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庸观:寻找自己的文化重心

2007-05-14 15:05丁尘馨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22期
关键词:釜山新闻周刊亚洲

丁尘馨

翻译/范小伟青

李庸观,釜山电影节创始人之一,至2006年一直担任电影节副主席,今年起就任釜山国际电影节常任主席。他同时是韩国中央大学电影科系主任。不久前,因中央大学从韩国教育部获得“公映•映像”教育基金的资助,他来到北京与中央戏剧学院讨论具体合作交流方案。

政府给我们支持和理解

中国新闻周刊:当时为什么选择釜山作为电影节的举办城市,而不是首尔?

李庸观:第一,1985年~1994年间,我在釜山的庆星大学演剧映画科当教授,那时和电影评论界的交流很多,也做了一个有名的杂志叫《映画语言》,搞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映画的文化运动。我们这批人就想着搞一个电影节如何。

第二,1992年,法国一家著名的电影杂志的成员邀请我们到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访问,大家觉得为什么我们不做一个这样的电影节呢?

虽然那个电影节很小,但很有特色,针对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电影,而且学术氛围很浓。这也成了我们做电影节的一个范本。

1995年,我到了韩国首尔的中央大学,这是韩国最有名的电影学校,首尔也有很多有名的电影人,大家也谈到在首尔做一个国际电影节,但是釜山提议在先,而且已经在尝试,于是重新杀回了釜山。

1996年,我们开始做釜山电影节。

中国新闻周刊:和中国的电影节一样,釜山电影节也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庸观:政府对我们的支持特别多。首先,金大中政府对韩国文化艺术的支持比其他政府时期都要大的多,尤其是对电影产业的关心。1996年,韩国电影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政府的4亿韩元的支持(当时相当于300万元人民币)。2007年,我们将得到政府14亿韩元(约1120万元)的资金支持。

政府只是资金支援没有任何干涉,他们给我们很大的支持和理解。我们根据地域分为韩国、亚洲、世界三方的选片人,他们完全是自己做主。

不但是电影节,还有各种艺术交流活动,政府也不会有任何干涉。釜山电影节成了当时的一个范例。

中国新闻周刊:釜山电影节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这一开始就确定的吗?

李庸观:从开始到现在的性格都是一样的,出发点一是,非竞争电影节;二是,带动亚洲各国的连带性;三是,做韩国电影产业的窗口,介绍韩国电影走出去。

而且至今我们认为第二点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到现在,亚洲电影人在釜山电影节很活跃,而且得到了电影人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不做评奖的竞争性电影节?

李庸观:首先,竞争性电影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首映,需要很多全球首映的影片来撑门面。而欧洲电影人对很多亚洲电影节并不太关心,西方又有三大电影节,他们都会先考虑到它们,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当时的东京电影节就一直不振,而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定位也许和我们更接近些,于是我们就以香港电影节的模式作为参考的摹本(即不做评奖)。

中国新闻周刊:釜山电影节中,釜山电影资助计划(PPP)是其中一项很有特色的项目,你们的出发点是什么?

李庸观:这是提供电影制作前启动资金的资助。从第三届开始的,我们是以鹿特丹电影节的运作模式为范本,而且双方联手做,鹿特丹给出一部分资金,其余的资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韩国电影资金委员会;二是韩国电影界的企业。

电影节对这个资助没有要求任何回报,特点是亚洲联手,所以得到了很大的反响。亚洲的导演或制作人,只要提供一份电影计划书给审查委员会,就可以了。去年开始,一些欧洲和好莱坞的大制片公司开始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现在我们挖掘了优秀导演和拍摄项目之后,可以把这些年轻导演和大的制片公司之间做一个连接。

去年开始,我们又增加了亚洲电影市场单元。今年还将启动一个新的计划:亚洲电影基金——电影拍摄完成后,如果是在韩国完成后期制作,费用全由这个基金来承担。韩国政府、釜山市和业界(大的电影公司)共投了8亿韩元组成这笔基金。

我们介绍亚洲和欧洲的好电影

中国新闻周刊:台湾导演蔡明亮一直是釜山电影节的嘉宾,但他在去年电影节时却宣布将不再来釜山参加电影节,因为参加电影节对他电影的销售仍然没有帮助。你怎么看他的说法?——推动艺术的电影节仍然无法帮助艺术电影获得更大的市场?

李庸观:我对这个事件很清楚,首先我认为我们对艺术电影的导演也不是完全没有帮助。

我们对独立电影、作家电影、文艺电影绝对是很欢迎的。

蔡明亮认为釜山电影节的独立精神越来越弱化,这点我们也意识到了;他观点的第二点是,电影节时你们觉得电影蛮好的,可是以后怎么办?韩国电影市场的问题,是对亚洲其他国家电影的关注不够,别说亚洲电影,即使是欧洲电影都看得少,韩国观众的取向就是两个:韩国、美国。所以我们也跟政府提了建议,政府决定在全国成立50个艺术电影馆,到明年增加到100个。韩国电影业界和政府合手,由釜山电影节推动,片源以亚洲/欧洲的独立、艺术电影为主。我现在正在做的,就是在釜山成立一个新的电影引进公司,大部分是文艺、独立电影,这些电影一部分提供给艺术电影院线,一部分供给有线电视频道,这是由釜山电影节自己开办的电视频道,第三是做成AVD/DVD,发行。

中国新闻周刊:你做的这些艺术电影的发行和上映,靠谁来资助?

李庸观:这主要是釜山市和釜山电影节一起出资来做。釜山电影节向釜山市提案,获得政府的资金,还有一些来自韩国电影产业的大公司,还有一些业界的资助。

有些不赚钱的事情,业界不会参与,那就由釜山电影节自己出资好了。

蔡明亮事件之前,已经有人担心了,蔡明亮一说,更让我们下决心一定要改,不要再有人说类似的话。所以有了以上这些方案。所以我个人对蔡明亮非常感谢,他促动了这个事件更快地解决。

中国新闻周刊:有报道说,釜山电影节的商业味道越来越浓了,它是否会影响到审查委员会对电影资助方向的判断?

李庸观:它确实商业的味道越来越浓了。不过,在亚洲还没有这样一个电影的商业方面的集会,这个集会有两个重点:一是对独立电影的关注;二是关注共同制作电影,包括亚洲各国家之间的合作,还有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合作。所以虽然说我们的商业味道越来越浓,但是它对于亚洲电影交流来说,也是需要的。

我们一直在和香港电影节商量,想和他们合作,把两个电影节作成亚洲电影市场的集中地,春天到香港电影节,秋天时就来釜山,寻找亚洲电影。

电影节规模越来越大,但我们对电影选择的标准和促动亚洲电影的连带性方面不会有任何改变。釜山电影节的一个宗旨是,不上映好莱坞电影,以后也不会上映。釜山电影节只给好莱坞电影一个贩卖的渠道,但是不提供银幕。我们的责任和目标就是介绍亚洲和欧洲好的电影,我们把他们彼此连接起来。

电影要守住自己的文化精神

中国新闻周刊:釜山电影节已经成为亚洲最好的电影节,你认为它最大的活力是什么?

李庸观:首先香港和东京处在电影产业不断萎缩的阶段,而韩国电影产业正相反,一直在上升。不仅电影,文化产业也一直处在发展阶段。釜山电影节恰好在这样的背景中,得到了好的发展。

香港当时电影产业的萎缩是因为处在回归期间的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走,如今香港会和内地的电影一起成长。

从今年开始,日本的独立艺术电影也在不断地成长。希望我们这三个国家能成为主导亚洲电影产业的角色,就像欧洲的三个电影节,柏林、戛纳和威尼斯,彼此竞争又彼此发展,促进了整个欧洲电影的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釜山电影节虽称国际电影节,但更多成为了亚洲电影节或就是韩国影星的盛会,你怎么看这个情况?

李庸观:确实聚集了很多韩国影星。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要邀请更多的亚洲电影人和电影明星,并且组织更多的合作。现在我们也一直在媒体方面做各种准备。之前,我们韩国电影人了解更多的基本就是香港电影人,像张曼玉、梁朝伟、成龙,基本不关心日本电影。

电影节一共参展300部电影,亚洲其他国家100部,欧洲南美非洲120部,剩下80部是韩国电影。但是在制作方面,依然会以亚洲电影为中心。

中国新闻周刊:去年韩国电影开始下滑,是不是对电影节有影响?

李庸观:是有一些影响,但不会太大。

韩国电影现在是有一些问题,它正经历一个高速成长,一定会面临一个成长痛。成长越快,成长痛越大。电影人和政府正在反省,如何改变环境,一起为韩国电影寻找一个出路。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电影目前也正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借鉴韩国电影成长的历程,你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李庸观:10年前,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大,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中国政府的开放姿态,更让我们预见了中国电影的大发展趋势。

我个人认为,电影不仅是影像娱乐的文化产品,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反映。在电影交流和学习中,守住自己的文化精神更为重要,要找到自己的文化重心。我希望中国在这方面更多吸取韩国电影发展的经验教训。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等级相近,历史也接近的中国上海电影节,今年它到了第十届,它的发展思路和定位似乎没有釜山电影节那么清晰,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吗?

李庸观:我们和上海电影节的交流很多,我对它也一直关注。我认为它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和空间。而且它将成为釜山电影节最大的竞争对手。

猜你喜欢
釜山新闻周刊亚洲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釜山行》续集定名《半岛》
亚洲足球
“韩流”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
国际现代艺术展在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