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之后,“中国大片”往何处走?

2006-12-01 11:55
电影评介 2006年20期
关键词:夜宴无极哈姆雷特

孙 琪

[摘要]“中国大片”继《英雄》、《十面埋伏》、《无极》之后,至如今的《夜宴》,其大而空的特点日渐明显。这些走向国际的大片很容易让西方人误读中国传统文化,《夜宴》影片中“中西合璧”的技术处理更是会加深这种误读。[关键词]《夜宴》中国大片中西合壁

冯小刚,这一中国影坛特立独行的人物,终于耐不住“我行我素”的寂寞,紧跟张艺谋、陈凯歌之后步入了制造“中国大片”的行列。何谓“中国大片”,此乃又一向西方学习之产物,具体来说是从好莱坞“拿来”之物。产自中国的大片,即大投资、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大回收(即票房和在国内外的受观注率)之作。这几“大”特点完全可以从《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影片看出,《夜宴》也没有偏离这条轨道。像好莱坞大片一样,中国大片的定位也是面向国际的,是要给全世界人看的,它不仅想获得本土的认同,同时也想,甚至更想获得西方人尤其是好莱坞的认同。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口味毕竟不同,甚至相差甚远,因此如何能够恰当而完美地将本土文化通过电影展示给世界,是一个颇为困扰大导演们的问题。

导演们无疑都明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距离产生美。神秘、深邃而极富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比现代中国更吸引人们尤其是西方人的眼球。仅仅一个古典的背景,就足以使故事看起来变得非常“厚重”。所以,这些导演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古装戏,并且都成为唯美主义追求者。他们选用倾城倾国的面孔,配以美丽飘逸,极尽考究的衣饰:适时展示一下经过精心设计和处理的中国武术文化,并绘出一副浑然天成、色彩怡人、视野开阔的大自然背景图:再配以或美妙悠扬或凄然忧伤的仙乐,最后还不忘对这些元素进行整合,使其有种整体感,用古人语就是“天人合一”的味道,这便是中国大片给予观众的视听感受。通过这种感受,影片告诉我们,这就是传统,就是古代中国。这一切似乎无可厚非,因为电影是艺术,艺术就要展示美,就算是虚构的完美也未尝不可。但这些流于形式的美从消极方面来说也使得影片仿佛成为绮丽而空虚的宫体诗,绚丽的形式压倒了本来就经不起推敲和玩味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大片的硬伤。

必须承认,《卧虎藏龙》实际上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代,也开了中国导演们的眼。之后的大片都在向它学习,但却又都和它不一样。在形式上后者似乎将前者的唯美因素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在内容上又完全不及前者充实。如果说《卧虎藏龙》还给人比较自然和真实的感觉的话,那么后面的大片则越来越“人为”和故弄玄虚了。难怪有人感叹:《卧虎藏龙》之后,古装大片都一个样了。孟子日: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中国的大片显然需要充实自己,正所谓有容乃大。否则,当观众们对“大片”之“大”不再新鲜的时候,它的路恐怕也就走到尽头了。

中国大片到了《夜宴》,给观众们带来了什么新的东西呢?一直走平民化道路的冯小刚,此次改弦易辙投向主流,还保留了多少自己的特色?很可惜,《夜宴》一与之前的《无极》等并无太大不同,依然是形式压倒内容,美则美矣,故事并不新鲜,道理也并不深刻,所谓的内涵多是通过生硬的台词表达出来。惯于导演喜剧的冯小刚坚信自己同样可以拍出成功的悲剧,认为《夜宴》“是对长期被世界误读了的‘伪民族化中国符号的一次拨乱反正”。然而笔者却认为,《夜宴》似乎对中国传统有着更深的误读,它不仅没有还原传统,还如此明目张胆、颇含用心地搞了一次半生不熟的“中西合璧”,简直有点不伦不类。

《夜宴》——从片名,到内容和形式,都有着“中西合璧”的痕迹,有古典欧洲的影子。

从片名看起,中国人对着印有这两个字的电影海报,大概会想到“鸿门宴”,又或者是韩熙载的夜宴图,于是观众难免猜想,这里面必定大有故事:如果是西方人呢,对着它,恐怕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冒出基督教“最后的晚餐”,因为它们同样是晚宴,同样有阴谋和背叛,也同样是悲剧。由这种相似性直接衍生的便是可比性,有可比性则更易引起观注和谈论。由此看来,这个片名的确是“寓意”深刻并且适用性极强的,完全可以收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对号入座的看出内涵或故事来的效果。从这一点上,“夜宴”似乎比“无极”、“十面埋伏”等更聪明、更策略。

再看内容,整个故事怎么看怎么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或者可以说。《夜宴》是根据《哈姆雷特》改编而来。二者的背景都是宫廷,主要人物基本一样:篡位的叔叔,改嫁的皇后,王子,大臣,大臣之子和大臣之女。故事线索主要是篡位者要谋杀王子,王子则要向篡位者复仇。不同的是《夜宴》里的皇后变成了王子的后母,且多了一重王子情人的身份,于是《夜宴》的情节似乎就比《哈姆雷特》更为复杂。另外,两个剧的剧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叔叔毒害皇帝,送王子去国外并借机谋杀王子,王子在众人面前导演一场别有用意的戏,以及最终使王子命归黄泉的有毒的兵器,如此等等。尽管冯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已经强调前者只是脱胎于后者的一个“角色”,讲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1]但观众们还是喜欢把前者称为中国版的《哈姆雷特》。然而必须承认,《夜宴》毕竟不是《哈姆雷特》,冯小刚说道,后者说的是王子的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而前者则是每一个人都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这是在暗示,前者展示了更为复杂的人性,可能比后者更深刻。而这点不同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显现。

最后看形式。《夜宴》的主要场景是皇宫,片中的宫殿总是很幽暗,观众在模模糊糊当中看到的轮廓似乎与真正的中国古代宫殿并不一样,这里看不到雕梁画栋,龙凤呈祥,也没有牌匾对联,印象当中好像只有几张形状怪异的大床,和好似舞台的大殿,更夸张的是,片中曾经出现的一个插满蜡烛的灯台造型,看来极像西方华丽的水晶吊灯。总而言之,整个空间很少能看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因素和影子,仿佛一座神秘的城堡,充满了妖媚、阴谋和仇恨。好在人物衣饰的设计还没有脱离中国模式,否则真难分辨影片讲述的是哪国哪朝的故事。还有台词,很多观众认为《夜宴》的台词是影片最失败之处。因为其风格明显不统一,半文半白,偶尔还有点“哈姆雷特”的语气。如此台词除了给这部悲剧抹上了一层近平滑稽的色彩之外,别无其他效果。另外有必要提一下这部古装剧的武打场面,冯小刚的要求是“《夜宴》的动作要有古典芭蕾舞的感觉”。[2]不可否认,他的确做到了。我们不得不佩服冯氏的想象力,他居然可以将西方的芭蕾和中国的武术糅合在一起,这显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汇”。

冯氏的第一部走向国际的大片何以会有如此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特色呢?这当然与其迎合西方趣味的目的密切相关。这种迎合的趋向从《英雄》开始。到《十面埋伏》和《无极》,越来越明显,至《夜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谁都知道要冲击奥斯卡,当然要以西方人的标准来对影片下一番功夫。但包括冯氏在内的诸导演是否对所谓西方标准有所误解呢?精致的衣饰,美丽的武打动作,再加点故弄玄虚,这就是《夜宴》——一部视效绮丽但内容空虚的武打片。尽管冯导强调影片的武打动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表现人的情感。但《夜宴》的情感和人性表达并无特别深刻之处。很多道理不是从影片的情节中自然流露,而是通过人物的台词生硬地讲述出来,难免让人感觉有些做作。一句话,《夜宴》少了些深度,多了些西方式的贵族气。这样的作品何谈还原民族传统文化的本真面目呢?或者说,它极有可能使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大的误解。笔者实在想不通一直以来聪明而富商业头脑的冯小刚何以会在奔向主流的过程中被“奥斯卡”冲昏头脑至如此严重的地步。《夜宴》。似乎成了继《无极》之后“中国大片”更大的笑话。

中国的大导演们,是时候清醒一下头脑了,你们认为,《夜宴》之后,“中国大片”应往何处走?

猜你喜欢
夜宴无极哈姆雷特
邂逅 《唐宫夜宴》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无极归一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