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总部:一个大艺术博物馆

2001-11-22 19:24陈鲁直
世界知识 2001年20期
关键词:挂毯联合国总部会员国

陈鲁直

到联合国总部参观,得从北门进去,入口处进行安检,循着固定路线走。院子里和楼内旅游线路所经之处,可以看到许多雕塑、壁画、工艺品、文物、科技模型等人类文明的结晶。但这还只是宝山之一角,陈设在各种会议厅、代表休息厅、走廊以及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等地的艺术品还多得很,而这些地方大都不向游人开放。 比如,我国在1974年赠送的“长城挂毯”和“成都—昆明铁路象牙雕”,一件挂在安理会附近的北代表休息厅朝西的墙面上,一件陈列在连接会议楼三层和联合国大会堂的过道上,只有后者在旅游线路内。我国于1995年联合国50周年时赠送的“世纪宝鼎”则坐落在北花园,也是游人不经常出没的地方。

联合国的这些陈列品,都是会员国或个人赠送的。正如秘书处的介绍所说,联合国所在地不属东道国美国,而是一个国际区。由于这种特殊地位,许多会员国就赠送礼品来美化它。从一幅绘画到巨大的壁画,从精致的雕刻到巍峨的塑像,从3000年前的古物到今天的艺术品,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世界级的艺术家毕加索、马蒂斯、莫尔(英国雕刻家)等都赠送作品给联合国。可以说,联合国总部是一个大艺术博物馆。

我们在秘书处工作的人,对这些艺术珍品熟视无睹,真是身在宝山而不觉其可贵;一旦离开,别处要找这样的场所可就不容易了。当然,我们可以参观博物馆,但其气氛是无法同联合国相比的。我经常去北代表休息厅,一落座抬头就看见那幅巨大的“长城挂毯”,山峦起伏,远近分明,色彩亮丽,气势恢宏。但我们却没有外国代表那种感受:他们说他们已经无法摆脱中国存在的影响了!意指已在长城的景色笼罩之下。听起来像是笑话,到这里来休息的外国代表却能领会其内涵,那其实是指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中国地位和作用。的确,一件艺术品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到过北花园的大概都会看到苏联赠送的青铜雕塑“化剑为犁”,作者是沃彻蒂奇,曾在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得最高奖状。雕塑近3米高,它显示着人类结束战争、建设和平的力量与决心,也是当时苏联艺术风格的体现。曼哈顿东河之滨,在花团锦簇之中隐现着这样一座雕塑,确实别有一番情趣。1960年5月举行了塑像安放仪式,当年9月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发表联合宣言,似乎持久和平就要光临人间。可是,一年之后赫鲁晓夫就在联合国演出“脱鞋敲桌”攻击西方的一幕,接着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几乎酿成一场核战争。冷战是实,而持久和平尚属遥远。

人类祈望和平真是由来已久,但战争总是以不同的名目进行,甚至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从安理会出来转至会议楼二层,迎面就是《汉穆拉比法典》石柱的复制品。我每次驻足端详,不免惊异于公元前1894年建立巴比伦第一个王朝的君主竟能制定出如此细致的民法、刑法来,可是这个在位40余年的国王几乎连年征战,而他的理想据说是成为一个“公正”的君主。他打仗自然是为了建立“公正”的秩序了。以古鉴今,联合国的任务确实是无比艰巨的。

联合国自己已经为此做出牺牲:它的第二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于1961年在刚果维和行动中因飞机失事而亡。为纪念他,在联合国大厦门前树立了一座青铜雕塑,题名“单一形式”,是英国女艺术家赫普沃思的作品。我上班都得从它旁边经过,却怎么也捉摸不出它的含义。解释是“自由形式的抽象”,但我仍然不知所云。它高有六七米,重达五吨半。原来,哈马舍尔德生前很欣赏赫普沃思的作品,曾表示过要在大厦门前的圆形喷水池立一雕塑。为偿还哈之夙愿,这座抽象艺术品能同维持和平联系起来吗?

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贡献很大,它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章。不过,这个奖章同为维和牺牲的人相比,价值几何是令人怀疑的。艺术家把争取和平的努力化为艺术品往往更加感人,联合国大会代表大厅北墙悬挂的巨幅挂毯就是一例。它题为“和平的胜利”,高13.5米、宽8.7米,是比利时艺术家科尔夫斯设计的,由20位技师编织,据说所用羊毛和黄麻可绕赤道4周。其画面是一只和平鸽飞临亲善之泉,而挂毯四周则是联合国会员国首府的图景,真是蔚为壮观。

列入联合国秘书处所编的赠品清单的有160多件艺术品。按规定,每一会员国赠送一件,因为陈设有困难。实际上,不少国家赠送一件以上,自然也有未送赠品的。用艺术装饰政治,有时难免出问题。例如,来自美国的一幅画是集合联合国会员国的国旗绘制的,题目是“非国家化寓言”,犹言各国融为一体,由于伊朗国旗和国徽采用了旧的设计,伊朗提出异议,只得撤消陈列。联合国毕竟还是政治领先,所以赠送艺术品也不能疏忽大意。

联合国的建筑设计是很讲究艺术的,再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品来美化,真可谓相得益彰了。▲

猜你喜欢
挂毯联合国总部会员国
贝叶挂毯是挂满树叶的毯子吗?等
手工栽绒艺术挂毯作品
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加入联合国?(答读者问)
缠绕的线团
白鹿洞书院八字学规被刻在联合国总部墙上?
“睛彩”艺术展联合国总部揭幕
江阴非遗饮食文化首次进入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会员国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