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策划如何发掘概念

2006-10-23 04:55贾哲宇
销售与管理 2006年10期
关键词:脑白金壁垒保健品

贾哲宇

通常一个成功破市的保健品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概念支持,比如脑白金的“脑白金体学说”、排毒养颜胶囊的“排毒理论”、赛尼克减肥药的“阻油机理”等。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市场上,发掘产品“概念”是体现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手段。它能创造记忆点,使传播变得更加有效;它能区隔市场,屏蔽竞争。“概念”是很多保健品策划的灵魂。

然而,是不是有一个独特的“概念”就能笑傲江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本身,就只能是昙花一现。比如“清肺”,其概念的独特性、诉求的新颖性都是很强的,机关如此,依旧难逃陨落的命运,关键就在于“清肺”没有完全发挥出它作为产品策划“灵魂”的重要作用。

如何才能发掘出好的“概念”,使得它能被大众广泛接受,从而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找准症状切入点

说保健品是卖“概念”,不如说是在卖“症状”。“症状”是保健品概念的根基所在。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的消费环境下,消费者其实比厂家还急功近利,恨不得吃下去马上就见效,虽然这种急功近利与厂家急功近利式的夸大宣传不无关系,但这是所有保健品厂家必须要面对,且不容回避的问题。

保健品不像其他消费品。产品是整个市场策略的基础和前提,消费者买它就是冲着具体的问题和症状来的。只要有了症状的支持,保健品的概念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许多产品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找了一大堆消费者虽然明显感到但却毫不担心的症状。结果花了很大力气去进行诉求,却费力不讨好。比如打“亚健康”、“清血脂”之类的产品等。选择这样的目标做靶子、就好像用耗资几十万、几百万美元的导弹去打成本仅有几美元的一顶帐篷一样。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战果。

当然,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会逐步提高,那些原来不被注意的症状或许也会引起消费者的担心。但这是将来的事情,如果现在诉求这样的点,那么投入的成本会非常高。尤其当厂家规模普遍偏小的时候,教育市场的风险就会更大。所以,不要好高骛远,找到消费者真正担心的症状才是正路。

找对了消费者所担心的症状,还必须进行恰当好处的“恐吓”。其实,这里的“恐吓”跟广告中的“树敌原则”是一个意思,要让消费者对你的产品留有深刻的印象,必须为你的产品树立一个有价值的敌人,而你的产品正是专门对付这个敌人的。如果说前面的一切只是画了一条龙,那最后的恐吓就是“点睛”之笔了。只有点准这一笔,龙才能呼风唤雨。

二、科学理论做链接

症状要与效果挂钩,想让消费者信服,就离不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说辞支持。如果没有比较好的理论来支持这个链条,那么症状和效果这两个轮子就会各行其是,没法互相呼应,推动市场前进。

特别要提醒的一点是,这个理论支点是产品前期教育的重点,是老百姓接受这个产品的科学理论依据,是一个产品让消费者信服的购买理由,虽然它不直接引导购买,但它是一个产品后期行走市场的理论根基,所以在前期不能忽视。

三、概念做引导

随着保健品各种营销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其结果是每一种营销方法的效果都开始递减,而且消费者对这些方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在这种情况下,找准消费者的心理盲点就尤为重要了。就像在战场上,找到敌人火力的盲区,突破敌人的防线就比较容易了。

但是,找准了消费者的心理盲点不等于突破了其心理防线。找到消费者的心理盲点只是一个开始,要想最终突破其心理防线还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去推动,让消费者对产品的效果有明显的感受。这种感受一定是让消费者可以在某些外力帮助下测知,或仅凭自身就可以观察到的。

对于保健品来说,科普是引导消费者认知并感受到产品效果的最好方法。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保健品各种保健机理和术语都知之甚少。如果不加以引导,当消费者热情一过,市场就会失去支撑的基础,最终很可能变成不温不火的“鸡肋市场”。

如果产品本身就是显效的,只要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比如润肠通便类,减肥类。如果是隐效、长效的,就必须注意引导的技巧。比如脑白金,就煞费苦心的创造出效果循环理论,运用美国专家的研究结论,用浅显易懂的生活科普知识告诉消费者,脑白金的效果表现遵循“改善→调整→再改善→再调整”的模式。同时,非常明确的指出:消费者服用2—7日效果比较明显,而接下来的人体会出现调整使得效果不如前面那么明显,但三个月后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种说法很符合常理,让人感觉到很可信,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鼓励他们坚持服用。

引导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用老百姓非常熟悉生活知识,提出新概念。要运用科学原理或百姓喜闻乐见现象去引导,而且必须是科普的,消费者都能读懂,不能是满篇术语,消费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四、建立壁垒做保护

理论说辞除了链接症状和效果担当说服消费者的重任外,还必须为自己提供概念壁垒保护。

树立概念壁垒,将有效保护自己的市场。一方面,可以阻止对手跟风,另一方面,也能够打击对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如果不从概念上为自己提供一定的保护,很多产品都难逃跟风以至失败的厄运。

当然,有的产品很难或者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概念保护壁垒,这时就必须利用好概念带来的契机,把这种优势转化到自己擅长的其他方面上来,重新确立竞争壁垒。比如“脑白金”,用这样的名称既提升了产品档次,又避免陷入“褪黑素”的重围中,使得自己的竞争对手只有假货。反面教材的“可采”则不同,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把产品的概念优势转化为竞争壁垒,让许多竞争对手有可乘之机。在关键时刻,跟代理商的合作又出现了问题,致使许多地方连续几个月断货,等到协调成功后,竞争对手早已成长起来了。在很多区域市场,竞争对手已经与它旗鼓相当,使得“可采”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只能以折扣、买赠来维持市场。

猜你喜欢
脑白金壁垒保健品
保健品知识ABC
打破发挥失常的壁垒
口耳相传的“保健品”可不敢乱吃
保健品“网上忽悠术”揭秘
脑白金市场定位的不足与对策分析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你真以为脑白金是靠广告做成的?
鱼与鱼缸
车易拍:二手车的壁垒是信用
破除部门间壁垒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