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引群经 体实达旨 尽显鸿儒风范

2006-11-24 13:34
现代语文 2006年8期
关键词:古汉语杨先生著作

刘 卿

杨树达先生(1885~1956)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史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湖南省长沙市人。杨先生青年时代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先后在湖南、北京等地任大学教授。杨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成就斐然,造诣极高,其一生著述颇丰,学术著作可分为辑录古人之引文以解释古书类、修辞和语法及其他有关方面的著述类、校勘注释和考证著作类、文字训诂著作类、甲骨文著作类、金文著作类等六类。《中国修辞学》(又称《汉文文言修辞学》)为杨先生在修辞方面的力作,是继《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之后的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修辞学著作,在这本书中,杨先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修辞理论构架与见解,将修辞学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使之从传统经学附庸的地位中独立出来,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面对如今异彩纷呈的修辞学研究著作,《中国修辞学》的地位与贡献是任何一本著作代替不了的,其鲜明民族特色与独特的修辞理论建构至今仍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悉心学习与研读。

全书十七余万字,共十八章,首先详尽而又极其简洁精当地对修辞释名,接着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论述修辞之重要,下面便系统地对古汉语的修辞方式进行分类探讨,列举岀改易、增益、删削、变化、改窜、嫌疑、参互、双关、曲指、夸张、存真、代用、合叙、连及、自释、错综、颠倒、省略等十八种修辞方式,每种修辞方式又分多个小类,层次分明地进行阐释,杨先生试图从古代典籍中总结岀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辞方式,并归结岀各种名称,他的这种结构方式与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的修辞学著作提供了范例和重要参考。

全书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将作者的观点融入每个恰切的文献例证中,有着鲜明的特色,现具体分类列举如下:

一、博引群经

杨先生在书中列举岀大量例证,从上古至清代的主要古籍他都能列举岀恰当的例子,好似信手拈来。杨先生在《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中说:“生平无他嗜好,惟喜读书,心有所会,则笔之于书,以为至乐。”他对一些重要经书和二十四史,多能背诵,并以专心致志地深入研究学问为乐,因此杨先生的书中带有一代鸿儒之风范,在纵向的历史中去研究其大修辞。《中国修辞学》中所引证的古代重要典籍大体上有《诗经》《易经》《论语》《庄子》《孟子》《左传》《公羊传》《周礼》《礼记》《仪礼》《史记》《吕氏春秋》《汉书》《后汉书》《论衡》《说文解字》《二十四史》《佩文韵府》《五代史卷补》《梦溪笔谈》《诸子语类》《史通》《说苑》等等,这些例证不仅有力地支撑起书中论点,更能让人切实地感受到《中国修辞学》的历史厚重感。

二、述而少作

杨先生在其研究学术的过程中坚持的原则,特别是在辑录古人之引文以解释古书类的著作中,是“述而不作”,将引用的文献典籍列于相关文句之下,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到具体的例证中,而不加自己的解释话语,这也是杨先生继承并发展古人“朴”著特色的体现。在这本书中,杨先生的这一特色也能够得到体现,书中有杨先生的“作”,但是很少,遣词造句都经过潜心历练,甚至让人有“增之一言则多,减之一言则少”之感,例如书中第一章《释名》中对“修辞”的解释,作者便引用《易·干·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对“修”字和“辞”字的解释引用了《说文解字》《论语》《左传》《公羊传》《易经》《礼记》《仪礼》等,共十一条,只有三条加注了“树达按”,其余则只有原文及注疏。在其他章节也是如此,相关文句下的例证有的没有作者的论述,有的只有非常简洁精当的几句,让人从例子中去体会作者的论证,这便是杨先生的著述风格与特点所在,与现在的一些学者长篇累牍的介绍、说明、论证有很大不同。

三、结构严整,分类细致

杨先生按照人们日常的思维逻辑安排《中国修辞学》的结构脉络,非常清晰,全书的十八章按照我们常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将本身带有零散特质的修辞学知识梳理编排起来,无一丝繁冗拖沓。书中先介绍什么是修辞,即第一章“释名”,然后开始介绍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修辞,这个方面又通过正反两方面辨正论说,修辞之益在于与修辞之害,不学修辞则事不明、物不显、犯人忌。从第三章开始介绍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在论述过程中采用多层次的间架结构,分类极为细致,如“变化”这一修辞方式,便有四个论述层次,先把“变化”分为“能动的变化”和“被动的变化”,又将二者分别分为名词、代名词、动词、状词、副词、介词和避复、避嫌、避讳、表异、 避实、谐音,其中名词又分为私名和公名,代名词分为自称、对称、他称,谐音分为协韵和调声,此为第三层次,最后私名又分成了人名、国名、氏名、地名。这样缜密细致的层次,使原本由其语言所形成的精炼简洁,更给人一种超浓缩的方块感。

四、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紧密联系

杨树达先生的修辞理论与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有极为紧密的联系,尤以与语法的关系最为突出,这是杨先生的一大贡献。修辞从宏观角度说是人对语言的一种运用,使人们能够更好的驾驭语言,因此,任何一种对语辞的调整、对语言的美化都可以囊括到修辞的范畴中,为了语言的音律和谐而调整语言次序、语词的修整、句子中语法的改变都可以成为修辞的方式。杨先生的理论体系中便融会了语音、词汇、语法的内容,修辞方式“颠倒”中的“趁韵”“变化”中的“谐音”等都是和语音相关的修辞方式;“改窜”与“变化”中的大部分则与词汇相关;而“省略”“错综”“增益”“删削”等修辞方式都与语法相关。这与杨先生本人的知识体系有关,杨先生语法方面的研究开始于1913年,写成了《马氏文通刊误》《中国语法纲要》《高等国文法》等语法方面的著作,杨先生在语法方面的造诣也非常高,因此将修辞与语法密切结合是必然的,因为知识本身便是融会贯通的。但是《中国修辞学》的修辞理论体系中却没有提及一些传统的修辞方式,如比喻、排比、比拟、设问、反问等,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修辞学》的缺憾。不过此书在其他方面的深入探究所作岀的贡献无法被掩盖的。

五、追本溯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本书中,无论是对“修辞”的释名,还是对修辞方式的具体论证,所引的例证都是按照引文所处时间的顺序排列下来的,每种修辞方式的第一个例证都是在时间上出现最早的代表,有的修辞方式自上古至清代都列举了例证,作者试图追述每种修辞的源头,并用具体的例证来展示每种修辞方式的发展脉络,丰富而又具体,即便是对修辞的“释名”也举出了最早提及修辞的例证《易·干·文言》。这种追本溯源的方式与杨先生在文字训诂研究、甲骨文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方法相关,杨先生在文字训诂研究、甲骨文研究等过程中,具有自觉的语源意识,“杨氏每考证一字,务要把它放在同族词中加以比照,观察其语源,并参以文献用例,然后才能确定这个字的形义特征。”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说,这本《中国修辞学》本身就是一本修辞史的展示。杨先生的这种修辞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修辞体系中的名词术语都是杨先生自己归结岀来的,并且是适用于中国古汉语修辞的术语,如“参互”“改窜”“存真”等等,在《中国修辞学·自序》中,杨先生如是说:“若夫修辞之事,乃欲冀文辞之美,与治文法惟求达者殊科。族姓不同,则其所以求美之述自异。况在华夏,历古以尚文为治,而谓其修辞之述与欧洲为一源,不亦诬乎?……” 因此杨先生在其学术研究中所贯彻的原则便是立足于中国自身,从古汉语自身去寻求规律性,这本修辞学正体现了这一点,因而是具有古汉语特色理论体系的修辞学著作。

参考文献:

[1]杨树达.中国修辞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杨荣祥.杨树达先生学术研究述略[J].荆州师专学报(社科版).1999,(1).

[4]侯占虎.考语源 求字义.杨树达先生学术研究的特点[J].聊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5]王占福 杨树达.中国修辞学.“参互”修辞格辨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刘 卿,兰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古汉语杨先生著作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秒变戏精
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画家的数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