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普通话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2006-04-06 12:54邓红华
现代语文 2006年11期
关键词:普通话语音课堂教学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普通话是以汉语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用语。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推广普通话。学校是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要阵地。1993年3月,国家教委要求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开设《教师口语》课,将普通话教学纳入课程体系。1996年,国家语委、教委要求师范院校及窗口行业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1999年1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语言文字法》则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学校教育中的法律地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早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2001年我国出台新的语文课标,新课标在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中,都强调了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意义和作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更是强调“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用普通话交谈”。十多年来,普通话教学在我校经过了从选修到必修,从提倡到考核的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作为高校的普通话教师和测试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普通话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应对高校大学生的需求,普通话课堂教学艺术得不到较好的总结与提升。所以,我们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上好高校的普通话课?

一、高校普通话课的特殊性及其教学目的的确定

普通话是高校教育中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一方面,它不像一般专业课那样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要解决学习如何会说、怎样说好的问题,因此普通话训练是这门课的重头戏。普通话训练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普通话课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动态的语言学课程。另一方面,大学生们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已经养成了自己的口语表达习惯,这其中就包括了语音习惯。大学生们的语音习惯因语音启蒙、地域方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五花八门,现在要通过课时数不多的普通话课程来纠正,甚至重新养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考虑到高校普通话课的这些特殊性,我们给普通话教学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的:

1.建立普通话语音理论教学模式,纯正语音,夯实基础。

2.完善应试教学普通话培训模式,以测促训,提高培训质量。

3.改变原来存在的无法学以致用、学用脱钩的状况。

我们期望大学生通过上普通话课,结合平时的练习,能够纯正语音,掌握语言技能,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使用流畅、准确的普通话进行交际。

为此,我们从两大方面着手改革,大胆尝试:一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二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改革。

二、普通话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它规定了以什么样的外部形式使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特定的空间和实际条件下展开运行。课堂教学是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因其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等优点而成为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以往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也是采用同其他课程教学相类似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一是上大课,一个班有五六十人,甚至七八十人。二是优生差生混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普通话教学很不利,存在很多弊端:语音的矫正往往需要一对一的进行因材施教,而上大课,学生人数太多,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少,而且如果纪律不好,则会人声嘈杂,这样教师无法确切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对症下药,学生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收获,也就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而在优差生混合的班级,优生吃不饱、差生又消化不了,不便于课堂组织,也很难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这两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都无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亦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因此,只有在教学中建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才能有利于普通话教学活动的开展。

1.实行普通话分类分班教学

根据学生类型的调查分析,我们在吸取已有应试教育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学生普通话基础和要求不同,开设普通话测试应试教学班、复测加强班、兴趣爱好班。

(1)普通话测试应试教学班:这是为希望通过普通话培训,达到测试合格要求的大学生举办的。参加这种教学班的学生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学习目的明确,希望通过培训不仅通过测试,而且在普通话水平上有较大提高。这类学生学习努力,只要辅导教师指出他(她)存在的问题,他(她)就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纠正。他们有着较端正的学习态度,我们要多鼓励、多表扬,让他们的学习热情持续不衰;第二类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普通话有抵触情绪,或者自以为普通话已不错,没有必要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方法去引导教育。

(2)复测培训班:是针对经过一次或几次普通话培训而尚未达到合格要求或是通过了合格等级但未达到预想等级的学生开办的。这些学生经过以往的培训后,有了一定的语音基础,想通过测试的心情比较迫切,但他们在语音上仍存在不少缺陷,学习方法上也有些问题。因此,我们在培训时,要注重帮助他们纠正语音缺陷,找出不合格的原因,提升他们的普通话水平。

(3)兴趣爱好班:这是对那些喜欢普通话,对普通话有浓厚兴趣的人开办的。这其中有两类人:一是普通话水平较高,已经通过二甲甚至一乙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不仅要挑出他们的语音毛病,进行发音要领的训练外,而且要对他们进行朗读、演讲、口语交际等各种口语表达形式的技巧训练,使他们的应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二是对普通话有浓厚兴趣,但普通话水平不太高的学生。这类学生的语音毛病比较顽固,难得一时纠正,但我们决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断提高。

2. 实施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改四五十人一班的大班化教学为十二人一班的小班化教学。并通过摸底考试,根据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高低,进行分层教学。将普通话水平较高的学生安排到一起,将水平较低的安排到一起,以利于因材施教。

(二)课堂教学艺术的改革

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通过师生的紧密合作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在具有一定特殊性的高校普通话课堂里,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基础,讲求课堂教学艺术则是关键。

成功的教学不能仅用教师教的水平来衡量,也要考虑学生学的状况。只有当师生双方产生共鸣,形成默契,积极投身于教与学的活动时,教学的艺术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在将近十年的教学中,我们对普通话课堂教学艺术作了如下探索。

1.运用“激”的艺术

对已有多年学习经验,具备一定主观能动性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帮助大学生们端正学习普通话的态度,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是普通话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在实践中,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开设普通话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a、o、e学了十几年,大学里再花时间专门来学,太没有必要了;而有一部分大学生上普通话课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太难了,发现自己说的普通话竟然这么不标准,竟然存在着许多错误和缺陷,想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确非易事,于是便滋生了畏难情绪。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变化,正确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运用“激”的艺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所谓“激”,就是在普通话教学中,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的好胜心、上进心,促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一定要学好普通话的信念。

一是利用亲身经历,增强说服力。老师可以将自己学习普通话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也可以用学生身边的成功事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不是每个人天生就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的,大多数人都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达到目的,老师也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说好普通话的。

二是及时肯定学生,激发上进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及时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来肯定学生,激励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会因你的一句赞扬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而倍受鼓舞,并坚定学习的信心,畏难之心转而燃起了上进之火,并会越烧越旺。

2.运用“击”的艺术

这里的“击”是“打击”之意。普通话教学中的“打击”主要是针对那些基础较好但又骄傲自满的学生。众所周知,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作为基础方言的。在教学中,部分来自北方方言区的学生认为自己说的就是标准的普通话,自我感觉很好。还有一些学生虽然不是来自北方方言区,但因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普通话比一般人好一些,于是沾沾自喜。这两类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到老师的上课情绪,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适当地采取了摰蓖芬换鲾的教学方法。

例如,请一位自我感觉良好、上课懒懒散散的学生做一个口头练习,我们在肯定他的优点的同时,要毫不留情地剖析他的不足之处。当然,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我们一定要有敏锐的辨音能力、析音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抓住学生的“短处”进行有效剖析,让学生口服心服。

运用此种方法确实能起到“杀鸡儆猴”之功效,但我们须针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情况来决定是当众进行还是秘密施行,是“点到为止”还是“全面打击”。总而言之,要讲究策略和技巧。

3.运用“错”的艺术

所谓“错”,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出现错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

老师“出错”,让学生揪“小辫”,这是许多为人师者不愿看到的现象。其实,这里的“错”并不是因为老师自身素质差而导致的,主要是指老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错处”,从而增强学生的听音、辨音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并从中获取学习的信心与乐趣。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就语音中的难点(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音与后鼻音、鼻音与边音等等)说一段话,在其中故意说错几个,听觉敏锐而又敢于质疑的学生会很快反应过来。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哪里错了?”“为什么是错的?”“正确的发音与错误的发音有何区别?”“如何发好正确的音?”等等。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抓错、辨错、改错”的教学过程中,会兴趣高涨,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并且这样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不再害怕说错字、发错音。

4.运用“变”的艺术

所谓“变”,就是在教学中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排解语言课的枯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传统的普通话课教学模式是:讲解发音要领棗作出发音示范棗进行发音训练。在普通话课中,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等。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和这些教学方法,学生会觉得枯燥、单调,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打破传统的上课模式,采取改变授课顺序、丰富教学方法等手段,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语言学习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很大,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训练的积极性,我们打破以往的“口耳相传”的形式,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使用普通话的兴趣。如让学生反复听辨、模仿一些具有示范性的声像资料,学会正确的发音;或者让学生与自己以前的录音相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是进行分组教学训练。老师在上课前,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将学生按不同水平划分不同学习小组,制定相应的训练目标、训练重点、正音方法。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是开辟第二课堂。与学校其他的活动结合起来,比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或者在班级开展绕口令比赛、个人注音比赛、语音挑刺比赛等等。这样的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系发达、崇尚乡音的国度推广普通话,用普通话来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语系的人们更好地交流、沟通和相互学习,是促进国家文化、经济发展,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因此,说好普通话,是每个大学生应尽的义务;积极进行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改革,开拓创新,勇于尝试,认真搞好普通话教学,努力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亦是我们普通话教师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傅道春主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孙俊三主编.教育学[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蔡荷芳.高师普通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池州师专学报,2005,(1).

[5]于慧.关于普通话教学方法的思考[J].泰安师专学报,1997,(1).

[6]周慧珍.论高师普通话的教学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4).

[7] 周进.在普通话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邓红华,湘南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普通话语音课堂教学
微信语音恐惧症
魔力语音
Magic Phonetics魔力语音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对方正在输入……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