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视角下的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

2007-07-23 03:54刘宏伟
中国经贸 2007年6期
关键词:外贸进口出口

刘宏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到底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多少的作用?出口与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否相同?本文从统计学的角度对中国外贸历史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力图找出外贸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回顾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贸总额增速由慢至快的轨迹;1950年,中国外贸总额计11.4亿美元;1979年,进出口规模较建国初期有了一定的增长,但仍不足300亿美元1988年,中国外贸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1994年,跨跃2000亿美元台阶;1997年外贸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2001年、2002年、2003年外贸总额依次达到5096_5亿美元、6207.7亿美元、8509.9亿美元:到了2006年,进出口总额高达17606.9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正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到底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多少的作用?出口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否相同?近年来,有关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广受经济学家的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构建出不同的模型,得出各自结论。在这里我们将从统计学的视角,来解析中国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数据的剧烈波动,首先将中国1980~2005年的实际数据序列(由各年统计年鉴得到)取对数,然后做出对数序列的趋势图。显示GDP、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四个对数时间序列具有相似的趋势,可见进出口与GDP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我们可用统计分析中的相关系数来量化这一关系。根据相关系数的定义,设两变量X、Y,考察其相关系数:pxy=Cou(X,y)/δxδy,其中pxy表示x、y的相关系数,δx,δ y分别表示x、y的标准差。我们设X为GDP,Y分别为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根据中国1980~2005年的实际数据,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产出水平和同期进出口、出口与进口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996与0.992,表明其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且出口与GDP相关性大于进口的相关性。

外贸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从变量相关性分析可知,中国外贸增长和经济增长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但没有显示出相关性的方向。这种方向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外贸导致经济的增长;一种是经济增长导致外贸增加:最后就是两者互相作用。因此,笔者拟就两者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其中,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TR代表进出口,EX代表出口,IM代表进口,InGDP、InTR、InEX和InIM则分别为对数国内生产总值、对数进出口、对数出口和对数进口(下同)。

Granger检验表明中国外贸发展和经济增长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中国外贸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却不是外贸发展的推动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出口对国内产出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说明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但国内产出对出口却没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说明国内产出的变化没有对中国出口产生显著的反馈作用。此现象表明国内产出的调整依然以国内市场的整体需求变化为目标,而此亦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仍然侧重刺激和培育国内需求的体现。(2)出口贸易对GDP的Granger影响大于进口贸易,符合古典经济学的“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假设,因此出口贸易变化既可以作为判断和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又可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可以通过刺激和加快出口增速产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3)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单向Granger影响,说明中国进口增长变化对出口增长变化具有一定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的国际贸易规则——为了保持适度的国际贸易平衡和寻求适度的贸易顺差,中国有时根据进口规模来积极调整出口规模,导致出口对进口的依赖性:但同时该Granger影响亦反映出进口品中含有相当比例的出口产品的中间投入品。

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为具体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在忽略其他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基础上,建立以下简单线性方程模型:(1)InGDP=α+βInTR+u;(2)lnGDP=α+βInEX+u;(3)InGDP=α+βInlM+u;其中InGDP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分别为InTR、InEX和InIM,α为常数项,β为待估参数,u为误差项。数据样本区间为1980~2005年。在样本区间内,相关经济变量面临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此为模型的稳定性提供一个基础,在消除变量自相关基础上,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上述模型分别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Ⅰ)InGDP=3.549+0.744InTR

R2=0.990

t值(25.538)(49.480)

(Ⅱ)InGDP=4.21 3+0.7601nEX

R2=0.992

t值(38.076)(56.267)

(Ⅲ)InGDP=3.945+0.726InIM

R2=0.984

t值(23.620)(38.835)

结果表明,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均在98%以上,且各估计值均通过相关检验,即模拟方程式可信度很高。从长期关系来看,GDP对出口的弹性为0.760,而对进口的弹性为0.726,且出口项系数的t值要高于进口项系数t值,说明出口比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影响,这符合古典经济学“出口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假设。

在这里我们把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归结为以下几点:(1)对外贸易有利于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国长期增长取决于以知识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为核心的内生变量。基于要素收益递减的假设,边际收益递减,最终将导致经济的零增长。基于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基本是资源投入的结果。未来的经济增长将无法通过不断的投入维持,因此技术将在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国际贸易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获得大量的先进信息,开阔视野,并且促使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流动,凝结在商品当中的技术借助于物品的流动进行互相交换学习渗透。

那么出口是如何使技术渗透的呢?基本上有这样的一些方式:通过出口,国外的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进行反馈,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改进产品结构,同时促进企业创新和学习世界新技术;在国际市场中,一些企业对新产品的演示以及用户使用技术的培训,其他企业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得到产品方面的信息,进行模仿和创新,以低成本研发产品;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同時也意味着来自国外更为激烈的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迫使企业不断加大研发的力度,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改进产品质量。

通过进口发达国家先进的设备机械技术等,发展中国家可以主动学习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干中学的过程必然会培养大批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带动各个产业的发展。并且这种干中学可以产生一种学习效应,最终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效率。

(2)对外贸易有利于资本的积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在贸易条件良好的情况下,由于国内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利用国内稀缺资源生产的产品价格相对比较昂贵,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利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利用外国丰富的资源优势,从国外进口这些产品,从而在进口中得到利益。同样的,我们出口的是别人相对稀缺的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出口的价格相对高于进口的价格,资本则可以得到不断的积累。

(3)出口贸易有利于带动国内各部门的发展。出口的扩大,特别是加工制成品的扩大,会增加对向出口部门提供物资投入的部门的需求,这些部门转而向其他供给部门增加需求,如此循环往复下去,不仅带动所有部门的发展,而且会大大地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这一点对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国家尤为重要。

(4)出口的扩大具有规模效应。出口的扩大克服了国内市场狭小的局限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使国内的投资流向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促进生产的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提高外贸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政策建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0以后,我们必须按照WTO的规则,不断放开国内的市场。在国内产业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要放开我们的市场。在这样一个阶段,如何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坚持各项有利于对外贸易的政策,继续完善扩大出口的各项措施,加快符合国际贸易通行规则要求的外贸规范,建立和完善服務体系;规范和整顿外经贸经营秩序,努力树立中国出口商品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2)实施科技兴贸,加快出口产业技术进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只有实施科技兴贸,加快出口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全面推动出口产品创新,促使制成品出口产业在国际竞争压力下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体制,从而使制成品出口实现由低效型到高效型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出口商品向高科技、高资本含量产品为主的方向跨越,出口贸易增长才能真正发挥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3)调整进口策略,继续鼓励先进技术的进口,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实证结果表明出口比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拉动作用,因此,在入世后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大环境中,中国经济要想在更加激烈的外部竞争压力下持续发展,亦应依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进口策略——对国内紧缺的资源和原料的进口应继续支持,限制低科技含量的要素和产品的进口,鼓励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的集约化增长,以提高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4)充分利用外资,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调整外资投向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鼓励外商投资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教育产业,使外资对经济增长起到长远推动作用;协调外资分布的地区结构,以提高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进而提高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潜力;将开放领域由生产型领域扩大到服务型领域切实把服务业作为开放着力点,有步骤地开放商业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旅游等领域,进一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猜你喜欢
外贸进口出口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进口食品
5月出口超预期中国外贸为何如此抗压
70年外贸大事记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2014年1~8月我国猪肉进口38.3万t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Intertek2014年高成长性中小外贸企业出口100强排行榜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