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菜惹得老外醉

2004-05-16 12:49
中国经济 2004年5期
关键词:利群张师傅私房

叶 苾

私房菜这种充满悬念的消费方式,正迎合了现代人一种渴望探秘、发现和追求私密氛围的需求。这也是私房菜走红的原因。

中国很多名菜都是从私家厨房流传出去,最终成为名菜的,比如谭家菜、孔府菜、段家菜等。在上海,扬州饭店的前身也正是曾经非常出名的私房菜“莫有财厨房”。

不过这种风气又回转过来,有些人厌倦了楼堂酒肆,灯红酒绿,又开始回到“家里”去吃饭了。最近,一些经营了多年的私房菜突然红火起来,反而让厨房主人应接不暇。

在最具私房菜传统的北京,目前经营私房菜的也有七八家,这些私房菜有的经营了十几年,菜品十分精致,口碑非常好,有些则是跟风而起。不过总体上,风格多样,口味不一,全靠食客自己去探寻和品味。

关于私房菜,有一种说法是源于清末,指的是在自家厨房里做出来、无宗无派的菜肴。吃私房菜,也就是大家到厨师家里,吃主人的拿手菜,席间,主人会出来应酬片刻,几次交道打下来,食客和主人就结成了好友。

另一种说法称它是官府菜的一种延伸。从前官府的厨子,制作菜式围绕“细致”两个字,环节相当繁缛。离开府邸后,他们流落于民间的大户人家,这些大户人家吃饭讲究气派,拥有家厨、尤其是拥有官府里出来的家厨,是他们财富与身份的象征。就在官府菜的制作基础上,迎合主人的口味,将烹饪技术改进最终形成一种派别。

私房菜的特点,就是首先要在家中设宴,带点私密性,绝不大张旗鼓地做生意,熟客会自己找上门去;其次,餐位很少,大约在10-50个之间,因此生意好的,客人光顾前需要电话预订;通常只有一两个掌厨人,他们会与食客沟通,大打感情牌;最后,掌厨人必须要有拿手好菜,而且这些菜在其他地方是绝对吃不到的。

仿照宫廷的历家菜

在北京,最有名的私房菜,应该是历家菜了。不过,在国外,历家菜的名气还要远远大于国内。几年前,美国航空公司制作的旅游指南上这样介绍历家菜,大意是:要去历家吃饭,先要早早地打电话预约,由于历家没有电话,所以要先打到胡同附近的公用电话,叫历家人来接,预约完毕还不算完,去吃的时候,要穿过弯曲的胡同步行一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达——但是,这些都是值得的。

而《先驱论坛报》曾经在第一版克林顿照片的下方登了关于历家菜的报道;《耶路撒冷邮报》介绍历家菜时,说它是“中国最好的餐厅”。历家菜的名气可见一斑。

除了地点隐蔽,这里具备私房菜的所有特征:只做晚餐,客人只能点已经做好的不同套餐,而不能单点菜,预约时间规定在6点到8点,晚上10点以后一概不接待,节假日还要停业。客人来了,老板只点点头,握握手,不会鞠90度的躬——就是这样一家餐厅,接待的往往都是非常有名气的人。比如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大众汽车的总裁,甚至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等。

最具特色的还是菜品方面,历家菜仿照宫廷菜,由于历家菜老板——离休的化学教授历老先生的祖父是同治、光绪年间内务府的都统,负责过御膳房的安全,所以对慈禧太后当时吃过的菜十分熟悉,这些菜谱后来被历家传袭下来。不过这里并非是“宫廷菜”的原样,由于时过境迁,很多原料无法获取;其中也有些是历家自己的创造,比如大家都吃过软炸里脊,历家菜里却有一样软炸鲜贝。

在这里用餐,还会有文化上的享受。老板会英语,老板娘通日语,客人来了,他们会给大家讲解中国烹饪的种种讲究,讲祖父辈传下来的清代宫廷里的野史。

84岁的历老先生感慨的说:“这是我19年的成绩。”历教授一生对吃情有独钟,“吃”寄托了他的快乐追求,到了晚年,更是感觉“吃”对生活的意义,正是因为好吃好做,所以才有了历家菜这样吸引人的私房菜,而他的四个子女们也都继承了他对吃的体会和烹饪技术。

说起历家菜如此出名的原因,除了好吃以外,历教授说,“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将中国古老烹饪文化融入其中。”中国有古话:食不厌精,历家菜从选料到烹调,都做到了十分精细。另外,中国菜很多讲究,人们往往沿袭下来却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大家知道西瓜去暑,冬瓜去寒,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历教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把中国传统的烹饪艺术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吃客在享受的同时,还能够学到许多吃的科学。

胡同里的私房烤鸭

如果说,历家菜是京城私房菜中“贵族”菜的典范,那么利群烤鸭就是平民菜的代表了。在北京南城的一条胡同里,有一个开在四合院里的烤鸭店,店主人叫张立群,烤鸭店因此得名“利群烤鸭店”。“利”是方便和便利的意思。环境很简单,也是私房菜宣扬的精神——不重装修,旨在菜品。

张师傅在1992年以前,是全聚德烤鸭的厨师。一个偶然的机遇让他成为了北京私房菜的名人。1992年,正值全聚德店全面停业装修,张师傅待业在家,本打算休息3个月之后继续上班的,闲不住的他,便在自己家里烤鸭子,卖给街坊邻居。结果一做就是12年。

凭着张师傅的手艺和保持了传统的烤鸭工艺,最初把附近居民,包括在临近单位上班的员工被吸引来,到后来,和历家菜一样,反而是外国客人越来越多。很多外国人手拿一本《孤独行星》(其中有介绍利群烤鸭),不辞辛苦地找过来,就为了品尝一下老北京风味的烤鸭。这些人有来自越南胡志明市的,有来自美国纽约的,张师傅不明白:为什么一本外文的旅游书中,会有利群烤鸭的名字,为什么利群烤鸭的名气会那么大。满街都是烤鸭店,拼命打广告还不行,为什么藏在小胡同的简陋人家的烤鸭,反而会吸引来络绎不绝的吃客。

随着利群烤鸭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为了方便顾客找路,张师傅特意在弯弯曲曲的胡同里钉了几个路牌,顺着路牌,人们可以找到他的小四合院来。不过,即使人们找不到,一路上卖报纸的,卖水果的,都会指路,还有拉人力车的,也做专门带路的生意,所以,完全不用害怕找不到。

来这里的吃客,丝毫不嫌弃这种简陋的环境,反而吃的特别香,很多人因此成为了张家的好朋友,比如美国大使雷德一家,经常带着来自美国的客人来这里吃饭,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道格拉斯,前年带着母亲和三个孩子与张师傅一家过春节,一起吃年夜饭,气氛融洽。前任澳大利亚大使,有一次在国庆招待会过后,驾车来吃烤鸭,结果长安街上人太多,车开不过来,最后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来了,令张师傅十分感动。

当然,来这里的不仅仅是名人,更多的是普通的吃客。他们默默享受着张师傅的烤鸭,比如曾经有一位来自英国的老人,70多岁了徒步从八达岭走过山海关,他一个人一次可以吃掉一整只烤鸭,一盘花生米,喝掉一瓶啤酒。

正如利群烤鸭的一位忠实顾客说,“代表北京烤鸭的,也许是全聚德;但是代表烤鸭文化的,就非利群烤鸭莫属。”

在古代,烤鸭都是在胡同里做,胡同里吃的。老舍先生写过《龙须沟》,利群烤鸭所在的就是龙须沟附近,由于历年都属于贫民居住的地方,错过了历代政府的规划和改修,反而因祸得福,保留了明朝以来的所有的历史沉积,保留了老北京的原汁原味。张师傅所在的这座民居式的小四合院,就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模样,北屋、南屋、西屋都没有变,唯一改变的就是在院里加盖了顶子,把廊子接出去一块。这样,人们坐在古旧的房子里,吃着果木烤的鸭子,感觉既好吃又有趣,口口相传,来的人就越来越多。

私房菜:私密成为卖点

除了北京,在内地的其他城市,私房菜的越来越火,有些商家抓住了人们的消费心理,推出了一些变了相的私房菜。

据报道,广州一些较大较正规的茶楼,都跟着潮流做起私房菜。在他们眼中,私房菜几乎等同于家常菜、住家菜,只是菜式上的家常,材料上的普通和烹调上的小添加,因此这些地方的规模和形式基本保持大中型茶楼的大厨、大面积和多菜式的特点,和传统私房菜相比,可说是“广州特色私房菜”,或者说是“私房概念菜”。当然还有难得一见的纯粹私房菜,不过要找起来就颇费工夫。

在杭州,国贸大厦里的日本料理居然也打出了“私房料理”的招牌,老板傅明剑说:“根据往年的经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流行过的东西在杭州很快会流行开来,趁着杭州现在做私房菜的餐馆还不多,先在日本料理上占据私房菜这个卖点,免得后面要跟着人家的步伐走。”

也有一些厨艺高超者,因此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满汉全席》擂台赛上两次冠军的人物胡亮也公开宣布推出私房菜的餐馆。他说,私房菜是自己多年来的理想,也正是基于私房菜良好的发展前景,才使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第一家餐馆定位为私家菜,精心制作赛熊掌、杭式榴莲酥等拳头菜肴。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私房菜并不以为然。比如,对环境的简陋,中国人吃饭讲排场,外国人反而对餐厅的环境、设备都不讲究,只要卫生,并不需要富丽堂皇,所以一般私房菜馆里,外国客人比国内客人还要多。

然而,中国菜的这种偶然性和个性化,可能反而是私房菜隐藏着的卖点吧。在描写私房菜的电影《魔幻厨房》里,有一句台词大意是这样的:每当晚餐时分,闻着从楼下私家厨房里飘来的香味,感觉到主人做菜时的喜怒哀乐也淡淡地传了过来。让人充满了好奇心和食欲。

而且,试想:在迷宫般的胡同里颇费周折地去找一家据说十分有趣的餐厅,去吃一桌好吃的东西,一路上都在想:今天的菜是什么?主人又是什么样的人?客人又都是什么样的人?这种充满悬念的消费方式,正迎合了现代人一种渴望探秘、发现和追求私密氛围的需求。这也是私房菜走红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利群张师傅私房
利群书社
岁杪感怀
我心中的英雄
资本助力,老字号品牌“利群”再次腾飞
我的爸爸
谁是宿利群
私房钱那点事
后悔莫及
开心一刻
神秘的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