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闻报道的实务策略

2004-04-09 12:14
新闻爱好者 2004年2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工作者受众

高 钢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1992年起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终生享受中国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新闻系学习。曾在北京日报、三月风杂志、中国导报(美国)、华声月报等新闻机构做职业记者,近30年的新闻生涯中,跑遍中国20余个省市区,采写了大量反映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度报道,撰写过数十篇专业领域的论文。作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早期从业者,直接领导创办了《华声报》网络版,使其成为互联网上的知名网站。50岁时辞去华声报总编辑职务,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

从社会环境上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剧,中国经济与社会变革的进程提速,社会生活的变化频率日益加快,社会各个领域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作用日益深刻。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具有新闻意义的发展变化,都可能包含重要的传播价值,一项新的科学技术,一个新的建设成就,一起空难,一场瘟疫的影响力都会超出行业与地域的局限,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影响,从而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从受众环境上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文化的进步,受众群体的年龄跨度日益加大,社会构成日益复杂,思想状况日益活跃,价值标准日益多元化。快速获取最新信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主动选择实用信息已经成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普遍需求。

从媒体市场环境上看,各类媒体走向市场已成不可抗拒的趋势,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各类媒体已经覆盖广大的受众群体,占据了传媒市场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新闻媒体已经处于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之中。

从媒体技术环境上看,信息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经使得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水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局面,数字报刊、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改变着大众传播业的格局,互联网为其代表的新型媒体的出现,加速推进着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进程,加剧着媒体行业的世界范围的竞争。

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已经向当今的中国新闻工作者提出时代的询问: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在激荡的变革时代中履行责任?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市场?在媒体的角逐中赢得受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足迹?

从新闻实务的角度,我感到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一、严格遵从新闻工作的专业原则,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如果按照重要度排列,新闻工作的第一原则恐怕就是“真实性”原则。新闻报道要真实,似乎是一件无可争辩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实际新闻工作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往往也正在于此。

新闻的真实性在实际工作中有两个层面的要求必须实现:一是保证每则新闻报道的内容的真实;一是追求新闻报道反映客观环境本质性变化状况的真实。

当我们看到类似于“比尔·盖茨被刺身亡”之类的假新闻被我国知名的新闻网站作为真正的新闻在全球首发并被很多国内知名新闻网站转载时,我们可能会感觉到新闻真实性面临的威胁是何等严峻,我们可能会相信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何等不可忽视。一个新闻媒体如果连新闻内容的真实都不能保证,它就将失去社会公信,从而失去职业从业资格。这也是为什么《纽约时报》在发生了布莱尔造假事件后报社的执行总编辑和总编辑同时辞职的原因。

然而,作为“社会望者”担负着为社会之船的航行“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的新闻工作者,其使命还不仅仅是保证对一个新闻事件或一则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各个新闻要素的报道要真实,他们还必须承担向受众真实反映其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变化和本质性变化的任务。这是一个更高的工作要求。

客观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理论上说,新闻只需及时报道不断变动的客观状态就能反映整体环境的真实。但是,实际生活中新的变动现象实在是太繁杂了,因此,识别和选择报道内容是大众媒体不可回避的任务,这之间,识别的标准、选择的方式都会对新闻能否最大程度地反映客观环境的本质性变动状态发生重要作用。

为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我们的新闻媒体应该考虑建设一个工作方法系统。从方法上保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实施。比如建立对新闻事实的核准制度,确定新闻价值的判断原则及实现方法等等。试想,如果编发了“比尔·盖茨被刺身亡”的假新闻的那个新闻媒体的编辑知道“一个新闻事实需要经由两个以上来源的证实”这样的国际新闻界近乎“法律规定”的职业工作准则,那么,这条假新闻是根本不可能发布出来的。

客观性是新闻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操作规范。客观公正被视为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立场,这也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新闻界,他们提出的坚守客观性立场的操作要求已经非常具体:

1.提供争论双方的观点,以便识别冲突之下对手之间的真实主张;

2.提供代表这些真实主张的确切陈述;

3.直接用引号指明这是信息来源而非记者陈述;

4.首先依照提供最多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

坚守客观性原则,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是新闻报道真实可信的保证。我们新闻工作者是否知道在采访一个新闻事件时必须听取相关各方的描述,在面临冲突发生时必须获取相互对立的观点,在报道问题时要查明问题发生的“合理性”,在报道成就时要了解与其并存的矜持和问题?可以说,在一个日益开放、日益进步、日益文明、日益多元化、日益与国际融合的国度间,如果不是这样客观公正地从事新闻报道,新闻就难以被人们所接受。

增强可读性是我们目前在坚持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上面临的又一个尖锐挑战。可读性是实施新闻传播影响力的第一前提,任何新闻,必须要让人们喜欢读、喜欢看、喜欢听,才能实现其传播的价值。在2003年9月提出的“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命题的讲话中,李长春同志提到:“要把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结合起来,办出特色、办出风格,有效引导群众,更好服务群众。”通过这些讲话,我们可以看出,中央高层领导对新闻可读性在控制新闻传播效果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关注。

新闻的可读性首先不是新闻的表现形式的问题,而是一个新闻价值判断的问题。要让新闻可读,最重要的是关注与人民利益相关度最高的新闻性事件和新闻性变动。

二、把新闻报道的重点聚焦在四大领域,披露客观环境的重大变化动向

客观世界的变动是纷繁复杂的,在千头万绪的变动中选择什么样的新闻投入传播是新闻工作者时刻都会面对的问题。对于综合性新闻媒体来说,要想赢得受众关注,具有传播威信,进入主流传媒行列,一定要对自己的新闻价值标准进行精确的设定。为了真实反映客观环境的整体性、本质性变动,新闻从业者需要把着眼点集中于四大领域,新闻机构需要将“重兵”摆布在这四大领域。

1.真实报道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

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往往造成受众生存环境的深刻改变,让人民知道自己生存环境的发展进程,会帮助他们准确认识自己生存环境的改善与自身命运改变之间的关系,这个领域的报道的意义绝对不仅是鼓舞他们生活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受众为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出决策和判断,激发他们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进行某种选择与创造。

比如1996年中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西方国家对占全球人口22%的中国是不是在掠夺海洋资源产生了疑问。此时,国内一家新闻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耕海牧渔:中国加紧开发水中食物资源》的背景报道,对中国十年间利用内陆江河湖海开展了一场水产养殖革命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其中不仅揭示了中国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品生产大国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且也客观分析了中国取得这一成就所付出的种种代价,不仅说明了中国十年间获得的丰富的水产品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的改变,而且也客观地说明了中国城乡之间人民实际上水产品占有量的巨大差距。

这样的报道,就有助于受众对自己生存环境发生的变化有深刻的了解,由于坚持了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整个报道的内容也就显得更加可信。做好这个领域的报道,最重要的是要破解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和动向与受众利益之间的种种关系,说明这些成就会给受众带来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对一些专业领域的发展成就作一般性的描述。在新闻中需要解释这些进步与成就的由来,它们的出现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应该分析这些成就导致的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出现的矛盾对生活的挑战与威胁。

2.深刻解释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

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往往直接作用于一个地区、一个领域、一条战线的发展进程,决定着一个事业的成败兴衰,从而直接影响着社会成员的利益得失与命运沉浮。因此各级政府的重要决策应该成为主流新闻传媒的关注重点。在这个领域的新闻选题特别要关注的是真实、深刻、清晰地解释各级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与普通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些决策对整个国家或对某条战线、某个地区发展进程的影响。

1996年召开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正式提出了中西部发展战略。国内一家以海外华侨华人为读者对象的新闻刊物发表了题为《战略西移:中国命运的再度抉择》的长篇解释性报道。这篇报道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不平衡发展”策略给中国带来的全新变化也让中国支付了地区发展差距加大的代价,分析了中国西部社会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复杂原因,披露了中国最高决策层作出“战略西移”重大决策的背景和动机,报道基于中国政府部门为实施中国中西部发展战略已经展开的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国内外一些重要企业向西部移动的动向的观察,做出了“中国西部开放大潮将至”的新闻预测。人们从这篇报道中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坎坷的历史进程,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这样的报道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地了解一项政府决策的来龙去脉和内容实质,而且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自己的利益与命运与这一决策的关系。

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剧烈变革中,政府的决策与民众的利益更加息息相关。目前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报道最明显的缺陷是对各级政府的决策原文照发,缺少解释和分析,致使一些原本非常重要的政府政策信息不被民众深刻认识甚至不被民众所关注。

3.用建设者的态度披露社会运行中的重大缺陷及弊端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运行状况的观察者、望者,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是察觉并披露社会运行中的矛盾,并为推动这些矛盾的解决提出建议。在中国目前所处的激荡变革的时代,各种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往往更尖锐、更突然、更大量地呈现出来,对社会生活的运行产生种种难以预料的震荡。因此就需要职业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关注社会民生面临的困难、问题、障碍、威胁,“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人民日报》对广西南丹事件的报道,《南方日报》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财经杂志对股市黑幕事件的报道,都表现出新闻媒体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实施这个领域的报道,无疑需要有一个更好的新闻工作环境,比如一些领导者对“负面内容的报道”与“负面作用的报道”之间的界限要有科学的分辨,让新闻真正执行新闻的任务、负起新闻的责任、起到新闻的作用。而新闻工作者自身在进行披露问题的报道中,不仅需要具有建设者的态度和立场,而且需要根据法律法规和职业操守制定出操作方法和对策,从而让新闻报道在维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完善社会机制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4.掌握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动权

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能否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素质的严峻考验。也可以说,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取受众关注、扩大自身影响、参与舆论形成、左右传播方向的重要机遇。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第一,应该是快速反应。应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报道,这不仅是新闻媒体的职业责任,而且也会因此占据对事件进行深入报道和解释的主动位置。第二是连续报道。重大突发事件一经披露,会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将其发展进程的每个环节及时告诉受众实际上是把握报道主动权也是稳定人心的最根本的措施。第三是全面观察。重大突发事件往往蕴藏着深刻的背景,牵扯到复杂的关系,因此对其进行全面的观察是作出正确的判断、发布客观的报道的前提。第四是因势利导。新闻媒体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要引导舆论,体现上述原则,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全面引入深度报道理念,揭示客观环境变动的深层意义

面对中国正在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对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的急剧变化,中国新闻工作者要想更好地履行向受众真实、深刻地报道客观环境的变动状态的职业使命,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中全面引入深度报道的理念,强化新闻背景的说明意识,强化新闻影响的展示意识,强化新闻发展的预测意识,从而让自己的新闻报道具有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分析力、预测力。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要想做好深度报道,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需要新闻工作者付出更艰苦的努力,解决好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要建立起高质量的信息采集渠道。要想让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工作者就先要“了解实际、了解生活、了解群众”。信息采集渠道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工作者对客观变动状态认知的及时度、宽广度和深刻度。

其次是养成学习的风气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日新月异变动着的社会环境,新闻工作者要想及时识别新闻、准确判断新闻、真实描述新闻、深刻分析新闻,就必须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工作能力。新闻机构需要针对自己承担的任务,建立起学习的制度,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特别是要学习影响着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各个领域的新知识。

再次是培养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新闻工作者对社会负有特殊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生命的终极动力,也是新闻工作者做好职业工作的先决条件。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起“新闻职业是神圣的职业”的观念,树立起新闻工作的职业责任不容懈怠、职业荣誉不容玷污、职业信念不容动摇的观念。为此,我们应该从记者自律、机构管理、行业监察、社会监督、法律约束等各个方面着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新闻工作者遵循职业道德、忠于职业操守、履行职业责任的制度体系。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工作者受众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