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国爱国,立志报国

2006-12-27 03:44梁菊荣
中学理科园地 2006年3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祖国

梁菊荣

2006年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看望“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时。提出了主要内容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放在首要位置。《新课标》指出:“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可见,对从未经受帝国主义的欺辱,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出生在九十年代的学生,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

爱国主义教育是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核心内容。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喻户晓的屈原殉国,岳飞报国,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禁烟。孙中山反帝反封建等等,都是爱国的典范。古今多少英雄豪杰都是沿着知国——爱国——赧国的道路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写下了隽永的史篇,地理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对祖国无限忠诚重要的一翼。

少年的周恩来从小学的地理知识上知道了祖国的伟大和落后,激起了要振兴中华的雄心,并矢志不移奋斗了一生;儿时地理课播下的种子,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能不慕荣华,不畏艰辛,回归祖国,为新中国的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跻身于世界先进科学之列。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获国际技术界最高奖——小罗克韦尔奖章的第一位中国人;著名科学家施雅风,远离沪宁闹市,深入祖国大西北研究冰川,取得了立于世界之林的成果。用施老的话说:“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小学地理教师的爱国言行对我立志的影响。”

由此可见。沿着知国——爱国——报国三个途径进行地理爱国主义教育是“百年树人”的长远大计。在目前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更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利用中学地理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深知国情是爱国的前提

人的情感会随认知过程而产生。即所谓‘‘知之深而爱之切”。所以,深厚的爱国之心,需建立在深透了解国情的基础之上。国情教育途径和方法很多。—般应做到:—方面,从科学性原则出发,要辩证看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另一方面,对教学对象要全面考虑可能性(学生年龄,学业程度和个性差异等),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使学生通晓国情;此外,方法上用比较法,对事象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联系对比,晓之以理使学生观点正确。

1、突出祖国地理环境中占优势的内容。

突出祖国的世界之最:我国有世界上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8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约有3.8亿千瓦。我国钨矿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56%,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30%和40%,储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首位。锑矿储量、出口量占国际市场的30%~40%。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天然橡胶种到了世界上最高的纬度——北纬25。(而国际橡胶界认为北纬170是种植橡胶的北界),我国棉花种到了世界最高纬度——北纬45°的准噶尔盆地。我国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相当于40多个英国或26个日本。……这些“世界之最”的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是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好材料。会使学生深感祖国的伟大,树立爱国情感。

2、阐述祖国地理事物的多样性。

如对我国气候特征的讲授。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而天然植物和农作物也是多种多样。比如糖料作物,有的国家只有甘蔗,没有甜菜,但祖国既有甘蔗,又有甜菜。地形复杂多样。提供了农、林、牧、渔和矿产、水力等多种资源,为我国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等等。这些内容都足以使学生深感祖国有着美好的未来。

3、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设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在“众多的人口”一节,讲清“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少,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制订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少生了2.5亿人。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入口数量增加仍然很快,至2030年,全国人口总量达到峰值(16亿)后缓慢下降。到那时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建立起完整高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比较合理,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富裕,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这些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才能实现。给学生展望祖国美好的未来,使他们能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深爱祖国。

4、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育要求统一的教材。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要善于精选,利用得体。

如讲述开发长江时,一方面要整理教材中长江源流概况,河流各段特征等;另一方面还应收集,筛选诗歌、图片、融感情活动与地理事象于一体,既符合初中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实际,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如,学习“东南亚”这一节时,联系在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时,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态度,说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深感祖国的可爱。

二、爱国之心是报国之源

人的情感反映的强度和深度,会决定其行为的坚定性和持久性。如前所述,学生爱国情感会在地理“知国”教育境界中初步建立起来。但情感的强度和深度需日积月累才能不断强化。

地理课堂教学是强化情感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一般的方法:寓德于知;知识和情感教育同步,长短同提;投入:教师投入,动之以情。

1、寓德于知:

地理学科特点决定其教育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要“寓德于知”,爱国情感的培养也应含予智育之中,必须是“顺乎自然,无声胜有声”而不是牵强附会,硬性加入。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阅述应含蓄,一般不加评论,让事实说话。

如“多民族的大家庭”—节,是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爱国情感的教育最好教材之一,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企图颠覆分裂祖国的活动,如西藏的达赖,台湾的陈水扁等,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在进行西藏教学时,还可以介绍布达拉宫内的《文成公主进藏》壁画,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两次进藏,历经十载。收养两个孤儿,向病人献血……,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西藏,无不体现了他高尚的情操等等,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有的学生听后激动地立刻表示:长大后我也要去西藏工作!

2、“二同”

以认知心理因素为基础的知识信息流和以意向心理因素为基础的情感信息流,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两种信息流。只有让知识、情感两种信息流同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介绍中国的旅游业时,列出世界著名建筑奇迹(如金字塔、泰姬陵等)等,然后讲授我国的兵马俑、万里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祖国
祖国祖国我爱您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意聊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对祖国唱出爱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我爱我的祖国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