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职业化:教育创新的抉择

2004-06-13 01:30王继华
人民教育 2004年1期
关键词:职业化校长育人

王继华

在中国教育界,校长职业化,即由职务校长转变为职业校长,无疑是个迟来的话题,国外早在百余年前就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但时至今日,国内许多人仍然不了解校长职业化,认识不到它对推动学校管理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教育改革首先是观念变革,关键是体制创新。只有正确理解校长职业化的内涵,客观地认识校长职业化实践的深远意义,才能促使校长不断地提升职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从而激活内蕴于校长素质中的生产力因素,提升中国教育在国际大舞台上的竞争力。

一、校长职业化的内涵与品质。

校长职业化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要认识校长职业化,首先要明白“职业”与“职务”的本质区别,其次要理解何为“化”。质言之,校长职业化就是校长聘任的市场化、育人取向的特色化,校长劳务的商品化。

什么是职业?一般地说,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此外,职业还应具有社会的需求性和存在的群体性。那么校长是不是职业呢?笔者认为,校长已完全具备职业的特征:目前全国有近百万校长,教育管理科学的发展也迫切要求校长努力提升自我价值和理想追求,强烈呼唤校长的职业化。正因此,在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干脆旗帜鲜明地将中小学校长列为一个独立的职业。

职业与职务,在观念上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职务是一个行政的概念,职业则是一个社会分工的概念。作为职业的校长,要有强烈的生存发展意识,要认识并应对社会和市场对学校教育的挑战,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的成长为宗旨来办教育,而不是更多地按上级的指示来亦步亦趋地办教育。

从职务校长转变为职业校长,体现的是两种体制下的教育观念的迥然区别。职务校长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职务校长是接受上级任命的、有级别、有权力的行政官衔:职业校长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客观社会分工,一切从业者都拥有劳动者的身份。职务校长受制于计划,主体潜能很难发挥,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不足,往往是“能者受束缚,庸者受保护”。比较而言,职业校长最大的优势就是自主、自信,有在教育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切愿望。

可见,职业与职务仅一字之别,内涵却有着巨大的时代差异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广泛开展校长职业化培训,把众多的职务校长培养成具有全新教育理念和经营理念的职业校长,增强其职业能力。同时,校长职业化强烈呼唤把校长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之由任命制下的计划执行者转变为聘任制下的学校经营者。

虽然目前蓬勃发展的社会力量办学,为校长的自主择业取向开辟了一线空间,但绝大多数公办学校校长还缺乏充分释放主体潜能的自由空间,还不是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职业劳动者。要想使校长真正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职业,更重要的是进入动态的“化”的过程。化就是发展,化就是扬弃,化就是观念的与时俱进。

校长职业化有极其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这就是要开辟一条解放校长、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创新之路,它旨在推进校长的观念变革,使之抛弃传统的职务观念,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的内驱力。

也许有人担心,校长职业化主张校长职业的市场化和校长劳务的商品化,会不会影响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会不会改变教育的公益性?这是太杞人忧天了。校长职业化并非“无政府主义”,其根本要求,是主张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由政府宏观调控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教育体系。

二、校长职业化的客观动因。

校长职业化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潮流的、有规律的活动。

从国际背景看,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科技角逐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短兵相接态势,都把教育竞争推向前沿。中国教育要想走向世界并取得竞争的优势,校长职业化乃是当务之急。

从国内背景看,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转轨为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同时要求“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现阶段,国家的教育投入有限,单纯依靠国家投入难免面对诸多尴尬。要突破经费不足的瓶颈,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必然要通过构建全新的教育体制来实现。人们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和社会投资者对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教育体制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这是知识经济对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国内的校长职业化探索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校长职业化就是要催生出一批视野开阔、头脑敏锐、具有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的新型校長。当职业化的校长作为全新的社会分工出现时,教育改革将因之实现质的飞跃。

从教育改革的现状看,当前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调动校长的主观能动性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一所学校整体的改革与发展。因此,解放校长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校长观念的转变、能力的提高以及由竞聘而激活的创新智慧,必将使中国教育的面貌为之一新。

三、职业校长的能力系统。

校长职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教育、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涉及到观念、体制、模式、运作等层面,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科研等部门。在目前条件下,把校长观念变革作为教育创新的突破口,把校长职业能力的打造作为校长职业化的起点,是一条非常现实的途径。

校长职业化的观念倡导,职业校长的素质应包括以下四个模块:能力标准模块、理论基础模块、信守准则模块、修养内功模块。

1.职业校长的“3A"能力标准。

“3A”能力标准是校长的基本职业标准,它从决策、经营、领导(管理)三个维度上对校长的职业素质做了高度的概括。

A1: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是校长的关键能力。这是依据时代发展取向对校长提出的新要求。它要求校长既能从宏观上做出合乎教育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决策,又能从微观上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安排。

具体地说,战略思考能力是要求校长一方面站在时代的高度,综观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洞悉国内教育改革的态势和取向,从而做出理性的判断,以开放的心态、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地推进学校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洞察事物的变化,不断地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构想,从而审时度势,定准目标,适时地作出创新性的决策。规划能力则体现在学校文化取向的思考上,校长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寻找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设计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治校方略,形成学校的特色。

A2: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亦即经营能力。教育经营的提出是教育体制创新的一次革命,经营学校要有市场意识、资源意识、教育品牌意识、投资意识和效益意识。

教育经营从本质上说是教育资源的经营一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与运筹。校长在办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校内有限的教育资源外,还必须把触角延伸到社会,广泛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同时,要善于将校内外相关教育资源加以整合或重组,使其发挥更大效益,即所谓“借势、造势、融势”,通过“巧妙组合”、“虛拟合作”,使“资产增值”、“放大输出”,从而提高教育效益。

A3:动态领导与组织能力。职业校长必须着眼于教育的未来发展,立足于教育管理创新。

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树立大教育观,摒弃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动态领导模式。

所谓动态领导,即适应人才的成长规律,校长要成为“精神教练”,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出发点,而不是拿着“鞭子”来管理:要讲求影响力和推动力,“紧紧围着人转,紧跟市场变化而变”。2.“4力”理论。

“4力”理论是在新的经济形态之下,对教育适应市场的发展、适应人才的成长规律,面对竞争而提出的新的理论支点,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定位。

(1)教育生产力。这里特指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能力。释放校长职业群体的职业潜能,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并释放“教育生产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具有决定性意义。要解决我国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与教育需求高涨的矛盾,必须提高教育生产力水平。

(2)教育经营力。笔者认为,教育经营不仅可以产生经济价值,也会产生社会效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教育经营主要是教育理念、教育品質的经营,这必将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3)教育文化力。文化并不直接表现为力,但可以转化为力。文化一经作用于人,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将释放文化力。正如有人所言,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的功能是“化人”。

学校的教育文化力主要体现在校长文化上。校长文化是校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实践中的系统反映,其核心内涵是教育观。校长文化需要长期积淀,但校长文化的灵魂不是静态的,而是与时俱进的。积淀校长文化的过程,也是持续释放文化力的过程。校长职业化要求校长用校长文化策应学校育人取向文化,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以充分开发教育生产力。

(4)学校核心竞争力。校长职业化的理念认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应是育人取向文化,它往往凝结为校长的办学理念。育人取向文化不仅决定着校长的办学理念,也会左右人才的成长。育人取向文化是成才的本源,它不仅陶冶受教育者,也能武装教育者:它不仅能给人们自然科学的智慧浇灌,也会给人以人文精神的境界升华。

倾心打造学校文化,营造浓郁的育人文化氛围,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育人取向文化的形成,是全校师生适应主流文化取向的发现与创造,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旗帜。

3.5个文明准则。

(1)政治文明。职业校长是政治文明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政治文明的一种要求。只有政治文明,才能有教育的文明和民主,才能有中国教育的突破性发展。

(2)职业文明。职业文明要求校长应该具有时代职业特征、职业的个性特征,即职业文化和职业意识,投入与产出意识,服务与质量意识,等等。

(3)操守文明。不同时代,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操守标准。职业校长的操守文明,是从职业定位出发,打造高品位的精神追求,集中体现时代精神和以教育创新为己任的主人风范。

(4)方法文明。方法文明是对职业校长理论体系中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涵盖与界定。“文明”是指“方法”的特征,也是“方法”应达到的目的,它主张职业校长能够在正确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开拓创新,一切工作都服务于人才的成长,即可持续发展。

(5)人际文明。人际文明的内涵是对民主、平等、博爱的深邃思考,是对人性自由的不懈追求,它表现为校长的行为对受教育者、对社会的影响。

4.6项修炼内功。

职业校长应在以下六点进行内功的修炼,从而能够把握教育规律,使教育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是教育对接经济内功的修炼,二是学校文化育人内功的修炼,三是善用“影响力”内功的修炼,四是教育市场运作内功的修炼,五是学校多元发展内功的修炼,六是教育思维创新内功的修炼。

笔者认为,校长职业化理念首先选准了教育创新的根本点。校长职业化理念是在时代转换、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从而体现出一系列的创新取向。同时,校长职业化也选准了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重要的教育辐射源。校长是学校的核心,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不容替代。因此,校长职业化是推动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正所谓“武装一人,振兴一校”。校长职业化同时选准了教育创新的制高点。它从根本上服务于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的战略构想,按照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提出了职业校长的能力系统和战略抉择。

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放开视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立足于时代潮头之上,以探索校长职业化为契机,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事业蓬勃发展,以更快的速度、更优的质量向前迈进。

猜你喜欢
职业化校长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加速职业化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