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人生,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2007-05-14 09:07
知识窗 2007年4期
关键词:生命同学学校

张 蕙

2004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在北京选取了11所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622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发现特别想自杀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作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而且,中学生的自杀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对此,新华社作了这样的报道:因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失恋等原因,近些年大学生中自杀事件频发;因不起眼的小事杀人伤人,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常见于报端。针对这些发生在青春年华时的恶性事件,全国人大代表苏文金呼吁:必须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要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的提出和发展

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学者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他早于1968年,即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他还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生命教育一经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比如,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即提出了所谓的“呼应课程”,以顺乎学生的生长、发育的规律。日本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杀人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我国的港台地区更是掀起了一股生命教育的热潮。如台湾地区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曾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实施和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开展生命教育。

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

几年前的马加爵事件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生活中的马加爵给人的印象至多是一个不大爱说话,有些自闭,但还不失为一个单纯、乐于助人的人,为何他会连杀几个同学呢?而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他的日记居然会让警察们看了流泪。这其中究竟有何缘由?在案件的调查当中,人们发现,在马加爵的班级里,一些同学瞧不起他,欺负他,不尊重他,这导致了他内心的严重失衡,而学校方面也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在我国高校尽管建立了心理咨询或辅导中心,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然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这实际上暴露了我国学校教育在关注学生生命状态,尊重生命各项需求方面的严重缺失。

看看另一个例子。一个学生转到新学校就读,数学考试得了20分,老师给他订了一个增加20分的学习目标。一个半月后,该学生数学考了56分。老师宣布这次全班考得最好的就是该同学。同学们很惊讶,老师说:“该同学数学考试比上次增加36分,有谁比他强?”老师提议全班鼓掌,向这名同学表示祝贺。也许是首次受到如此热烈的赞扬,该同学哭了,从此爱上了数学。学校里常进行“优生”和“差生”的讨论。其实,这种讨论意义不大。教育要关注“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优生”、“差生”都需要帮助和培养,从成全生命的角度来进行教育,就不会有“优”与“差”之分了。学生由“差”变“优”,是实现了生命成长中的一次转折,是教师激活了学生的生命潜力。教育工作肩负着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任务,教师不能忽视和伤害生命的成长,应当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

让尊重生命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

高考临近时,一些中学往往会挂上这样的标语:“苦战百天,挑战极限,考得高分,争上名牌。”这种看着就令人感到恐惧的标语,反映的正是许多中学把每年高考能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人数,作为自己办学的资本和追求的唯一目标,而当地政府也把这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可能导致一些高考落榜生对人生失去信心,甚至轻生自杀。片面强调升学和上名牌的价值追求使不少青少年迷失了自己生命的尊严。同样是校训,另一所学校是这样做的:学校里养着四种动物:孔雀、猴子、白鸽、小兔。教学楼墙上镶着四句话:像孔雀那样美丽,像猴子那样灵敏,像白鸽那样纯洁,像小兔那样温柔,这就是他们的校训。很明显,这样的校训是极尊重个性和生命活力的,由此营造的校园气氛必定是生机勃勃,亲和自然的;由此培养的学生也必然会首先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个性和独特。

让德育在生命教育中彰显魅力

《人民教育》上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某校有一个班级,教室的最后有一张排剩下的单桌,同学们都不愿坐在那里。班主任把这张桌子定为“思过桌”,谁不守纪律或犯了错误就坐这个位子,以示惩罚。这样下去,班上的纪律仍然不好,仍然有同学犯错。于是,这位班主任改变了方法,把这张桌子命名为:“荣誉桌”,哪位同学学习成绩好,受到科任老师表扬,为班上争得荣誉……就坐这里。老师称这张桌为:“免检桌”。一下子,全班同学都争着要坐这个位子,以能坐这里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从此,这个班的纪律好了,学习也进步了。同样是一张桌子,这位班主任利用它进行品德教育却有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原因何在?

在一次《爱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上,老师请同学们观看了班上一位同学的成长录相。录像中播放了这个同学从婴儿到初中时期的影像DV和照片。观看录像时,大家都显得异常兴奋,兴趣十足,而观看过后,录像中那位同学已是泪流满面,其他同学也都感慨万分。教师在此时切入主题,让学生体会父母、亲人、老师、朋友的爱对自己成长的帮助。一堂课下来,效果显著,同学们纷纷说受到了一次绝好的心灵的洗礼,而这位任课的老师也感慨,以前从没有那一次主题班会像今天这样成功,这样有成效。是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不难发现,能让以往生硬、苍白的道德说教,变得如此令人乐于接受,都是因为教育者巧妙地将德育贯穿于生命教育当中。

实际上,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其他专题教育也同样能渗透到生命教育当中去。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应当通过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呵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拥有享受美好人生这样一个目的。

猜你喜欢
生命同学学校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