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

2002-04-28 07:47尹伟民陈瑞昌吴勇陈兆兰
人民教育 2002年11期
关键词:东洲校长中学

尹伟民 陈瑞昌 吴勇 陈兆兰

“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办一所最好的学校,是我一生最大的梦想。”说起他的教育梦,张炳华满脸激情、神采飞扬。

张炳华,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心理教育高级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初次见到这位卓有成就的中学校长,心里稍稍有些失望。他很瘦,1米8的身高,体重却不足60公斤!浓缩得可用瘦骨嶙峋来形容。他的背还有些伛偻,话也不多,给人感觉有些土气,从外表很难看出他有什么惊人之处。

然而,说起教育,说起学校,说起老师和学生,他立刻精神焕发,那张土气的脸一下子生动起来,声音变得格外洪亮,让人禁不住被他的热情所感染。

忠贞不渝的教育梦

“小张校长,通过讨论,我们同意你的要求,让你回到教育岗位上去……”县政府领导的一番话,让张炳华激动不己,连声道谢。

1987年,從一个乡村代课教师成为县数学学科带头人的张炳华,被提拔为一所农村中学的副校长。后来,组织上决定调他担任县政府人才规划办公室负责人,看中的是他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的作风。但离开了教育,离开了学生,张炳华就像失去了精神支柱似的,没有了活力。好在领导信守承诺,不到一年,终于将他放回了学校。

在这之前,张炳华曾两次调离教师队伍。第一次是组织上调他到县教育局招生办公室工作,他觉得不适应,再三要求回校,叉当上了班主任。第二次是组织上把他调进县教育局教育股,但他死缠硬磨,领导不得不让他再次返回学校。

15年前,张炳华受命以海门镇中为基础筹建东洲中学。当时的海门镇中,师资结构老化,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吵着闹着要求转学。社会上微词选出,学校几乎濒临关闭。这种状况,着实让这位新任的校长感到巨大的压力。面对重重困难,有梦想的张炳华,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副创业的重担。

筹建办公室设在新校工地旁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简易工棚里。就在这个小棚里,张炳华度过了100多个日日夜夜。材料不足时,他四处化缘,甚至带头在校区四周拣碎砖;资金短缺时,他垫出了妻子积攒很久准备买冰箱的3000元钱;施工进度太慢,他挽起裤管,跳进深秋的淤泥中,挥锹挖泥……终于,崭新的东洲中学在昔日荒寂的城郊拨地而起。

房子盖起来了,而学校的建设绝非像盖房子那么简单。第一年,东洲中学录取400名学生,可真正报到的只有232人,而这还是学校领导和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大量工作的结果I由于生源差,开学第一周.学校的玻璃窗被损坏了30%。张炳华耐心地请来专人负责,玻璃一坏即刻安装。

东洲中学的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时举步维艰。

建校伊始,学校面临着在附近两所完全中学的夹缝中求生存的严峻形势。一个不大的县城,已经有两所老完中,东洲中学当时的首要任务只能是求生存。可是张炳华的目光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他当时常在教师会上激情澎湃地讲:今后,我们不但要成为海门市一流学校,还要成为江苏省一流学校,成为全国一流学校;今后,我们的教师中不但要有硕士,还要有博士;今后,我们要把外籍教师请进东洲校园,要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今后,我们要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中看到东洲中学学生的演出……教师们听得很兴奋,但又觉得十分的遥远。

15年过去了,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张炳华精心管理下,学校的面貌迅速改变。建校第二年,录取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报到;第三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倒流现象;现在,每年想来借读的学生几倍于学校的招生数。东洲中学己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学校!两次获得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殊荣,连续3次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首批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的验收,连续10年被评为“南通市文明单位”,连续13年被评为“海门市文明单位”……

我们询问张炳华创业的秘诀,他笑着说: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做的是平平常常的事。从性格上说,我是一个做事执着的人,是一个想做事的人,是一个做了事就要百分之百做好的人。有时候我向教师提出一些设想,可能只是梦想,但若干年后,这些梦想都变成了现实。我认为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要常常做一些梦,要对未来有超前的设想。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实践者,还要想方设法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措建桥梁,想方设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的确是这样,张炳华曾多次有机会改行,甚至几度被调离学校,但他最终还是回到了教育岗位。张炳华铁定了心,要一生寄情于教育事业。因为他心中挂念学校、挂念学生,对学校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

对学校教育的感情,可以说是从小埋下的种子。张炳华的父亲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曾担任海门市第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先进工作者,到省城参加过表彰会,领回了由省长亲笔签名的嘉奖令。张炳华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朦朦胧胧地有了这样的念头:做教师很光荣,长大后也要做一名好教师。

真正对学校教育有感情,是在师范学校毕业担任中学教师后。张炳华住教和辅导的学生,参加全县数学竞赛多次获奖;张炳华做班主任的班级,年年有许多人考上中师和中专。那时考上中师、中专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张炳华很早就小有名气。每次走到街上时,都有人小张老师、小张老师地向他打招呼。教育的成功,受到的尊敬,使张炳华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情,连妻子也和他一起分享快乐。每年中考发榜后,张炳华都要把被录取的学生请到家里来,妻子专门请假给学生烧菜做饭,那种由衷的幸福、自豪和满足,溢于言表。 圆梦的过程是付出的过程

早春的北京,乍暖还寒,天又下起了毛毛细雨。参加校长培训班学习的张炳华因为衣着单薄,冷得直打哆嗦。本想买件羽绒服御寒,可为买心理教育书籍已倾囊而出。为使这次北京之行的收获更大些,清晨,他背着二三十斤重的一摞书本,找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的家。但教授的留言条上写着“上午开会,下午两点回”。看来要等上半天时间了。他拿出一本书,坐在教授家门前看了起来。下午赶回来的教授见此情景十分感动,热情接待了张炳华,对他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辅导。

张炳华的身体不太好,动过3次大手术,胃被切除了3/4,经常靠输液维持体力。年迈的母亲看着儿子消瘦的样子,忍不住掉泪。张炳华笑着安慰母亲,学校规模大,压力也大,学校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无论谁在这个位置上,都会这样工作的。

确实,为了学校的发展,张炳华对自己无所顾惜。有一次,他从广州出差回来,感到肚子有点疼,但为了学校图书馆和实验楼如期交付使用,他忍着疼痛先到学校盯工程,结果耽误了几天,后来到医院一检查是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后两天,他就又赶回了学校。

在张炳华十分简朴的家里,我们采访了他的妻子姜菊红。当讲明来意后,姜菊红连连说:你们还是不要写他,张炳华表扬不起,一表扬他工作起来更不要命了,而他的身体实在是吃不消啊!每天半夜回到家,他像瘫了似的,我心里特别难受。有一段时间,他晚上总是出虚汗,但早上五点多钟就赶往学校。有时正在输液,听说学校有事,他针头一拔,人就回学校了。”说到这里,姜菊红眼圈红了。

接受记者采访的几天里,张炳华一直在输液治疗;一输完液,他就匆匆赶回学校。初秋,别人还都穿着短袖衣服,而他却已经穿起了双层夹克;原本消瘦的脸,白里泛着些黄,显得愈加瘦削。然而一说到学校,他的声音就高亢起来,脸上就有了光彩。

从教初期,张炳华的起点不高,高中毕业后只念了两年的师范。真正走上讲台,才发现自己欠缺得太多。怎么办?路要靠自己去走,张炳华边学边教。他借来初一到高三的全套数学教材,利用晚上和周日时间自学,常常学到深夜。张炳华的体会是,底子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看后天的努力。担任校长后,他常这样对教师说,要求教师不停地钻研和学习新东西,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他自己也在不停地进修学习,先后参加了南通教育学院的脱产学习、江苏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函授学习,现在他还在研究生课程班里进修。

这些年来,张炳华为了教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到处搜集资料,自己先行补课。跑北京,跑上海,可以说能够买到的书都买全了。平常,只要一看到报刊上有相关的文章,他都要做摘录和复印。在这个过程中,张炳华不停地思考、记笔记、写文章、参与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想法和思路。如今,张炳华成为省里惟一的中学心理教育高级教师,要说他高在哪里,其实很简单,就是他能够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

一个人能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幸福的。看着学校一天无地在发展,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地玩耍,张炳华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愉悦和满足。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于事业的倾心投入,势必会影响到家庭,这是张炳华一直感到遗憾、感到愧对家人的地方。张炳华的父亲去世得早,他经常说,等退休后,要好好照顾照顾母亲,好好陪陪她老人家。哪儿想到,母亲不足70岁就因病去世了。在母亲遗体火化那天,张炳华号啕大哭。女儿有时也怨他,说他对学生比对自己还好。而令张炳华欣慰的是,女儿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以后也能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虽然自己没有给她多少直接的辅导,但对女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張炳华的妻子是最了解、最支持丈夫工作的人,因为有了妻子的支持,尽管身心疲惫,他心里也是幸福的。

用真挚的情感凝聚人心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学校门口驶来了一辆轿车。张炳华上前打开车门,引出两位老者。正在校园栽花种草的工人还以为来了领导,一打听,原来他们是陆大柱老师的父母。

陆大柱是外地应聘到东洲中学的青年语文教师。前一天,大柱的父母来校看望儿子。儿子领着二老在校园里参观,正巧碰上张炳华。张炳华连忙将他们请到校长室,还叫来其他领导,一一介绍给大柱的父母。晚上,张炳华亲自宴请两位老人,第二天又安排车辆陪他们参观学校。两位老人大为感慨:“儿子在这样的校长手下工作,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放心?”

对张校长的热情,陆大柱早有切身感受。2000年4月,在盐城师范学院召开的双向选择招聘会上,陆大柱找到张炳华:“我是大专毕业生.但我自信不比本科生差。”第二天,陆大柱和其他20多人赶到了东洲中学试教。晚上10点多钟,张炳华打电话给陆大柱:“你的自信得到了证实,东洲中学欢迎你!”几个月后,大柱到校报到时,迎接他们的是安排周到的寝室。“连牙膏、牙刷都准备好了。你想,张校长的心有多细!”去年寒假前,全校老师会餐,张炳华特意把家住外地的老师叫到一起。那段时间,张炳华正犯牙痛,连饭都不能吃,一说话就用手捂着半边脸。他说:“我本想利用过年时间到你们各位家里去看看,现在这个样子,看来去不成了,请代我向你们父母问好!”看着张校长关切的样子,年轻的教师们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感受到张校长关爱的,绝非陆大柱一人。1991年冬的一个午夜,睡梦中的张炳华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在南京进修学习的龚老师被诊断为肾出血,需住院动手术。张炳华了解情况后,连忙向兄弟学校借车子送龚老师的家属去南京。可这天恰好是兄弟学校的司机值夜班,张炳华主动提出替那位司机值班。他在值班室苦苦等了一夜,第二天得知龚老师是被误诊,才松了一口气。

做教师,对学生要有情;做校长,同样对教师也要有情。在东洲中学,张炳华有一个_四必”的规矩:教职工生病,必去慰问;教师或家属病故,必去吊唁;教师婚嫁或子女成亲,必去祝贺;逢年过节,必去教职工家走访。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为了加强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用情”感染人、凝聚人。一个人只要心系教育,都能成为好的教师。张炳华对教师有感情,因为在他眼里,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学校的辉煌寄托在教师身上。

陈铁梅,东洲中学美术老师,曾获全国美术教学录像课评比一等奖。让她难忘的是,当年赴南京参加国家教育部艺教委组织的美术录像课决赛时,张炳华亲自陪同前往。

在南京,张炳华成了陈铁梅的得力助手。从请教专家、准备教具、设计教案到安排食宿,都由他一一过问和安排。她上课时使用的彩色绝缘纸,是张校长花一整天时间走街串巷,跑遍了文具商店,最后在一家规模不太的印刷厂买到的。

上课那天,雪花纷飞,天气寒冷。陈老师在教室内上课,张校长在教室外紧张得直冒汗。赛课刚结束,张炳华胃病就发作了。要知道,那时张校长刚动过大手术。陈铁梅每每谈及此事,总是激动地说:“我的这个全国一等奖是张校长用血汗浇灌出来的。”

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张炳华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只要有利于青年教师成才的,哪怕人手再紧、经费再缺、困难再大,也都全力支持。刚开始时,东洲中学教师大都大专毕业,少数人甚至只有中师学历。张炳华积极鼓励大家进修学习,在课务安排、经费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如今,90%的教师取得了本科学历,5人获得研究生结业证书,4人在攻读硕士学位,还有教师被派往国外学习。新学年时,张炳华把外国专家请进学校,对全校青年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不是漂亮的高楼大厦,不是先进的设施设备,而是优秀的教师队伍。张炳华始终坚信,每一个教师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成功的潜能,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做校长的耍善于搭梯子,为教师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创造条件,要让人人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是校长的赏识改变了我”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诗句,配上轻柔的旋律和孩子们投入的哼唱,把听课者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

这是东洲中学语文老师俞玉萍在执教公开课《再别康桥》。

如今,俞玉萍老师已是东洲中学的一个“名牌”。她的语文课融入了音乐、表演和绘画等多种艺术成分,在当地颇具影响力。

“1990年我刚进入东洲中学时,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人黑黑的,头发短短的,因为来自农村,有着很强的自卑心理,说话时都不敢抬眼看人。而现在,对着上千陌生的听众,我可以侃侃而谈、毫无拘束感。这是张校长的赏识改变了我,是东洲中学塑造了全新的我。”

刚开始把音乐、表演和绘画引入课堂的时候,俞玉萍并没有多少明确的意识。听课的人议论纷纷:语文课又唱又画,这还是语文课吗?有眼光的张炳华却竖起大拇指:有個性!

俞玉萍的备课笔记与众不同,无常规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在简单的文字之外,主要是一些随手勾勒的简笔画,张炳华特意关照教导处:检查俞老师备课笔记时要网开一面。

俞老师任教的班在平时测验中成绩不十分理想,旁人免不了有些议论。张炳华却说:允许你的班不参加平时的测验,但要把教改实验搞得更有特色。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到最后的期终考试、毕业考试,俞老师班的成绩总能名列前茅。

只要有教研课、公开课的机会,张炳华总是把俞玉萍推到前台;学校的大会、小会上,他也常表扬俞老师的课有特色、值得学习。

如果不是张校长,说不定我会被看做另类教师,甚至有可能早就被调到别处去了。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享受到真正的为师之乐,我从心底里感激张校长!俞玉萍兴奋地对我们谎。

在张炳华看来,个性鲜明的教师,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的学生。他一直鼓励教师要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教师的教学,他从不急功近利地做评价,不计较一两次的考试分数,不拿分数捆住教师手脚,而是让教师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从俞玉萍的成长中,张炳华也得到了启发。学生需要塑造,教师也需要塑造。如果不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总是拿一些成规去要求,时间一长,教师的棱角就被磨平了。

关注所有孩子的健康成长

乡下的邻居都说我遇上活菩萨了,如果没有张校长热心帮助,我的两个孩子能够念完初中就不错了,哪有希望念全市最好的初中、高中?”说起张校长,徐佳玙、徐佳丽的母亲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

徐佳玙、徐佳丽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原先在乡下学校读书,父亲过早去世,生活艰苦。但姐妹俩聪颖好学,听说东洲中学关照特困生,教育质量又高,母亲找到张校长诉说孩子的处境。张炳华同情这个特殊的家庭,经面试后,当即召开行政会议,讨论两个孩子的学习问题。终于决定让她们免费入学、免费食宿。

姐妹俩很懂事,为节省交通费,数月都未回家。张校长知道后,叉召开行政会议,决定聘请孩子的母亲来校当护理员,每月发给工资,还让出一间房子,供母女三人居住。3年过去了,姐妹俩双双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江苏省海门中学。为帮助姐妹俩继续完成学业,东洲中学给她们的啭:遇”照旧:孩子的妈妈继续留住护理员,学校的住房依然免费供她们居住。

孤儿刘敏敏,7岁时父亲病故,12岁时母亲也离开了她。刘敏敏同双胞胎姐妹一样,吃穿住不发愁,学校全部包下。去年腊月二十七,刘敏敏与年过80岁的爷爷在家吃饭,张校长和班主任推门进来,给他们送来了米、油、鱼、糖、枣等年货,老人用颤抖的手拉着张校长,嘴未张开,老泪纵横。

张炳华认为学校办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作为一位出身农村的教育工作者,他特别同情弱势学生,特别愿意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他看来这也是教育公平性的一种体现。张炳华爱学生亲如子女,下雨天,回不了家的学生,经常就挤在他宿舍的床上,最多时,一张床上挤6个学生。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他就把自己的饭票送给他们。张炳华常对老师们讲,爱学生是最重要的,即便做不到爱生如子,也要把学生当做亲朋好友相待。

东洲中学校园里有一棵枇杷树,是建校之初张炳华与师生们一起栽下的。十几年了,每到收获时节,诱人的枇杷缀满枝头,张炳华总要领着后勤人员小心摘下,分给寄宿学生,让孩子们品尝甜丝丝的滋味,体验人生的幸福。

作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的校长,张炳华做足了德育创新的大文章。对于那些后进生,张炳华把他们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鼓励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来做人。

有一个学生刚进校时调皮捣蛋,张炳华家访时发现他家经济状况不好。张校长找来这个学生,拉到他父亲面前,说:“你好好看看你父亲的手!”这个学生看到父亲那双长满厚厚硬茧、裂口又深又宽的手时,一下子哭了起来。这以后,孩子似乎长大了,变得懂事了。

猜你喜欢
东洲校长中学
做蛋挞
猫鼠会谈
东洲曲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