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一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盛衰史

2006-03-20 02:34丁爱华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06年4期
关键词:子夜茅盾公债

丁爱华

内容通览

茅盾,这位在中国文坛上驰骋一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巨匠,不仅成为了卓越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而且成为了出色的编辑和翻译家。他与鲁迅、郭沫若一起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山并立的文化巨人。他融汇了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开拓并扩展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道路。他的代表作《子夜》一问世便被瞿秋白先生高度评价为“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可见,《子夜》的出现无论是在茅盾的创作史上还是在现代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里程碑的意义。该小说写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深刻。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当时社会动荡,战事频繁,社交场中,政客、军人、商人,以及投机者在歌舞笙箫中依旧是勾心斗角,纸醉金迷;而广大的工人和平民却承受着经济不振、市场萧条的重荷,面临着生存的绝境。小说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开始,赵伯韬拉拢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但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像某些人所说的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

精段赏析

吴荪甫挂上了听筒,脸色突又放沉了。这不是忧闷,这是震怒。韩孟翔那样靠不住,最不该!况且还有刘玉英!这不要脸的,两头做内线!多少大事坏在这种“部下”没良心,不忠实!吴荪甫想起来恨得牙痒痒的。他是向来公道,从没待亏了谁,可是人家都“以怨报德”!不必说姓韩姓刘的了,就是自己的嫡亲妹子四小姐也不谅解,把他当作老虎似的,甚至逃走出去不肯回来!

一阵怒火像乱箭一般直攒心头,吴荪甫全身都发抖了。他铁青着脸,咬紧牙齿在屋子里疾走。近来他的威严破坏到不成个样子了!他必须振作一番!眼前这交易所公债关口一过,他必须重建既往的威权!在社会上,在家庭中,他必须仍旧是一个威严神圣的化身!他一边走,一边想,预许给自己很多的期望,很多的未来计划!专等眼前这公债市场的斗争告一个有利的段落,他就要一一开始的!

电话铃猛地又响了,依然是那么急!

这回吴荪甫为的先就吃过“定心丸”,便不像刚才那样慌张,他的手拿起那听筒,坚定而且灵快。他一听那声音,就回叫道:

“你是和甫么?——哦,哦,你说呀!不要紧!你说!”

窗外猛起了狂风,园子里树声怒吼。听着电话的吴荪甫突然变了色,锐声叫道:

“什么!涨了么?——有人乘我们压低了价钱就扒进!——哦!不是老赵,是新户头?是谁,是谁?——呀!是竹斋么?——咳咳!——我们大势已去了呀!……”

拍达!吴荪甫掷听筒在桌子上,退一步,就倒在沙发里,直瞪了眼睛,只是喘气。不料竹斋又是这一手!大事却坏在他手里!那么,昨晚上对他开诚布公那番话,把市场上虚虚实实的内情都告诉了他的那番话,岂不是成了开门揖盗么?——“咳!众叛亲离!我,吴荪甫,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了人的!”只是这一个意思在吴荪甫心上猛捶。他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边,一手拉开了抽屉,抓出一枝手枪来,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胸口。他的脸色黑里透紫,他的眼珠就像要爆出来似的。

窗外是狂风怒吼,斜脚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没有放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下。

——节选自《子夜》最后一章

综合评价

《子夜》的出现是“中国文艺界的大事件”,“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瞿秋白语)。在国外,《子夜》被译为20多个国家的文字,并赢得了很高的赞誉。前苏联《大百科全书》说:“《子夜》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史诗型的优秀作品。”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既有登临纵目、驾驭全局的气势,又善于察事物于毫末之端,将转瞬即逝的分秒捕捉到手,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小说的结构恢弘、严谨。小说以吴荪甫为矛盾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作者严格地遵循着根据主题的需要这一结构艺术的规律,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因而能从复杂的内容里突出中心,从纷繁的线索中见出主次,做到波澜起伏而有条不紊。同时,作者善于根据各种矛盾冲突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运用借题牵线,烘托对比,虚实处理,前后照应等艺术手法来巧妙安排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又不落俗套。

【赏析】

正如周扬先生所说“吴荪甫是一个具有刚毅果敢性格的人物,很富于冒险精神”,在公债市场斗争中,他为了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斗法,背水一战,把自己的全部资产,连同工厂、住宅都押了进去,但这样的孤注一掷最终却遭到惨败,逼得他几乎开枪自杀。茅盾非常擅长心理描写,在这一片段中,作者以高超的描写技巧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特定时刻的吴荪甫这一形象,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内心独白,接电话前后不同的细节性动作描写,“铁青着脸,咬紧牙齿”的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吴荪甫在公债市场中成败未卜时的紧张心理和得知失败后彻底绝望的心理。另外,茅盾在《子夜》的写作提纲中特别强调“色彩与声浪应在此书中占重要地位,且与全书之心理过程结合”。这一写作理念在本章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在接听电话时,“窗外猛起了狂风,园子里树声怒吼”,这样的声音自然地为下面吴荪甫接到公债市场失利的消息渲染了一种不祥的气氛;而他在准备自杀时“脸色黑里透紫”,令读者觉得愤怒之极的吴荪甫仿佛就站在面前。

作者小传

1896年7月4日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的一个姓沈的医生家里,一个健康的男婴呱呱坠地,父亲希望他有鸿雁一样的远大志向,于是给他取名为德鸿,字雁冰。父亲是维新派人物,而母亲则是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女子,因此他在童年时代就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1913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于同年秋天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叩响文学之门。1920年,他参加《小说月报》的革新工作,使它成为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的半新半旧的文学刊物。1921年1月,他同郑振铎、叶圣陶等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于1921至1922年任《小说月报》主编,使它成为当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重要文艺刊物之一。从1927年9月到1928年6月,他先后完成了《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续性的中篇小说,后总名为《蚀》。发表时为了表示所感受到的社会、阶级乃至个人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种种矛盾,“以讽刺别人,也嘲笑自己”,便取“矛盾”为笔名。编者叶圣陶为避免触目加了草头,“茅盾”的笔名由此而始。1928年7月,东渡日本,在日本写下长篇小说《虹》。1930年4月回到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力求以无产阶级的思想去处理历史题材和反映当时的现实。1932年,他先后完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和长篇小说《子夜》。抗战期间,茅盾辗转于上海、长沙、汉口、广州、香港、乌鲁木齐等地,1940年经延安到重庆,优秀散文《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就写于这一时期。后又到过香港、桂林,1943年回到重庆,直到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却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猜你喜欢
子夜茅盾公债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子夜》主要人物关系图
茅盾不怕被骗
段学俭(一首)
子夜秋歌
茅盾:良好家风奠定人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