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漂流瓶”传奇:9年不变的承诺情重如山

2006-07-17 06:38
女士 2006年5期
关键词:纸条阿姨

苏 剑

一个捐助者,在一件小棉祅口袋里留下了一张字条:

一个山里孩子,将这张红条整整珍藏了9年

李思俭是中国农业银行南京城南支行的一名职员,9年前,她在给老区捐赠的一件小棉袄里放进了一张纸条,承诺她可以资助穿上这件衣服的孩子读书上学。

漫长的9年过去了,李思俭接到了一封迟到的求助信,刚刚考上大学的王翠面临极其艰难的困境,徘徊在大学门外。虽然此时的李思俭,家境并不宽裕,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再施援手,兑现了9年前的承诺。

这个真切感人的现代版“漂流瓶”传奇一经传出,更多的爱心汇成暖流,涌向了王翠……

一张纸条串起不解之缘

2005年8月22日上午,李思俭接到传达室打来的电话,一封从陕西省镇安县寄来的挂号信需要她签收。

一行行娟秀的字体映入李思俭的眼帘:李阿姨,还记得9年前您在捐出去的一件小棉袄里放了一张纸条吗?我就是穿那件棉袄的小孩。当时,我家里的生活还能勉强过得去,所以没有联系您。这几年,我们家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弟弟得了脑溢血,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母借了很多外债,最终仍没能救回他的命。后来,我父亲学着做生意,又亏了……现在,我考上了大学,父母天天到处借钱,没有人愿意借给我们,看到他们每天回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样子,我想放弃,可是我不甘心。阿姨,您知道吗,对于我们山沟沟里的孩子,上大学是惟一的出路啊……”

李恩俭的眼角湿润了……

1959年10月,李思俭出生在古城南京。10岁那年,她随父母下放到淮阴县农村,还在那里插队劳动4年,直到1979年和父母一起回到南京。这段经历,让李思俭对农村生活、对贫穷有着切身的感受。

回城后,李思俭被分配到信用社工作。1983年初,她和插队时认识又一起返城的南京青年杨俊成了家,第2年9月有了个宝贝儿子,一家人过着平静而温馨的日子。

1996年9月的一天晚上,李思俭回到家,把儿子几件棉衣找了出来,准备参加全市农行系统组织的为贫困老区学龄儿童捐冬衣活动。整理好衣服后,李思俭突然想,捐衣服只能解决一时的保暖问题,如果老区的孩子连一件棉衣都买不起,他哪里有钱上学接受教育呢?这样一想,她拿起一张纸写道:孩子,当你穿上这件棉衣的时候,我们就相识了。你多大了,叫什么名字?我想,你还在上学吧。如果你上学遇到了困难,请与我联系,我可以帮助你!她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单位地址,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纸条放在小棉袄的衣袋里。

那段时间,李思俭几乎每天都往单位的收发室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她的来信。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李思俭没有等来回音。这之后,李思俭因工作需要在银行系统内部调动6次,而当年小纸条上留下的“长乐路10号”单位所在地已变成了商店,一切似乎注定,那张小纸条不会再有什么奇迹发生了。

李思俭一家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几年前,丈夫从江南光学仪器厂下岗,每个月只能拿到200多元的生活补贴。儿子正在读大二,家里还有年逾8旬的老父老母需要赡养,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李思俭身上。

而如今,迟到了9年的信辗转到了李思俭手中,她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了。

珍藏9年,女孩心中的靠山

写求助信的女孩叫王翠,家住陕西商洛市镇安县米粮镇丰河村。镇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秦岭深处的丰河村更是全县最贫穷的村子。

王翠家住的是土坯房,父母两个劳动力,耕种6亩山地,要养4个子女和一个80多岁的老人,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1996年10月,陕南的天气渐渐变冷,村委会按时把各地捐赠的棉衣发放到各家各户。11岁的王翠领回了一件灰色格子小棉袄,她无意中从小棉袄的口袋里掏出那张纸条,李思俭的留言让王家人非常感动。

父亲王保山说:“李阿姨的一片好心你要记住,咱们家现在虽然很困难,咬咬牙还能过得去,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麻烦人家。”

爸爸的好强和自尊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翠,她懂事地点点头,把字条细心地折叠好夹在书里,珍藏在家里惟一的箱子底下。

从此,王翠学习愈加用功,她时常想起在遥远的南京有一位未曾谋面的李阿姨在默默地关心着她;她的身后,有一个坚实的靠山!

两年后,王翠升入初中,弟弟妹妹也都在小学读书,家里的开支越来越大。王翠上初二那年,小弟弟突然患了脑溢血,需要开颅治疗。王家实在拿不出钱做手术,只好进行保守治疗。为了给弟弟治病,家里经常揭不开锅。母亲就对王翠说:“女孩子家识几个字就行了,村里的姑娘们都是这样,你也别去上学了。”

王翠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她不甘心就此放弃,她从箱底拿出李思俭的纸条对母亲说:“你不支持我上学,我就写信告诉李阿姨,她会资助我的。”父亲又一次制止了她:“爸有一双手,无论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供你上学,千万不要去麻烦李阿姨,这点困难能克服。”

2002年7月,王翠考入了省重点中学——镇安县中,由于住校,入学时需要交1000多元费用。父母借遍了村里的亲戚朋友把王翠送进学校,与此同时,弟弟的病情加重了,父母只好又四处借钱,把他送到县医院治疗。但是,最终也没能挽救王翠弟弟的生命,王家却因此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

为了缓解家里的困境,王翠的父亲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和村里一位朋友合伙做生意,由于经验不足,不但血本无归,又添了3万元新债,王家的生活雪上加霜。王翠几次想提笔给李思俭写信,都被父亲制止了:“人活一口气,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就不要伸手向别人讨要!”

上高中的3年里,每个双休日王翠都要到商店做售货员,到了寒暑假,她就留在县城的饭店打工,每天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0点,一个月也只能挣150元。

王翠在半工半读的状态下完成了高中学业,2005年高考,王翠以587分的成绩考入了东北农业大学行政管理系。王翠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子,可是兴奋过后,一家人又为开学所需的6000多元学费发起愁来。

王翠的父亲每天蹲在地上抽闷烟,这个倔强自尊的汉子实在想不出任何法子去为女儿筹钱了。

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冲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决心在王翠的心底呼喊着,她又一次从箱底翻出了李思俭的纸条。王保山沉默了半晌,才开口对女儿说:“都过去9年了,李阿姨还记不记得这张纸条,工作单位和地址有没有变化?”王翠的母亲也觉得,这么长时间没有和好心人联系,有事的时候却求到了人家,实在有些“不合常理”了。

2005年8月16日,王翠流着泪水给李思俭写了一封求助信,留下了村里惟一的一部电话的号码。

9年兑现的承诺,情深意长

由于调动了工作,王翠的信转投了3次,才送到李思俭手里。

李思俭的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一张小纸条能够珍藏9年,家里遇到那么大的困难都没有伸手求助,这是怎样一种坚强和执着啊,这样的孩子是多么的难得!

李思俭把信交给丈夫,两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杨俊也感慨不已:“孩子能把一张纸条珍藏9年,这是对社会的信赖,对爱的希望,我们不能让一个刚刚踏进社会的孩子失望啊!”两口子商量,尽管现在家里的负担较重,但9年前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本分。李思俭打电话给正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的儿子,征求他的意见。儿子非常支持,“妈妈,我明年就不住学校公寓了,省下来钱资助那个妹妹!”

为了进一步确认王翠的身份,李思俭登录了东北农业大学的网站。在新生录取名单中,李思俭看到了王翠的名字,经过与校方核实,与王翠来信介绍的情况完全吻合。几天后,恰好单位发下来2000元钱,这是李思俭在二季度机关员工营销活动中荣获全行第一名的奖金,本来夫妻俩打算再添些钱给儿子买台电脑的,但他们把这笔钱全都汇给了王翠。

在王翠一家人几乎绝望的时候,李思俭的电话打到了村委会。李思俭告诉王翠,自己先汇了2000元钱,剩下的学费她还会帮忙想办法,让王翠和家人放心。王翠感动得哽咽:“谢谢你,李阿姨,你是个好人,我和全家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2005年8月31日,王翠告别亲人,坐了48小时的火车硬座,来到了位于哈尔滨的东北农业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涯。李思俭一家商定,对王翠的资助要细水长流,在她大学期间,每年都要给她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张小纸条的传奇故事很快在单位传开了,南京市农行的领导获悉后,立即做出决定:不能让李思俭一个人承担这么大的经济压力,要发动工会组织机关干部募捐,帮助王翠完成4年大学学业。短短两天,农行职工的捐款额就达1万余元。

9月13日,南京市农行的领导带着李思俭来到哈尔滨,和东北农业大学签订了一份资助王翠4年大学学费的协议。协议规定,东北农业大学每年年末向南京市农行汇报王翠一年来的学习情况,由南京市农行向该校汇去王翠一年的学费。

在东北农大的校园里,李思俭和王翠第一次见面了。两人相见的一瞬间,热泪模糊了她们的视线,她们相拥而泣……

王翠在日记里记录了这终生难忘的一幕:当我和李阿姨挥泪拥抱时,我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阿姨给我带来了羽绒服和好多衣服,她说我就是她从天上掉下来的女儿。我当时就像沐浴在七彩阳光里,高兴得像自由的小鸟,真想对着蓝天高歌一曲,和着白云舞蹈一段……在幸运的光环中,我开始了美丽的大学生活,我会更加自信、勇敢地走下去,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李思俭看来,比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从哈尔滨回来后,她在电话和书信中多次叮嘱王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写道:自从见到你,我更坚信你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希望你能珍惜人生中这宝贵的4年光阴,不单要完成好学业,同时也要做好人生的历练和知识的储备……我们虽然相见才一个月,但我们已认识9年,这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啊!回到南京,每天看天气预报,总要留意哈尔滨的情况,心里总有一种牵挂……孩子,我这一生以诚待人不是对你一个人,所以不需要你任何回报!只愿你能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工作,愉快地生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平静泰然。李思俭在信中的落款是“南京妈妈”,关怀中流露出深深的母爱。

开学后的第一次班会上,王翠把心中的感动讲了出来,同班21名同学都被李思俭无私的爱心打动了,大家决定每个人都写一封信,表达对李思俭的感激之情。

虽然王翠很幸运,但如今她的生活依旧节俭朴素:一天3块钱的伙食费,一个月不到200块钱的生活费,肉食依旧是她饭碗中的“稀客”。学校有一个绿色志愿者协会,通过组织支教活动帮助一些贫困地区学生,王翠马上就报名参加了,她还是校团委勤工助学部的干事,帮助贫困生排除心中自卑的阴影。

2005年12月8日,江苏省慈善总会举办了一场“爱心无限”文艺晚会,王翠被晚会邀请,从哈尔滨赶到南京,她带着班里21名同学的感动——21封信,在晚会现场,郑重交给了“南京妈妈”李思俭……

编辑尼尼威

猜你喜欢
纸条阿姨
两张纸条儿(上)
纸条大侦探
我的“话痨”阿姨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五张纸条
青春里那张神秘的纸条
《老阿姨》剧照
神秘的纸条
神秘的纸条
关工委阿姨让他大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