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创新框架

2007-03-30 17:18岳清唐
科技智囊 2007年3期
关键词:环渤海纽带网格化

岳清唐

编辑柯妍

环渤海地区有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旋律是创新主导型模式,环渤海完全可以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创新推动工业化的实现,并且达成的是新型工业化。但由于环渤海区域内创新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要想推动创新发展,必须依托各城市,加大城市间的创新资源联系,加快城市间的创新资源整合,并且这种联系和整合给各城市带来的边际收益必须要大于所产生的边际成本,从而实现环渤海一体化创新发展。“网格化创新框架”就是推进环渤海城市群实现一体化创新主导型经济增长的可行战略选择。

网格化创新框架

“网格化创新框架”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多主体之间实现共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它的本质是资源和信息共享以及协同。

“网格化创新框架”是对“网格”技术的引申借用,“网格技术”源于“网格计算”。网格计算将因特网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可在多个实体之间创建共享资源的虚拟机构。具体地说,网格技术是把整个因特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的规模并不一定要特别大,也可以构造地区性和局域性的网格,如中关村科技园区网格、企事业内部网格、局域网网格,甚至家庭网格和个人网格等等。网格的根本特征不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

高速网络连接是保证网格正常运行的前提,通过使用一组开放标准和协议,网格使各组织机构能够通过全球互联网或自己的内部网获取和分享数据、处理能力、存储和其它结构迥异的计算资源。它有助于提高技术资源的使用率,并可促进创建低成本、灵活、具有适应变化能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网格是下一代的互联网,是信息化应用的第四阶段。

借用网格概念,把环渤海城市群中的每一个城市都视作是“创新网格”中的一个实体、一个节点,包括人才、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和市场都存在于这个“创新网格”中的各个城市节点上。网格正常运行靠的是超级宽带的高速网络连接,“网格化创新”正常运行靠的是五大关键创新链结纽带,即:信息知识共享纽带、人才资源共享纽带、科技研发合作纽带、科技成果交易纽带、产业链结纽带。通过这些纽带,各城市之间的创新资源发生联系,进而形成适应各个城市的主导产业集群。

环渤海三个子城市群分别是由核心内陆城市和核心港口城市组成的双中心的城市群:北京——天津、济南——青岛、沈阳——大连。因此,虽然26个环渤海城市每个都是“环渤海网格化创新框架”中的一个地位平等的节点,但北京、天津、济南、青岛、沈阳、大连这六个城市是其中的关键节点,靠近这六个城市的其它城市都分别受其直接的辐射影响,并通过关键节点城市与其他城市相联系。

因此,“环渤海网格化创新框架”主要由六大关键城市节点和五大关键创新链结纽带构成(见图1)。在这个运行框架中,节点城市对整个网格贡献越大,对别的节点提供的资源越多,它得到的资源和服务也就越多。这充分体现了共享共赢、协同发展的精神。

五大关键链结纽带

信息知识共享纽带

在技术创新和信息、知识日益成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力决定因素,成为企业“血液”的情况下,环渤海城市之间建立信息和知识共享平台已显得日益重要。经常化、大量化的信息流和知识流能否迅速、通畅地在各个城市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流动是环渤海城市群合作创新成败的关键。尤其是政府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依据,是联系公众的纽带。环渤海城市群应致力于构建和培育知识市场,促进知识的交流、共享和传播,提高各城市的知识竞争力;努力克服“信息孤岛”现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整合现有网络资源,着力建设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高速宽带,为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共享奠定好物质基础。

一人才资源共享纽带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人才,同资金和技术一样,必须在流动中方能发挥最大作用。“人挪活,树挪死”,好比跨国公司之所以高效,就在于它不囿于一地,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各样人才若都被凝固在各个孤立城市,各城市势必会发展出“同质”竞争的产业来,而不会出现差异化。人才的自由流动,自由寻找其能发挥最大效用的地方,将会在不同的地方创造出适合该地方的事业,从而冲破城市间的行政樊篱,使城市的产业布局由“同质”竞争走向垂直分工,形成区域内合理的产业价值链。

环渤海如何实现人才互动?关键是实施区域一体化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开发战略,使城市间形成有效的人才“对接”和“传导”机制,使单一城市能在更大区域内搜罗人才,从而弥补单个城市发展中自身人才资源的不足。这就要求要发挥好各级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的中介服务职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各城市政府间政策协调为指导的区域人才信息共享、人才结构互补、人才智力自由流动、人才培养合作共享新机制。比如各城市通过每年发布“年度专业人才需求目录”,为企业选才和人才择业服务。人才流动还需要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作出改革,改变以行政区划分割的社保管理机制,降低人才流动的个人成本。

在人才市场的准入标准、设立程序、营运规则等方面,在资格证书的互认和衔接、教育培训考试的资源互通、共享,以及人才诚信系统建设方面,环渤海各城市间应本着市场主导原则、开放自主原则、互惠共享原则、优势互补原则,逐步实现统一,从而牢固人才资源共享这条纽带,提高环渤海城市群的人才资源综合竞争优势。

科技研发合作纽带

环渤海城市群制订统一的政策,支持区域内城市间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研发项目。对区域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相关城市要联合向国家争取科研经费。对本区域内那些有比较优势的重点科技领域,设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力争获取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抢占科技制高点。科技研发合作的大部分工作应确立企业主体地位,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科技成果交易纽带

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一个连结科研成果所有人和科研成果使用人的桥梁和纽带,技术市场就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环渤海各城市可以北京为核心,整合科技中介服务资源,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譬如成立环渤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汇集科技成果,挂牌运作,沟通科技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按照市场规律在资本市场中优胜劣汰,为科技企业创业提供有效的融资平台。类似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那样,环渤海城市间可以共同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组织协调科技资源,

每年定期开展一系列服务与交流活动,为发明者、中小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以促进环渤海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产业链结纽带

产业链是环渤海城市群创新发展的重要纽带和依托,没有有效的产业链纽带,城市间的合作创新将不可能。产业一体化是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没有实现产业一体化,环渤海就谈不上是一个完整和有效的城市群。环渤海城市之间应向产业结构的梯度发展、层次开发倾斜,延伸对接产业链,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合理分工共赢的梯度开发的产业布局形势。因此,首钢搬迁到河北曹妃甸所带来的意义就决不仅仅是一个特大型企业的简单搬家,而是显示出了环渤海京津冀子城市群在产业合理分工方面的进步。京津冀产业链结的态势正在出现,河北省2007年计划投资300亿元,继续加强曹妃甸建设开发,以港口优势吸引北京企业落户。首钢、北京焦化厂等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到河北,既能够促进北京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也可以带动河北经济的发展。

实现网格化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环渤海要实现网格化创新发展,最基础的资源流动配置机制当然是市场机制,但在目前的起点上往前走时,政府的责任和作用不可忽视。政府要提供这种创新发展的保障,一方面,政府要破除一切影响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樊篱;另一方面,政府要担负起组织“五大创新链接纽带”的责任。这里的政府既包括各省、地、市级政府,也包括国家相关部门。概括地说,需要实施以下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从国家层面总体规划布局

以京津冀都市圈“十一五”规划为基础,国家应尽快启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协调环渤海地区各个城市的产业分工和功能定位。2005年先后得到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和天津城市规划终于明确了两市的城市定位: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国家对两个城市功能的明确定位,有利于加强北京和天津的分工协调,共同发挥京津中心城市的作用,形成大北京都市圈,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国家应考虑协调规划京津冀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城市群的关系,使环渤海“三地演义”的局面尽快得到改善。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创新环境

在环渤海各城市,普遍存在着政府对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干预过多的“越位”行为;而在应当由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作用却又出现许多“缺位”。由于政府行为的“越位”和“不到位”,造成市场秩序不良、价格体系扭曲,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环渤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政府作为整个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本身就是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要在制度、体制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城市政府的职能应由原来的以管理为主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督、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并着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机制设计。规范创新系统中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行为主体;从宏观上和总体上对创新主体的行为进行协调;为一些创新主体消除矛盾、达成共识、创造合作机会等;二是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企业创新营造适宜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以点带面,示范推动

网格化创新发展需要逐步推进,可以先行在京津冀子城市群试点。以京津两市的一体化创新为突破口,取得经验后再推广。以京津为核心,加快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体制创新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区域城市创新体系。

借鉴欧盟经验,建立城市间合作机制和机构

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地区合作利益实际上已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各自利益诉求的区域经济体如何解决合作中的一系列问题,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这方面欧盟是比较成功的代表。环渤海城市间的创新合作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此有些类似,可借鉴欧盟的一些做法,为处在不同行政区的各城市之间的共赢发展提供一些思路。欧盟是一步一步渐渐走向合作的,首先是出现了法德等六国的煤钢联合体,接着是六国成立原子能共同体,合作开发原子能,进而走向欧洲经济共同体,促进了产品和发展要素在共同体国家间的自由流动。环渤海城市间的合作创新发展,也需有几个关键城市牵头,先在共同关心的产业上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拓展合作范围,逐渐走向更多方面的一体化。

(本文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决策咨询中心提供)

猜你喜欢
环渤海纽带网格化
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耦合发展
智慧社区视野下网格化社会服务客体研究
巧用字母当“纽带”
朱文洲:笔墨丹青连接东西方艺术交流纽带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及启示
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
说纽带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河北发力网格化监管信息化
弱纽带连着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