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胜 卷 青 温 彬 等
改制、引资、上市,2005年的中国银行业因为这一系列重大事件而备受各界关注。在已经到来的2006年里,我们对中国的银行业还有哪些可以期待?改制的和未改制的,引资和未引资的,上市的和未上市的,各商业银行怎样盘算着自己的2006年,同时也是中国银行业入世过渡期的最后一年?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还有哪些好戏要上演?面对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渐加快的前景,面对汇率形成机制发生变革的现实,面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面对商业银行要亟待转型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准备好了么?本刊以“漫谈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为主题,期望能在讨论中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在国有商业银行经历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甚至IPO等等变革之后,他们都将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即由以往面临的行政约束向市场约束转变。要适应硬化市场约束的要求,商业银行面临的必然选择就是全力创造长期投资价值。
张兴胜: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硬化约束成为主线,创造长期投资价值成为目标,自主创新成为亮点。
2005年是中国银行业不断变革、创新和自我提升的一年。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成为这一年里中国金融业最重要的话题。那么在2006年,中国银行业又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在我看来,以下几点大概会成为2006年中国银行业变革、发展的重要取向。
(1)硬化资本、成本和风险约束将是2006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调。中国银行业近年来正面临由过去单纯的资金约束转向资本约束转化的局面,日益硬化的市场和股东约束成为推动中国银行业完善治理的重要动力。资本、成本和风险约束弱化是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资本充足率多数未能达标、不良贷款率过高、按照净利润核算的股东权益回报率(ROE)不高,一直是中国银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近年来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加强及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硬化资本、成本和风险约束,规范经营行为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线,也将成为2006年中国银行业推进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2)创造长期投资价值将成为2006年中国银行业努力的核心目标。中国银行业以往面临的行政约束往往大于市场约束,在国有商业银行经历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甚至IPO等等变革之后,他们都将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即由以往面临的行政约束向市场约束转变。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投资者的偏好、股东的投资回报要求等都成为银行经营者面临的最重要的外部约束。要适应硬化市场约束的要求,商业银行面临的必然选择就是全力创造长期投资价值。打造稳健经营、较高回报、投资价值明显的银行,是各家银行努力的方向,也是各家银行董事会对经营者最主要的要求。就目前商业银行采取的种种举措看,不管是经营转型,还是财务结构、收益结构、客户结构等诸多方面的调整,其实都追寻着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创造银行的长期投资价值。
(3)自主创新将是2006年中国银行业引人注目的亮点。中央现在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从与其他各个行业的比较看,中国银行业是技术和管理创新进步非常快的行业。200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进步之快,科技投入力度之大,令世界同业感到吃惊。各个银行都在全力进行数据大集中工程、内部评级化工程、客户价值评估系统、员工的绩效实时评估系统等,这些重要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就是银行的核心技术。从各国银行业经验看,这些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进行自主创新。2006年,商业银行将力求依托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可以概括为技术引领企业发展新路线。
总结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对2006年中国银行业的研判,硬化资本、成本和风险约束,将成为各家银行发展的主线;创造长期投资价值将成为各家银行努力的基本目标;进一步推进技术引领的企业发展新路线,提升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自我创新能力将成为中国银行业2006年引人注目的亮点。
卷青:提高资金收益率,应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巨大冲击,实现商业银行从高风险经营向低风险经营的转变,这三大问题值得商业银行认真思考。
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我想就此提几个问题,首先是现在商业银行的资金这么充裕是怎么回事?这些钱是哪儿来的?这么充裕的资金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猛的一下冒出这么多钱,银行又不敢放贷款,就只好做投资了,而投资的利率却很低,投资利率和存款利率倒挂,导致银行实际上在倒贴。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应对的问题。
第二个值得中国银行业关注的问题就是利率市场化。一方面,管制利率为银行提供了4个百分点的巨额利差,相应地导致了种种问题,另一方面,利率的市场化又会对银行、对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取舍,如何推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三,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关于转型各商业银行一直在思考。什么叫做经营转型?是不是说银行以前以经营大客户贷款为主,现在转而以做小客户和个人贷款就叫转型,我认为这不能称为真正的转型。银行转型的本质是从高风险经营向低风险经营转变,而不是客户种类的变化,现在的商业银行如果摆脱不了贷款银行的模式,转型之路还很漫长。
温彬: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充满了竞争和压力,应对的出路只能是深化改革和加快创新。
2006年,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从外部看,中国加入WTO过渡期将于今年底结束,届时,将取消对外资银行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将和中资银行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然而,中资银行在竞争力方面与外资银行仍有较大差距。就内部而言,根据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到2006年底所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要达到8%的监管要求,因此,中资银行加快调整收入结构、实施发展战略转型的要求也非常迫切。
入世前,人们对中资银行能否抵御外资银行的冲击普遍担忧。入世后,特别是在过渡期的前三年,就整个外资银行来说,其业务开展的并不理想,资产份额下降,不良资产率上升,甚至部分外资银行因经营不善撤并了机构,为此,一些人得出了“‘狼并不可怕、外资银行不过如此”的看法。事实上,自2004年我国实施宏观调控以来,中外资银行的发展态势截然相反:一方面是中资银行信贷收缩,存贷比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外资银行的迅速扩张,其本外币存贷增长均超过100%以上。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和机构数量与2003年底相比有显著提升。这表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不断放松,外资银行在经历了前些年的“水土不服”之后开始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展望2006年,在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预期和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情况下,中资银行可望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零售贷款业务增长重拾升势。宏观调控以来,商业银行零售贷款业务出现较大波动,汽车贷款业务不良率持续攀升,住房按揭贷款增长乏力。从今年看,商业银行零售贷款业务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一是国家会出台多种措施扩大内需,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进而带动零售贷款需求的增长;二是商业银行发展零售贷款的法律环境和信用环境得到改善,这包括于2005年12月21日颁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修改了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中不利保护银行债权人利益的条款,由央行主导的个人征信系统已于今年初在全国正式运行。
二是更加关注中小企业贷款。在对大型优质客户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发展中小企业贷款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商业银行将积极探索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授信政策和营销模式,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与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共赢。
三是深化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对于已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中资银行来说,应尽快进入实质性合作。中资银行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充分发掘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潜力,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尽快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当前中资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看,一些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是企业贷款发放将更加困难。受宏观调控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发放会继续保持审慎策略,贷款将更加向大型优质客户集中,而这些优质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在2006年会有较大幅度提高,因此,商业银行对大型优质客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是商业银行贷款的违约风险在上升。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银行贷款驱动。因此,目前多达10余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将使前期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入面临巨大的违约风险。如何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加速进行以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商业银行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而目前我国规避市场风险的衍生产品还很有限,这对商业银行如何规避市场风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是资产管理业务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外汇理财业务需求急剧增加,外资银行在理财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显现,而谁将在人民币理财业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已成为中外银行竞争的焦点。
总之,对中资银行来说,2006年充满了竞争和压力,应对的出路只能是深化改革和加快创新。通过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提升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商业银行,要处理好资本、风险和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资本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最后一道屏障,一个银行的好坏并不在于业务做的多少,而在于银行内部有没有很好的机制,把面临的风险和取得的收益实现很好的平衡。风险管理架构的改革,应该说是非常关键的。
章彰:从商业银行内部的角度看,如何在新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可能是商业银行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2006年我认为应该是中国银行业的“深化改革之年”。在2005年改革基础之上,2006年已经进行改革和成功上市的商业银行,会面临更多的市场约束。走上了资本市场的商业银行意味着它的利益相关者会越来越多,对它经营的约束也会越来越多,这些银行能不能给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答卷,就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重大问题。那些没上市的商业银行则明显感觉到竞争的压力,如何才能缩短跟已上市银行的距离,加快改革步伐,把自己塑造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商业银行,是他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我觉得商业银行在2006年要关注这么几个重要的内容:
(1)风险管理的架构问题。股份制改革以后,商业银行的风险治理机制将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作为商业银行,要处理好资本、风险和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资本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最后一道屏障,一个银行的好坏并不在于业务做的多少,而在于银行内部有没有很好的机制,把面临的风险和取得的收益实现很好的平衡。风险管理架构的改革,应该说是非常关键的。过去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风险管理对股东价值创造的意义并不明显。因为风险爆发是长期的过程,而对风险评价是一种短期的做法。这种风险表现的长期性和短期评价风险的机制,容易使人难以清晰判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好坏。只有从公司治理的源头或者风险治理的源头,把董事会的架构建立起来,把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能有效的区分开来,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建立起独立性、专业性、扁平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才有助于长期提高商业银行的价值。
(2)风险管理的流程问题。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应该受制于它的业务流程。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无论开展什么业务,风险控制应该随业务发展而展开。有什么样的业务就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流程,而风险管理流程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一些业务,像公司类的业务由于它的信用风险比较大一些,可能就需要采取专业化,或者叫做多个环节相互控制的机制,来保证风险是在商业银行股东确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3)风险管理的政策问题。在过去的经营环境下,风险管理的政策更多的是考虑管理层的需求,更多是以自我为主。未来商业银行整个的风险管理政策方面的改革,要根据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以后的格局来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政策的审批机构,或者是审批层。一是要建立需要在董事会层面审批的重大风险管理政策;二是建立需要由高级管理层审批的风险管理政策;三是明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如金融机构管理部门、个人金融服务部门等)应该审批的政策。还有一个层次可能就是分行应该审批的政策。
(4)风险管理的技术问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一方面取决于它有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风险分析队伍,另一方面就取决于风险管理技术,包括风险管理的IT技术和专业技术。实际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该建立在完整的数据库系统之上,由于风险管理涉及到的环节和方面特别多,涉及到的信息量特别大,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采集平台,在风险管理部门就会造成信息比较局限或者信息失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决策就比较薄弱,对业务的具体指导也不是非常有益。所以应该在商业银行建立一种能够处理海量数据的风险管理的信息平台。而能否有效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出适合自己管理水平和客户水平、业务发展水平的风险管理的模型和技术,应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比如大家都关注到05年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市场的热点,监管机构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对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证券化也是化解整个资产组合风险的有效手段。但资产证券化对于技术要求非常高,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准确计量出自己资产组合的风险有多大,如何通过资本证券化化解这些组合风险呢?
(5)风险管理文化的变化。国内外相当多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证明了风险管理文化对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重要性。目前商业银行很多内部的管理做法,实际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传统做法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更多带有一种行政思维的色彩,缺乏商业化的考虑。未来随着商业银行继续向市场化方向迈进,需要我们风险管理文化由一种行政主导,或者行政色彩很浓厚的文化向真正商业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文化转变。
从商业银行内部的角度而言,如何在新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可能是商业银行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从2005年商业银行的改革趋势可以看出来,全年风险管理成为各家银行都关注的焦点,从巴塞尔协议和国际经验来看,目前阶段主要是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整个的框架当中,而信用风险在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管理的时间比较长,管理的经验比较丰富,但对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经验都不是非常长,其中以操作风险尤甚。国际银行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是近些年才逐渐兴起,也在摸索当中。中国这种转型中的商业银行如何控制好它的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范畴内操作风险到底涵盖哪些内容,在技术手段等方面如何保证一个有效的管理架构等这些都是需要商业银行深入思考的问题。2005年银监会曾经出台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征求意见稿,在里面提出操作风险损失率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借鉴巴塞尔协议的一些思想。但是仅有这么一个指标,可能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操作风险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型的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领域非常之宽,面临的操作风险难度非常之大,复杂性非常之高,如何结合自己的管理模式,确定好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架构,把它纳入未来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当中,可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市场风险这一块,有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把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放到一个统一的部门里来进行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正在这些商业银行的管理架构中得以体现。但在市场风险的量化技术方面,在专业人员的培养方面,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商业银行高度集权的贷款决策模式,与当前经济运行的灵活性特征是相违背的,会极大地降低商业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削弱开拓新兴市场的能力。
莫万贵: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应该加强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把握的能力。
2006年的宏观经济增长应该还是会保持较高的速度,但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问题在短期内仍难以解决。具体来说,投资和出口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增速会有所回落;在国家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消费的增长速度会逐步加快,但由于消费增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短期内难以解决中国内需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局面。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应该加强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把握的能力。
2006年从宏观层面上说,对于商业银行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显现,相应的银行贷款的风险会暴露出来,如何化解这一风险对商业银行非常重要。各大商业银行在2002年至2004年上半年贷款增加非常快,其中有相当多的贷款投入到了当前的产能过剩行业。2006年随着前些年投建的新增产能的陆续投产,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效益难以保证,势必会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的质量,带来较大的贷款风险。
二是2006年中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外资银行将全面进入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银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三是国家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会对商业银行投入到技术水平落后领域的信贷资产带来风险,银行对具有先进技术的客户的竞争将日益激烈。2006年国家将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将受到一定的抑制,落后生产能力将被淘汰,而具有先进技术的行业和企业将得到扶持。
中国推进市场化进程的政策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商业银行应该充分把握这一趋势的特征,预先防范和化解由此带来的风险,积极应对由此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同时也要主要防范和化解中国经济波动带来的经济周期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者应该把宏观经济的趋势变化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挂起钩来。比如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估宏观经济和行业状况的指标体系,设计一些相应的预警指标,为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服务。
2006年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一些机遇:一是2006年国家将大力促进消费的增长,在消费信贷和消费服务方面商业银行大有可为。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一些银行业务重新洗牌的机会。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发展的机遇。
另外,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机制上也应该注意改革。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权集中在一级分行,而具有客户信息优势的二级分行和支行没有或拥有很少的贷款决策权。这种高度集权的贷款决策模式,与当前经济运行的灵活性特征是相违背的,会极大的降低商业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削弱开拓新兴市场的能力。
于立勇:面对开放,商业银行要懂得理解国际规则和惯例,充分利用这些规则,并注重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不断提升银行的自身竞争力。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银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2006年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外开放。那么通过对外开放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哪些机遇呢?简单而言,我想以三个“引”字来概括,“引资”、“引智”和“引制”。
一是“引资”。就是通过引进公司投资人和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引进资金,为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营运资金,改善经营状况和股权结构。在引资的对象上,重点是引进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在引资的同时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机制、体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二是“引智”。所谓引智,就是引进国外先进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成熟、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转变利润增长模式,完善业务组织与管理方式,以及发展中间业务、衍生业务、交叉销售、基金销售等,都需要有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作支撑。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通过引智,不断学习、提高,进而提升银行的竞争力。
三是“引制”。这个“制”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引进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从监管角度看,公司治理就是董事会和高管层为领导和管理银行运作而设定的科学架构和制度。狭义的公司治理是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如何规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内容还包括清晰的职责边界、独立有效的内控体系、风险调整回报率基础上的考核机制、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方面。
中国正在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迈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引资”、“引智”和“引制”,可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国情,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机遇,2006年入世的过渡期结束后中国银行业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这个问题各方面讨论得已经比较充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优质客户的影响。鉴于外资银行在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高端客户群将发生分化,一些优质客户将会转移至外资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将导致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下降,并影响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
二是对优势业务的影响。外资银行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将首先抢占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信用卡和信用证等中间业务,导致中资银行的业务结构更偏向传统业务。
三是对金融创新的影响。外资银行具有丰富的国际化管理和操作经验,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发展衍生金融产品。相比而言,中资银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所从事的金融创新业务也大多停留在模仿阶段,很难在金融创新领域获得竞争主动权。
四是对人才竞争的影响。外资银行内部具有灵活的激励机制和丰厚的薪金收入,这将对中资银行的优秀人才产生很强的吸引力。目前一些发达城市的中资银行已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一些业务骨干纷纷投身外资银行机构。
值得强调的是,从监管的角度看,入世过渡期的结束还会对银行监管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提出挑战。在银行应对挑战时,作为监管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引导商业银行应对、战胜这些挑战,而这其中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是制定科学、完善的监管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事实上,我国的银行监管机构非常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到目前为止银监会已经出台200余份规范性文件,积极引导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行为。银监会正在清理、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努力建立健全更为科学、高效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并在严控风险的同时,引导商业银行搞好公司治理机制和其他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如何应对各种挑战,我个人认为,概括起来就是“充分解放思想,注重结合实际”,既要明确和理解国际规则和惯例,更要充分利用这些规则,并注重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不断提升银行的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