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奋斗与国际援助

2005-07-01 07:41纪亚光
党史文汇 2005年7期
关键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援助抗战

纪亚光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远东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同情和普遍尊重,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与支持。毋庸置疑,在世界现代历史的进程中,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中华民族自身的奋斗与努力,但没有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援助,其困难将是不可想象的。

自我奋斗:中国抗战的基石

抗日战争爆发之初,强敌日本在战场进展顺利,迅速占领了华北大部,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侵略气焰。战火蔓延中,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久为外人诟病的中华民族意识在抗战的宣传中开始觉醒,孙中山称为“一盘散沙”的国民性,开始“团结起来了,睡狮觉醒了”,爱国主义热忱的空前高涨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根本诉求的全民抗战形势,促使因西方列强操纵及内部独裁统治而形成的长期政治分裂走向了合作,它“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正是中国社会各种力量的普遍觉醒,才使得中国得以在几无外援的情况下,以疲弱之躯,独力抗御强敌日本八年之久,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力量之源。

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关键在于国共两大政党能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并合作抗日,由此也带动了全国各种政治势力的联合,民国以来的中国政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团结统一格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占领东北、进逼华北、觊觎华东,并吞整个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此时,尽管国民党军仍在不断军事“围剿”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但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于1935年公开发表《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表示红军愿立刻与国民党携手,共同救国。随后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定开拓包括上层、中层和下层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新策略。以此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地方实力派,在西北地区与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成功结成了“三位一体”的新联盟,并以西安事变为契机,迫使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一定要抗日”,从而基本结束了10年内战的局面,国共联合抗日的统一战线的格局初现。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于次日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此后,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初期的战场上既有分工又有配合,如在山西北部,国民党军队在忻口战役中浴血奋战,配合作战的八路军,继“抗战首胜”的平型关大捷之后,又奇袭阳明堡飞机场,烧毁日军飞机24架,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士气,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战役。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淞沪会战中,70万国民党军主力令狂妄宣称要“三日拿下上海”的日军,经过三个月的作战才达到战略目标。1938年后,国共各自主导的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的南北呼应日益形成。国民党领导的主力部队,在黄河流域完成了台儿庄大战和徐州会战,在长江流域通过武汉、随枣、南昌、三次长沙、枣宜等一系列大会战,虽然败多胜少,但却迟滞了日军的侵略步伐。中共军队则以其领导的华北、华东、华南各抗日根据地为策源地,进可攻退可守,利用有利地形,以纯熟的游击战术破坏了日伪军的大“扫荡”,冲破了日伪军所设的封锁线,以“百团大战”为典型战例的“交通破击战”,更使日伪作战及经济掠夺不可缺少的铁路、公路交通线时断时续,极大地打击了日伪政权的经济掠夺,困扰了沦陷区的经济及军事,使中国战场上的日军陷入了事实上两线作战的难堪境地。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的顽强作战,使日军主力的60%深陷中国战场而无力自拔,为远东太平洋战场上英美联军的迅速反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社会各界以民族救亡为己任,积极投身抗日,显示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力,成为全民族抗战绵绵不绝的力量之源。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各界纷纷召开抗日救国大会,组织游行请愿,要求政府积极抗日。1931年9月23日,南京集会人数达20余万。26日,上海集会人数20余万,约800多个团体参与。28日,北平又有20余万人集会,250多个团体参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民众和全国人民热烈支持第19路军的抗战。除罢工、罢市、捐钱、捐物外,群众自发组织义勇军、敢死队、担架队等,直接支援前线。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引发风靡全国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爱国运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不使有限的工业与教育资源“资敌”,1937年下半年,设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许多工厂和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西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大量的工业设备、图书仪器化整为零,或靠铁路及水运、或靠骡马牵拉、或由人工肩挑背扛,跋山涉水移入西南诸省,情景颇为壮观。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喻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美国《生活》杂志称之为“当代最伟大的成就”。这一宏大场景经过西方媒体的报道,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百折不回的顽强精神。

在战区或非战区,各种民众抗日救亡组织迅速发展,如青年救国会、青年抗日决死队、民族解放先锋队及各地分队、抗敌自卫军、战地服务团、各界抗敌后援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敌同志会等,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支援抗战。1939年5月,冀西和晋东北有31个县农会组织,拥有会员42万多人。1939年底,晋察冀边区工人抗日救国会属下有组织的工人达57052人;陕甘宁边区也建立起616个乡妇救会,119个区妇联会,19个县妇联会,5个分区妇联合,2个市妇联会,拥有会员21万人。1941年1月,国统区成立的中国劳动协会,发展团体会员74个,会员近48万人,到1943年3月,其团体会员包括工会组织1032个,会员近60万人。除直接投身抗日武装斗争外,这些社团主要从事抗日后援、宣传和民众动员工作,形成了广泛而深入的全国性抗日救国运动。

在民族危亡关头,全国各族人民緊密团结,或亲身投入抗日战争,或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海外侨胞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不仅筹措巨款和大量物资,支援祖国抗战,许多侨胞还奔赴抗日战场,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侨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强烈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民族的大团结、社会力量的唤醒,使中华民族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在漫长的14年抗战中,面对强大的日军,中国人民基本上坚持着独立自主的抗战,歼灭日军150余万,约占“二战”中日军死伤总数的70%。不仅如此,不屈的中国抗战,拖垮了日本经济,极大消耗了其实力,对其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日两个民族的战争,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先,1931年9月至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的8年间,在基本无外援的情况下,中国独自承担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任。其次,在14年抗战中,中国以 3500万人伤亡和 6000亿美元经济损失、东部地区一片焦土的代价,牵制和消灭日军半数以上的兵力,使其“南进”计划一再推迟,“北进”攻击苏联的战略无法实现,打碎了日、德法西斯势力会师的梦想,为盟国实现“先欧后亚”战略赢得了时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得道多助:正义、公理与国际援助

在当时的经济与技术状况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完全具备了一场现代化、国际化战争的基本条件。因此,中国抗日战争的持续及胜负,不仅取决于中日两国政治与经济的状况,取决于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抗战到底的决心与意志力,同时,基于正义、公理及共同利益的国际援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政治上,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使中国与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成为世界体系的重要一环。毛泽东一再强调,中国抗战的胜利,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起来,中华民族有着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但并不等于不需要国际援助,“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敌人的”。1938年,毛泽东即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就中国争取外援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中国在抗战中要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离不开国际上的援助;要缩短战争时间,获得战争胜利,也“离不开争取国际力量和敌国人民援助的努力”。

从经济因素讲,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正在朝着建立近代化工业体系的方向快速转型,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均在10%以上,但近代化经济成份仍相对稚嫩。抗战全面爆发的初期,日军迅速攻占东部沿海地区,致使国民政府税收锐减,加之军费支出日繁,财政日益紧张,人民不胜负荷。进入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更加恶化,通货膨胀开始加速。此时,若无苏、美、英等国连续的大额财政及军事援助,中国坚持抗战的经济基础就会发生严重问题。

然而抗战初期,由于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性与世界性意义,尚未被其他国家所认识,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英、法等国对德、意、日采取绥靖政策,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氛围浓厚,不愿介入世界争端。尽管中国政府以争取外援为外交重点,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虽然获得了不少国家的道义声援,但却几乎未获得什么实质性的经济和军事的国际援助。

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以及抗战所展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牢固的凝聚力、顽强的战斗力,特别是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世界各国开始重新认识中国。抗战爆发后,西方各类媒体经常描述战争的惨烈,记载日军侵华的种种暴行,引起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普遍同情。美国著名史学家麦克尔·沙勒(Michael Schaller)在描述这段历史时说,日军“用恐怖手段袭击上海和南京,把平民当作射击靶子,这类行径激怒了对全面战争并非无动于衷的一代美国人”。随着中国顽强抗击日本的信息不断传出,西方世界对中国开始由同情转为钦佩。1941年2月3日的《生活》画报,向美国公众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看到在枪林弹雨中的中国教育、卫生、生活水平仍然稳步提高,日本人一定会相当沮丧,他们会认识到每杀死一个中国人,就会有两个婴儿生下来。东京会惊恐地意识到,如果中国农民的土坯房子被炸掉,牲口被炸死,中国人会用摧毁他们家园的弹片,在废墟上建起新家园。”

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国看法的转变,国际援助也逐渐增多。七七事变后,苏联基于国际主义精神和维护自身安全的策略考虑,积极援助中国,先后三次对华提供借款。1938年3月1日和7月1日,中苏两次签署《关于使用五千万美元贷款之协定》,以中国急需的飞机、大炮、坦克、汽车、机枪、弹药、燃料等军用物资折为贷款,款项共计为1亿美元。1939年6月,苏联第三次向中国提供1.5亿美元的贷款。苏联还派遣军事干部和志愿航空队援助中国抗战,共有100多名苏联志愿航空队战士牺牲在中国战场。在中国孤军奋战的困难局面下,苏联的三次援助对中国坚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日战争的进展和欧洲局势的变化,英、日矛盾加深,国民政府积极争取英国对于中国的援助。1937年12月,英国政府同意借给中国 300万英镑;1939年3月,中英签署《设立中国法币平准汇兑基金合同》,英国出资500万英镑,帮助中国解救法币危机,稳定金融体系;1940年12月,英国为中国提供平衡基金借款及信用借款1000万英镑。在军事上,1941年3月,英国同意转让美国提供的100架战斗机给中国,使陈纳德领导的美国航空队得以较快建立,通过“驼峰飞行”打通了中印物资运输的空中通道。

1938年以前,由于美国“重欧轻亚”政策和强大的孤立主义传统,以及美、日贸易之庞大利益的诱惑,尽管国民政府以美国为重点开展外交工作,但并未感受到日本威胁的美国,并未采取积极的援华措施。美国驻华大使纳尔逊·詹森明确表示,不要指望美国政府会给予任何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帮助。随着日本南进趋向日益明显,美、日矛盾加剧,美国对华援助才逐渐增多。1938年12月30日,中美签订《桐油借款合同》,美国对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借款。1940年3月,美国向中国提供2000万美元的滇锡借款。同年9月,美国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钨砂借款。同年11月,美国对华提供1亿美元贷款。1941年2月,美国总统特使居里访问中国,高度评价中国抗战在物质条件奇缺的环境中取得的成绩及对美国的贡献,呼吁:“我们有援助的力量,中国又迫切需要这种援助”、“我们决不能失去这个援华的机会。”3月,美国军火租借法案成立,美国援华体系得以逐步建立。4月,罗斯福总统批准以价值4500万美元的军火器材援助中国。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中国随即向日、德、意三国共同宣战。1942年1月1日,作为四大领衔国之一,中国与美、苏、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由此,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营造出有利于中国争取国际援助的新局面。

国民政府以争取美国援助为主要外交方针,于1941年底任命宋子文为外交部长,并令其长驻美国活动。1942年3月31日,美国政府同意对华提供5亿美元贷款。这项贷款不仅数额巨大,而且未规定利息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無论在精神还是物质上都是对中国抗战的巨大支持。1942年6月2日,《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签署,使得中国无偿获取美国大宗军事援助有了法律依据。抗战期间,美国对华租借援助总额为8.4亿多美元,其中除2000万美元须偿还外,其余均为无偿赠与。其中,约有价值5.2亿美元的枪炮、飞机、坦克、车辆、船舶及其它各种军用装备供给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来自国际社会的大量援助,不仅从物质上为中国坚持抗战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是对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给中国以极大的精神支撑。中国从此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以崭新的姿态,活跃于国际舞台。

世界化的历史性机遇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第一场中国战胜侵略强敌的战争,为中国提供了世界化的历史性机遇。抗日战争不仅强化了中国的民族意识及其凝聚力,战胜了亡国灭种的危机,而且由于其在远东战场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开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国家之一,中国外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

1943年初,中国分别与美、英政府签订《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和《中英条约》,废除了美、英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北平使馆界内的行政与管理权、租界的行政与管理权、租界内的特别法庭、外国领水人使用权、军舰在中国领水行驶权、海关总税务司任用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等有损中国主权的特权。虽然,此时多数美、英租界均不在国民政府的控制范围,但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家庭平等一员的必要条件,是中国在世界化进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同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签署《普遍安全宣言》(又称“四强宣言”),表示四国一致决心对轴心国继续敌对行动,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参加签署“四强宣言”的中国,进一步提高了国际地位,奠定了其战后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成为其走向世界性大国的起点。

在随后召开的开罗会议上,蒋介石与罗斯福、邱吉尔比肩而立,共同商讨国际事务。期间,罗斯福与蒋介石多次秘密会谈,表示了对中国的充分尊重。罗斯福明确提出,中国应当成为四大国之一,平等参与四大国集团及其全部决议。此外,罗斯福与蒋介石还就日本皇室存废、军事占领日本、日本对华赔偿、中国收复失地、军事合作、朝鲜、越南、泰国地位、战后对华经济援助、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地位以及设立统一指挥部等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罗斯福甚至表示可以帮助中国收回香港,双方甚至约定,有关亚洲的事务,中美双方先有会商。这一举动,引得英国首相邱吉尔大为不满。

中国在抗战中获得的世界性认同,在联合国成立时得到确认。1945年4月25日,中国参加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成立大会。大会指导委员会以中国抵抗侵略最先,特准为签署《联合国宪章》第一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开始正式运行,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大国地位由此奠定。

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是民族性的,而且也是世界性的。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空前团结、中国社会力量的猛醒与激发、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升华,展现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气派”与中国精神。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援助,中国不再像此前历次反侵略战争那样孤军奋战,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也由此真正走上了世界政治舞台,在国际事务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这一国际地位的重大变化,是中华民族通过近百年的努力奋斗所换来的。自我奋斗与国际援助下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开始走向复兴,由封闭保守开始走向世界的转折点。

猜你喜欢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援助抗战
爱心援助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七七”全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略谈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