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他们眼中的突破口

2004-01-28 09:52本刊编辑部
中国企业家 2004年12期
关键词:天花板全球化企业家

本刊编辑部

八十年代企业家的天花板

王石(万科董事长):这两年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从年龄来说,八十年代(创业的)企业家年龄偏大,他们一定会被九十年代(创业的)企业家所取代。所以八十年代的企业家更应该积极扶持、支持九十年代的中小企业家、职业经理,让他们在第一线冲锋陷阵,在中国面临国际化挑战面前,去实现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而八十年代的企业家更应该在社会活动层面积极扮演角色。当然,政治方面就不要多参与了,弄不好会引来麻烦的。

光是进行中国市场保卫战是不够的

项兵(长江商学院院长):打破天花板主要的挑战是什么?第一个挑战是全球市场一体化。一些行业即使在国内市场做成了,中国市场份额第一,死期也还会到。因为真正世界级的企业可以两年、三年、N年在中国市场不赚钱,而你必须挣钱才能生存。所以中国企业家仅仅谈中国市场保卫战是远远不够的。在世界市场,尤其是主流市场没有一席之地,要成为世界级企业几乎不可能。

我有几个建议:第一,不要找借口,因为对手不会手下留情;第二,不要陷在历史争议中,要一切向前看;第三没有人知道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也没有至善至美的方案,要学会应对风险的能力。

做充满健康和生命力的企业家

张朝阳(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搜狐一名员工去世了,我是从八宝山赶回来的。这件事使我想到两天来大家一直在探讨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其实我们要关注的不止是把企业做大做强,还要关注每个企业家的健康。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同时一个人在世上的意义也在于管理自身。对企业家来说,充满健康和生命力,企业也会更加有创造性。

要关注规模和与国际接轨

陈东升(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冲破全球化的天花板,要关注规模,没有规模、不进入行业的前五名,想成为世界领袖企业是不可能的;另外要彻底地、不折不扣地与国际接轨,国际接轨的核心首先是治理结构,第二是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另外还有一个品牌问题,今天中国还没有品牌意识。

用信息化武装中国企业

王文京(用友集团董事长):在中国企业通向全球化的过程之中,拿什么装备中国的企业,让中国的企业能够更具战斗力、竞争力走向世界,实现全球化?我觉得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普及,把信息化从贵族消费变成大众消费,只有这样才可能推动中国企业整体的进步。

个性是核心竞争力

徐少春(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中国企业的个性是什么?其实个性就是核心竞争能力,不是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简单借鉴和学习或者是模仿国外所谓成功理念和管理思想,忽视中国企业特有的文化。企业家的个性不等于企业的个性,中国企业只有走特色的运作和科学的管理这条路,才能发展真正的个性。

不要再做无聊的争论

顾雏军(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有一个观点:全球有五万亿美金的机电产业在最近15至20年间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果我们的政府在这一轮产业转移过程当中把握好商机,创造好机会,而不是用现在这种守株待兔的办法,中国可能在这一次产业大转移当中会有很大的商机。我相信中国能拿到其中的1.5万亿。所以我希望中国企业家,也衷心希望政府的官员和政府的政策能帮助我们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赢得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不要无聊的争论。

把握住第三次创新浪潮

魏新(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回顾新中国55年的历程,整个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创新浪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悄悄开始了第三次的创新浪潮,优秀的中国企业开始寻求在全球竞争格局当中以资产购并能力完成产业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适合闭门造车的独立研发,而是以建立国际竞争力为企业指导,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条件,以多样性的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机会和资源,形成自主品牌,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把握机会、提升应变能力和坚守文化

麦伯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总裁):我对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进程有三点体会:第一,在全球化中把握机会。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提升了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要把握其中的历史性机遇;第二,在全球化中提升应变能力;第三,在全球化坚守文化。责任和诚信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是拥有健康价值导向的企业,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这个企业无论是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都能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关注。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

刘积仁(东软集团董事长):在全球化的天花板背后,有很多新的机会,中国如果从一个制造大国能够转向服务、软件等方面,有几百万人从事这个工作,那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的工厂,也会成为世界的办公室。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会对我们的未来创新产生很大的拉动。

不要盲目乐观

刘东华(《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我想对我们企业家队伍做的一点提醒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目标肯定是非常明确的,战略肯定是非常坚定的,但是我们对环境,对天气,包括对自己的能力,不要搞特别乐观的预期。本来以为明天应该是晴天,但是却下起了大雨,本来预测游到1000米,但是只游到500米就困在了中央。我们的确遇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也遇到了非常了不起的领导,但在这个时候要讲方式,讲方法,这样我们肯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反思中国的商业伦理

牛文文(《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总编辑):李嘉诚先生今年七月份在汕头有一个演讲,他说中国商人这二十年来采取的低成本、大批量的战略,难道全世界会接受吗?的确,我们是不是反思一下在走向全球这一刻,照照镜子看看我们是什么形象?我们二十年来形成了什么样的商业伦理?我们再看看我们的装备够不够到全世界比划一下?我们形成的战略是不是在全球适用?很多人说中国人是蝗虫,觉得中国企业到了,外国企业没有办法做了,整个价格体系全完了。我们是不是只会裁员、对下岗漠不关心的老板?我们是不是对股东不负责任,只关注自己的企业理想和王国理想的职业经理人?我们是不是习惯了国内这种商业环境下的偷税和自肥?……全球化的天花板和地板,我相信还会是未来三到五年里不断提起的一个话题。

(以上观点根据2004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录音整理)

猜你喜欢
天花板全球化企业家
新语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感觉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延期
带电的气球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