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花”之辨

2006-04-06 12:54邢雯芝
现代语文 2006年11期
关键词:注疏花山中华书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对于这段文字,《语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 第二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课本第84页的注释尚不够详尽,以致于不少人(包括教师)认为以“华山”代替“花山”是由于读者的错误造成的。事实上,以“华山”代替“花山”并不是“读者的错误”。

“华”本表“花”义,“花”是后起字。顾炎武说:“考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在此之前,只有“华”字而无“花”字。“华”是多义词,而“花”仅为其义项之一。兹举例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周南·桃夭)①

山有扶苏,湿有荷华。(诗·郑风·山有扶苏)②

棠之棣华,鄂不韡韡。(诗·鹿鸣之什·棠棣)③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王粲·登楼赋)④

布有橦华,麪有桄榔。(左思·蜀都赋)⑤

上述五例中的“华”都当“花”讲,都是在南北朝之前。到“花”字后来造出并用开之后,以“华”表“花”的用法就很少见了,但不是没有。下面是其用例: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⑥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白居易·长恨歌)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

所以说,“以华山代替花山”,是由于“华”本来就是“花”,而不是“由于读者的错误”。那么,王安石所说的“盖音谬也”应怎样理解呢?我们以为可以这样看:正如现在的对联横额上不写简体而写繁体一样,当后起的“花”逐渐用开之后,有人还是喜欢在某种场合用从前的“华”。在口耳相传之中,谈到山名的写法,有的人说是“花山”,有的人说成“华山”,这在当时一般人看来是无碍的。后来,对褒禅山的另一个名称,“以华山代替花山”的说法占据了优势。过后,时间一长,一则由于以“华(huā)”表“花”的用法逐渐退出常用习惯;二则由于“华”的动词用义(开花,即王安石所说“华实”之“华”义)以及其它多种用义(如:月华、华美、年华、华夏、荣华、浮华、华发等)较为常见,而这多种用义中,“华”都读作huá,所以,到了北宋,一般人见到了“华”字,多念作huá;三则写明“花山”字样的石碑,早已仆于道上,其文漫灭,一般游人又不像王安石会去仔细看碑文,早已忘了“华山”之“华”本来表示的是“花”义。其义既忘,其音转移为huá,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王安石见到了仆道之碑,且辨认出上面写的是“花山”,因而判断“华山”之“华”应念作huā,而不应念作“华实”之“华(huá)”,并指出“盖音谬也”。这是有价值的见解。

所以说,“读音的错误”应是“以华山代替花山”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注释:

①中华书局编辑部.十三经注疏(上册第279页).中华书局,1980.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41页).中华书局,1980.

③中华书局编辑部.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08页).中华书局,1980.

④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第162页).湖南出版社,1995.

⑤《文选》(第一册第1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⑥徐中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诗词曲部分(第16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邢雯芝,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注疏花山中华书局
这儿真美
“五花山”的由来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大学》“明明德”的理解与阐释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心经》翻译及注疏的学术史考察
《诗经原始》中评点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