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检阅青年作家队伍

2001-04-07 09:42
清明 2001年2期
关键词:文坛文联安徽

本刊记者

在人类大踏步跨进21世纪的历史时刻,安徽于2000年12月25日至27日在合肥召开了全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对青年作家队伍进行了一次大检阅,激励大家振奋精神,弘扬正气,重振皖军,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以崭新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

安徽作家队伍是一支有着优良传统的队伍,以陈登科、鲁彦周、公刘、严阵等为代表的老作家、老诗人,长期以来,高擎现实主义的文学大旗,贴近现实,关注民生,忠实地反映社会风云变幻以及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谱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们在极其困苦的日子里,不畏艰难,不惧险阻,满怀激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优异成果为安徽文学界赢得了皖军的美誉。进入新时期以后,以许辉、季宇、潘军、陈源斌等为代表的小说家,以刘祖慈、陈所巨等为代表的诗人,以陈桂棣、苏庭海等为代表的报告文学家,以石楠等为代表的传记文学家,以刘先平、徐瑛等为代表的儿童文学家,以及以王英琦、沈小兰等为代表的散文家,一大批中年作家又大踏步登上文坛,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作家的优良传统,而在艺术上更加成熟,风格上更加多样化,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实力,成为当前安徽文坛最为活跃的中坚力量。

尤为可喜的是,到了90年代,安徽一大批青年作家又迅速崛起。他们出手不凡,一跃上文坛便显示了巨大的创作潜力。例如,许春樵短短三年来便创作中篇小说11部,短篇小说8篇,共计有50万字作品问世;孙志保自从中篇小说《黑白道》于1994年在《清明》上推出之后,短短几年间先后有10部中篇小说问世,(他的另一部中篇新作《孙家庄纪事》即将由《清明》发表。)他俩的作品大都被各家选刊转载,有的还分别荣获安徽文学奖,中华文学基金会编辑的“21世纪文学新星”丛书于去年分别出版了他俩的作品集《谜语》和《黑白道》。其他的许多青年作家,如郭传火、钱玉亮、杨永超、钱玉贵、陈斌先、汪萍、伍美珍、胡迟等等,也都在各自创作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次与会的36名青年作家,年龄都在40岁以下,都有一定创作成果。他们是在各地市文联、作协推荐的基础上,经安徽省作协主席团会议反复比较筛选产生的,这些青年作家大都分布在各行各业第一线,不少人自身就是普通劳动者。他们生活在基层,呼吸着群众的命运,对社会现实有着最为切身的感受。在文化素养和知识积累方面,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他们创作水准起点高,创作势头很旺;他们风华正茂,精力充沛,是安徽作家队伍的第三梯队,代表着安徽文坛的希望和未来。

老作家鲁彦周到会与青年作家见面,并畅谈了自己的感慨。他说,皖军是在比较荒凉的土壤上慢慢生长起来的一支队伍,真正要开始发起冲锋的,要靠今天在座的青年人。你们处在黄金时代,创作氛围相当宽松,想写什么基本上就可以写。而我们过去过的是胆战心惊的日子,时刻担心运动要来了。在这种心态下,怎么能写作?更不用说“文革”10年,一片空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治局面好了,可是我们精力已经不济了,心理上长期受到的非文学观的一些束缚,一时也摆脱不了。《天云山传奇》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特殊情况,之所以产生较大影响,有些并不是文学本身因素,我心里很清楚。我非常羡慕你们。当前现实是,创作环境比较宽松,创作园地也比较多。《清明》经历了几代人,现在段儒东同志主持,不但坚持住了,而且有发展,相当不错。《安徽文学》也复刊了。应该把皖军打出去,现在条件具备了。他勉励青年作家对文学的前途要有信心,同时希望大家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媚俗,二是拒众。他说,文学作品要好看,要吸引读者,没有错,但不能媚俗。大众化与媚俗是有界限的。不管媒体怎样恶炒,一些格调低劣的东西终究要被淘汰的,历史是无情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留下来的才是金子。认为写作是个人行为,当然没错。但如果因此认为不需要接受者,不要人看懂,作品越写越怪,让人不知所云,这恐怕不行。还是要遵从文学基本规律办事。最后,鲁彦周同志赠送与会青年作家两个字,即“境界”。他说,人要有人的境界,作品要有作品的境界。青年作家无论是在起步时还是在冲刺时,都要有一个人生境界。没有境界,其作品肯定达不到一定高度。文学要有时代感,作家要有使命感。

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应邀到会介绍了当前文学创作形势。他在回顾了近期文学创作现状后指出,虽然不能用莺歌燕舞、百花盛开来形容当前文坛,但也不必哀悼、不必悲观。公论久而后定,不能用很短的时间段来考量文学。其实,每年、每一个时间段还是有些很好的作品问世的。对文坛的看法,要耐心一些。水至清则无鱼,文学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尽管目前文学上的泡沫、漂浮物比较多,还是应该看到文学在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着,发展着。因为除了存在于媒体小报上的文坛,还有一个植根于大地、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文坛。他告诫青年作家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他认为当今正是青年作家大显身手、施展抱负的时代。

与会的青年作家在会上介绍了各自的创作成果,畅谈了创作体会。他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作家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振奋精神,潜心创作,努力出精品,出力作,重铸皖军21世纪的新辉煌。

为了扶持青年作家,为他们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刘景龙代表安徽省文联党组在会上宣布了“1234工程”,即从2001年开始,每年编辑出版一套青年文学丛书,由省文联拨专款;每两年举办一次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每三年举办一次安徽文学奖评奖;选拔4—10名青年作家作为省文联文学院院外作家,重点培养,重点扶持。这些措施受到与会青年作家的热烈欢迎。

省文联主席沈培新在开幕式上讲了话。他勉励大家要加强团结,深入生活,戒骄戒躁,精心创作,出精品,出人才。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骆惠宁在会议结束时看望了与会青年作家,并与他们合影留念。他强调要为青年作家成长多办实事,文联能办的由文联办,文联办不了的,可以开清单,由宣传部办。骆部长的几句话,干脆利落,掷地有声,与会作家深受鼓舞。

这次会议是由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团主持召开的。常务副主席段儒东致开幕词,常务副主席刘先平作了会议小结。中国作家协会和安徽省作协主席严阵分别从北京给会议发来了贺信。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作家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以及《文艺报》、《文学报》等也应邀分别派员出席了会议。

此间普遍认为,这次安徽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开得很成功,是一次团结的会议,鼓劲的会议,繁荣创作的会议,是组建安徽作家队伍的一项战略举措,它必将极大地影响安徽文学创作的未来态势和局面。

猜你喜欢
文坛文联安徽
阳泉市文联扶贫采风活动
廉江文联获评“2018年度全省文联先进集体”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湛江市文联领导到城月镇坑仔村扶贫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