑贾品荣,珠海特区报《新闻业务交流》副主编傅魁文,《乐山日报》总编辑郎天全,《四川法制报》总编辑贾璋岷,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赖新蜀,《新闻界》副主编、四川大学新闻系副主任董天策,他们在会上畅谈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既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总编辑刘学渊因故不能出席研讨会,特发来贺电。

研讨会开幕式由《新闻界》执行主编何光主持,研讨会由《新闻记者》主编吕怡然主持。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之侠,在开幕式上首先致辞。他对到会的新闻界的领导、专家、教授表示热忱的欢迎。他说,加入WTO对中华民族是难得的机遇。虽然是喜忧参半,但还是喜大于忧。不过我们必须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加入WTO,否则就要被淘汰出局。为了应对WTO的挑战,我们的媒体必须做大、做强。李之侠还从媒体内部、外部应有的条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党委副书记、副社长丁法章认为,研讨会的这个题目很好。江泽民总书记近来讲了许多关于创新的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现在只有在新闻理论、新闻实践、新闻教育等方面创新,才能在应对WTO的挑战中牢牢站稳脚跟,把握主动权,对此我们要有紧迫感。

正确认识WTO对新闻业的挑战

要迎接WTO对新闻业的挑战,就必须弄清加入WTO对新闻业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实质在于,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

贾树枚认为,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因为:一,宏观经济形势好,二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势头将在“入世”后得以持续;二,媒体自身的发展空间很大,远未饱和;三,开放有一个过程,媒体充分利用保护性措施,打好时间差,可在三至五年内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实力;四,国外大企业、大公司要进入中国市场,也要借助于国内媒体;五,传媒领域的改革起步晚,发展潜力大。罗鸣强调,“入世”有利于推动新闻改革,90年代以来的改革特点是开放促改革。加入WTO,必然要遵守国际惯例,这是推动新闻改革的良机。

丁柏铨更加关注加入WTO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第一,国内电信业、网络业将大幅度开放,在国外资本的推动下获得较快发展,从而使新闻业的市场份额相对缩小。第二,广告业将对外开放,新闻媒体现有的广告客户和广告收入将出现分流,广告经营会面临很大压力。第三,西方的影视节目、出版物等文化产品将更大规模地涌入国门,对新闻传播业形成强烈而直接的冲击。第四,由西方经济、文化对国人价值观所产生的冲击作用,对我国新闻业有着全面的影响。

如何评估WTO对新闻业的影响,显然存在着一个心态和思路问题。丁法章认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对于怎样应对“入世”,新闻界思想准备不足。面对国外媒体的竞争,我国传媒如何增强吸引力、感召力,提高引导艺术水平,有关探讨还停留在“狼来了”的空叫上面。罗鸣批评说,有三种心态不利于新闻界迎接WTO的挑战:一是“鸵鸟式”,害怕西方媒体,盲目认为我们永远可以把西方媒体拒之门外;二是等待观望,以为2005年前允许保护性措施存在,西方媒体挑战我国媒体还早着呢;三是天上掉馅饼,以为一“入世”就什么都好。李良荣指出,探讨WTO对我国媒体的影响,无论从条文上去找关联,还是从国外超级媒体现状去找对策,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害怕是不必要的。二十年来的新闻改革,在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并没有直接的条文规定,但不是始终在进行吗?(详见本期 《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正面临新一轮改革》一文)

新闻创新:应对WTO挑战的必由之路

无论如何,加入WTO将使我国新闻界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新闻界惟有创新,才是上策;惟有创新,才有前途。新闻界究竟应当如何创新呢?

贾树枚指出,应对WTO的挑战,一是倡导传媒创新。新闻不新,热点不热,信息量不足,版面杂志化等现象,必须加以克服,要突出报纸的综合性,信息性,服务性。二是加快发展步伐。报纸必须逐步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迎接国际挑战。三是建设人才高地。当前,报业队伍建设尤其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大力提拔年轻干部;分配上要拉开差距,向贡献大的倾斜,按劳分配,调动积极性。

李孟昱强调,体制创新是报业发展的突破口。报业集团的体制创新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根本目标。(详见本期 《体制创新———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一文)

贾品荣也认为,当前的报纸市场无序化程度较大,制度创新迫在眉睫,必须建立报业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意味着独立法人,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科学管理。为此,当前的报业制度创新要加大改革力度。

魏永征认为,随着“入世”到来,我国传媒利用业外资本的热潮即将形成。所谓利用业外资本,就是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公司办媒体不行,但媒体可以办公司。这就是利用业外资本的依据。业外资本进入媒体,必将促使传媒业发生深刻的变革。一,对新闻传媒管理上的党政分工必将提上议事日程,党委宣传部的管理模式需要改进,政府管理的职能亟待加强。二,业外资本的进入将促使传媒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三,对传媒运作的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由上市公司即公众公司的性质所决定的。四,必须防止资本对新闻传媒的干扰,媒体要牢牢把握舆论机关的性质和主导权。

方小翔说,面对国内媒体的竞争,世界媒体的较量,网络媒体的挑战,新华社近年进行了不少改革。比如,实行滚动发稿,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实施万户工程,立足现有用户,扩大海外用户,提升了新华社的地位。但是,问题也不少:对新闻热点的关注不够;新闻报道的贴近性较差;缺乏背景或不作解释的新闻很多;新闻信息的透明度十分有限;新闻舆论监督比较薄弱;等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体制性制约。因此,必须加强新闻创新,尤其是新闻体制的创新。

丁法章、吕怡然的联合发言认为,新闻创新的当务之急是实现四大转变:一,实现政府职能从集中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即从自上而下向上下结合的转变。为此,必须实行政报分离,使报纸真正面向市场,彻底改变以往上级部门“管、卡、压”和下属单位“等、靠、要”的状况。二,实现从外延扩大向内涵提升的转变。不能停留在数量增加、规模扩张等表面文章上,要在提高效益、效率、质量上下功夫。三,实现从媒体经营向经营媒体的转变。报业经济不能满足于广告、印刷、发行的原始创收上,要充分运用媒体的优势做大做强,学会资本运营,多创叠加效应。四,实现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的转变。新闻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

罗鸣认为,实施新闻创新,关键在于处理好几种关系(详见本期 《我敲门我追赶———报业如何应对“入世”的思考》一文)。

丁柏铨认为,新闻创新的过程存在着三大关节点,即:观念更新,体制创新,方法出新。观念更新是新闻业创新的必备条件,要从以传者为本位转向以受众为本位;要从大而化之的合众传播转向有针对性的分众传播;要从仅仅着眼于国内竞争转向同时着眼于参与国际竞争。体制创新是新闻业创新的关键,既要推进党政机关对新闻事业管理体制和方式的调整,又要推进新闻业自身由机关管理模式向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向,从而增强传媒活力。方法出新是要求创新传播方法,包括创新思维方式、报道手法、新闻文体等具体内容,保障传播的有效性。

何光强调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为应对“入世”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媒体做大做强。但要做到这一点,就有一个理论创新、观念更新的问题。这方面的任务很重,现有许多新闻理论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去探索。例如,有同志承认报业是产业,却又说报业不能产业化,以为报业产业化了,就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不讲社会效益了。其实,就是把经济效益作为目的来追求的工商企业也是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的。道理很简单,假如工商企业只讲经济效益而不讲社会效益,搞假冒伪劣,它连生存都有问题,何来经济效益?报业的产业化,其实说的是报业经营按市场经济规律去进行规模运行,实现壮大报业实力的目的,以此来支持报纸的宣传,牢牢掌握社会主义的新闻舆论阵地。倘若只承认报业是产业,却不能产业化,所谓做大做强岂非缘木求鱼?这虽是个实践问题,但却必须在理论上廓清,才能指导实践健康发展。

在新闻业务的创新方面,邱沛篁指出,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可以使记者多出“新”意,多出独家报道;可以使记者在采访中掌握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采访方法,提高采访质量,增强采访效果。因此,记者要把创新思维贯穿在整个新闻采访过程之中。首先,选题要新;其次,角度要新;再次,立意要新;还有,方法和形式要新。在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原则、创新与真实等几个关系。

宋新桂则对媒体如何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报道艺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新闻报道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一,真实是新闻竞争的生命,必须真实、全面地报道新闻;二,导向是新闻竞争的灵魂,力求“一种声音多种形式”(不是一个声音,是指在一个大方向下有许多声音,通过许多形式来表现),有效导向;三,快捷是新闻竞争的效率,必须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四,公开是新闻竞争的力量,必须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创新,必然对新闻教育提出创新要求。曾建雄认为,新闻教育的雷同化、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与创新能力,应大力进行新闻教育创新:一,大胆推行不同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特色、有专长的新闻传播人才,如新闻与经济、新闻与娱乐、新闻与网络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主干课程,减少专业课程,多开选修课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强化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三,改革新闻教育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允许私立大学创办新闻院系或专业,从而催化多元新闻教育格局的形成,进而推动新闻教育模式的变革。

研究创新:新闻创新探索本身需要创新

新闻创新涉及许多层面。丁法章、吕怡然认为主要有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三个方面;丁柏铨概括为观念更新、体制创新、方法出新三个关节点。其实,研究创新即新闻创新探索本身的创新,也是新闻创新的应有之义。翟跃文认为,面对WTO的挑战,新闻研究创新显得更加重要。当前,新闻研究创新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内容的研究:一,加强媒体发展战略研究,有效应对国外媒体的挑战;二,加强媒体管理思路的研究,探索媒体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三,加强对竞争对手即国外媒体的研究,知己知彼,掌握主动。

董天策认为,WTO背景下的新闻创新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机遇、挑战和对策相互交织,相互转化。比如,广告额的增长是新闻业的机遇,但网络业将“分一杯羹”,新闻媒体又面临挑战;推进传媒集团化,发展跨媒体、跨地区的传媒集团,是对策,但这种推进本身又面临挑战,既有待国家的传媒政策在这方面开绿灯,又需要经营者去探索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其二,不同媒体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既相差别又相交互。比如,网络媒体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机遇大于新闻媒体,但新闻媒体充分利用自己的内容优势、信誉优势和人才优势而迅速发展网络经营,就可以把网络媒体的优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又如,新闻媒体因为开放程度低于出版、音像、电影等媒体,在经营上所面临的挑战小于后者,但由于外来文化娱乐产品的接受须经民族文化心理的过滤,而新闻信息产品的接受却较少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在舆论导向上所面临的挑战又大于出版、音像、影视等媒体。其三,机遇、挑战与对策具有不同的研究层面。要充分探讨传播媒体应对WTO的机遇、挑战和对策,至少应在传播业务、社会文化、经营战略、管理体制这四个层面上展开。目前的研究大多着眼于经营管理,即使涉及到传播业务、社会文化、管理体制(传媒政策、法制规范),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因此,WTO背景下的新闻创新研究,需要更加辩证、深入、具体的研究。

傅魁文、郎天全、贾璋岷分别在会上介绍了自己报社改革的经验,并谈了参加研讨会的体会。

会议结束时,丁法章做了小结。他认为讨论围绕会议主题,紧紧联系当前新闻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特别是联系我国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对新闻宣传、新闻研究、新闻教育方面如何创新,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取得了较多的共识。通过讨论,大家对新形势下的新闻创新,增强了紧迫感、责任感。对新闻创新的途径、方法有了概略的了解。这次会议选题好,符合中央精神;参会人员结构也好,有搞新闻实践的,有搞新闻理论研究的,有搞新闻教育的。这次研讨会,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新闻界》杂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里表示衷心感谢。

猜你喜欢
新闻业报业挑战
增强资本运作促进报业经济发展
作为传播媒介的虚拟现实技术
技术拓展想象空间
叽咕乐挑战
从“莱维森调查”看英国协商民主的特点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数字报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