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如果在今天,肯定会‘下岗’”

2006-04-27 10:12张显峰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6年4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研项目委员

陈 磊 张显峰

一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优秀青年数学家,历时3年解决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但在最后验收时,因论文尚未投出,倍感压力,于是将长达100余页的论文,拆成了5篇发表。

这是在政协科技界联组讨论中,数学家杨乐委员讲的一个真实故事。针对目前部分科技人员花费大量精力角逐科研项目与资源的现象,许多委员呼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让创新人才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目前科技工作者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级别以及数目、经费额度,成为了标志其研究水平和领导考核的重要依据。”杨乐认为,这就造成了科研人员在承担项目后,花费大量精力应对频繁的考核与检查,更要设法“批量生产”论文。

“在科研评估中,以量代质是有悖科学精神的。”杨乐举例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界有两件轰动性的事件,一件是1984年LouisDeBranges成功地证明了比贝尔巴赫猜想:另一件是AndrewWiles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但这两位学者却是花七八年的时间潜心钻研一个科研课题,没有科研基金,没有论文发表,默默无闻。“到结束时才发表了一篇论文,发表若干年后引用次数也不多。然而,他们的成果是重大创新,对学术有巨大贡献。”

“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能够被量化吗?”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志祥委员说,“爱因斯坦如果在今天,肯定会‘下岗。”

作为一名年轻科技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振楼委员也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和惶恐。他说,三四十岁本是一个科研创新能力最强的黄金时期,但现在没完没了、层出不穷的科技项目立项、申请、检查、评审、验收、鉴定、考核、评奖等,使很多年轻科技人员忙于应付、疲于奔命。

于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成了年轻科研人员无奈心情的真实写照。

陈振楼建议,在科技成果评价上,应结合成果的产出和研究过程,既评价发表的论文、专著、专利等产出,也评价研究过程的原创性、审核原始数据和原始材料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在项目执行期间内,尽量减少、简化中期评估和检查;跟踪评估成果的产出,适当延后产出评估的年限。

在科研业绩的考核上,应以科研团队为主要考核对象,从而避免产生一大批“科研个体户”;同时,不以论著的数量和科研经费的多少论英雄:考核的年限应适当放宽,以3至5年为宜,而不要年年甚至半年就考核一次。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科研项目委员
医院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应用探讨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浅谈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看望委员、代表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职业高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探析
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内蒙古将每年选派科技人员到边疆贫困地区服务
国务院印发《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这些研究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