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歌儿

2001-08-06 19:47薛志毅
航空知识 2001年6期
关键词:飞机

薛志毅

在中国试飞院的机场上,停放着一排排银光四射、英姿勃发的战鹰,其中有一架单发螺旋桨初级教练机特别引人注目。该机个子不大,机翼有上反角,而且采用了布蒙皮,看上去似乎有些原始。它就是新中国最早的国产飞机初教六,又称“红专502”,被誉为“空中轻骑”。同时它也是41年前我国第一种科研试飞的机种,新中国的试飞人在创业年代的第一个试飞成果。

众所周知,中国航空工业走的是从修理、生产到自行研制的道路。在1959年春,当新中国第一次提出向科学进军之际,作为航空科研系统为数不多的老科研院所之一——飞行试验研究院(即原飞行研究院),在重工业部四局和空军的共同支持下,由中国航空界元老之一的熊焰同志等,率领一群复员军人、大中专学生和各航空工厂支援的职工、干部,在八百里秦川宣布成立。从此,便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亘古没有的科研试飞事业。

说起科研试飞,对当时的中国人是陌生的。虽然解放前国民党曾试制过飞机,解放后沈阳、江西等地也仿制生产过飞机,但系统地进行科研试飞在中国大地上还是零。大专院校没有这个专业,更没有现成的教科书。然而,世界航空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设计、制造、飞行试验是航空工业的三部曲,缺一不可。熊焰同志曾在丹东老航校当过教员、又是112厂的首任厂长,深知科研试飞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当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后,他便立即来到了这里。

1960年初春,刚刚建立的中国试飞院请来了苏联专家,介绍了一些有关科研试飞知识和测试方法。大家才从“黄皮本”(飞行试验)、“蓝皮本”(测试方法)中,知道了什么是飞行品质、操稳、性能、颤振、强度、安定性等专业术语的含义。不久苏联专家撤走了,同时又遇上了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新生的共和面临着新的考验,对于刚刚起步的试飞院来说也是如此。

在技术上我们还是学生,在生活上大家正饿着肚皮,但在精神上人人都充满着热情。那些当时还是大姑娘、小伙子的第一代试飞人,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提高,决心走中国自己的科研试飞之路。

1960年4月,由陈启亮和许佩珍任正副组长的试飞组成员,在北京与飞机研制单位的高镇宁(原设计室主任)和陆孝彭(“红专502”设计师)一起参加了有关新机试飞会议,领回了“红专502”飞机的试飞任务。

“红专502”诞生于50年代末的东北,后转入江西南昌,因当时提倡知识分子又红又专,故称“红专502”,即后来的初教六教练机。

很快试飞院就成立了“红专502”新机的试飞队伍,由许佩珍负责飞机品质、陈增江等负责操纵性和稳定性、张克荣负责强度、徐素君负责发动机、李印平等负责测试、赵登洲和张世忠等负责机务。

1960年夏,正当关中大地骄阳似火的时候,许佩珍、李景熏、欧阳裕、葛学军、李印平和张元秋等人被派往南昌接收并改装飞机(以满足试飞需要)。

在南昌飞机工厂的日子,正是新中国第一代试飞人理论联系实际,接受实践考验的时候。当他们把从苏联买来的,近乎原始的测试设备安装在那架红色的“红专502”飞机上时,我们才真正懂得了切点、布线和数据是怎么回事。

据参与过“红专502”测试工作的何良昆同志(已退休)回忆:那时候用的是什么仪器呀!今天试飞院的年轻人恐怕连想都想不到有多么简陋。所谓的记录仪器,就是用烟墨熏黑,测试时让指针在上面划些印印,然后用专用卡尺来量这些印印的尺度。而且每次只能测出几个参数,还有许多误差,靠人们订正。不像今天的实时处理计算机,飞机一上天,地面马上可以同时跟踪、测试、计算,一下子就是几百个几千个参数出来了。

与此同时,许佩珍、李景熏、孙淑荣也编写完成了新机试飞的大纲。这是新中国第一份试飞大纲,开创了中国试飞史上的先例。

“红专502”的试飞员是黄肇廉副团长。这是一位技艺高超,又有奉献精神的飞行员。

1960年8月21日,“红专502”从南昌经武汉转飞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途经过武汉王家墩机场,因天气原因耽误了两天。8月23日飞机抵达试飞院。9月初,开始进行第一阶段的飞行试飞。

担任过“红专502”机务分队长的张世忠回忆说:飞机到我院后,负责机务工作的有我、赵登洲、王梦增和杨国勋等。记得这种飞机最难的是加油。飞机用的是70号无铅汽油,当时又没有油车加,只能用漏斗加,中间用机布过滤。好在该机的油耗不大,每次加油时间并不太长。

通过试飞发现,“红专502”飞机存在右偏、气缸头测试低和右油箱耗油不均等问题。

为了摸清问题,当时试飞院的技术尖子(后为北航教授)许佩珍非要亲自上飞机(坐在后舱),与试飞员黄肇廉一块飞,以亲自体验机上的问题。虽然飞机的俯冲跃升折磨得这位二十几岁的姑娘眼睛发胀,脸发紫,但她毕竟解剖了“麻雀”,尝了“梨子”。

为了新机试飞,第一代试飞人中的年轻技术人员,不论男女大都是到30岁左右才恋爱成家,为了祖国的试飞事业,他们奉献了青春年华。

第一阶段试飞结束后,又由戈平和许佩珍任副组长,开始了第二阶段试飞。在第二阶段试飞中,试飞院803部的徐素君、冯福州、范永宁、潘颂雅、李振洲等参加试飞组,主要任务是解决发动机在飞行中存在的问题。

这时候,李景熏和李树有两位年轻人,又开始向科研试飞的高难科目进军。他们提出了试飞“红专502”的失速尾旋科目。失速尾旋是指当飞机在快速爬高过程中,突然失速,进入螺旋状态。试飞这一科目的目的是要找出改出尾旋的方法。这是当时世界航空界共同探讨的难题。他们在飞机尾部安装了反尾旋伞,由黄肇廉冒着极大的风险,飞了“红专502”的正尾旋和倒尾旋,冲过了一道道难关,终于获得了成功,开创了中国飞机尾旋试飞的先例。此后,李树有一直钻研各种国产飞机的尾旋技术,成为我国这方面的知名专家。

1961年10月,国家科委、三机部、空军、六院、320厂、四局召开会议,听取熊焰同志关于“红专502”试飞情况的汇报。大家对试飞结果非常满意。1962年1月,国务院军定委同意“红专502”飞机投产。

“红专502”的试飞成功,开创了新中国航空科研试飞的先例,也塑造了一代试飞人的精神。至今,该机仍作为我国的初级教练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为培养新飞行员服务。

日升月落,光阴似箭。41年过去了,当年参加“红专502”试飞的人,全部已经退休,个别人已经作古。当笔者为写此文,采访到徐素君、张元秋、孙淑荣、何良昆、李印平、陈增江、张克荣、陈启亮、张世忠、蒋树仁等人时,在他们的举止言谈中,无不为他们当时的精神所感动,那是一个创业的时代,虽然艰苦,但充满着骄傲和自豪。正如他们当时常唱的一首歌儿——《我的祖国》中的歌词一样:这是伟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随着歌声的远去,中国试飞院不断成长壮大,为我国的科研试飞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责任编辑:思 空■

猜你喜欢
飞机
鹰酱想要“小飞机”
飞机失踪
飞机退役后去向何处
国航引进第二架ARJ21飞机
“拼座飞机”迎风飞扬
减速吧!飞机
飞机都要飞得很高吗?
乘坐飞机
神奇飞机变变变
我的飞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