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鞋都 璧山实践

2007-07-23 03:54梁彦平
中国经贸 2007年6期
关键词:璧山鞋业

司 思 梁彦平

昔日的山村小县变成了今天的商业“小都市”,聚集了来自世界的鞋业商人;百年的制鞋产业在短短5年时间焕发生机实现质的突破,一跃成为有能力影响中国的“鞋业基地”——璧山县,这个距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主城区仅30多公里的西部小县城,5年内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代表了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更是浙江商人为构建“和谐中国”奉献智慧与责任的典范。

小城“大业”活力无限

2007年的璧山县繁忙而充满希望。

——连续举办两届“中国西部鞋业博览会”后,2007年5月1 7日,璧山县将2007年西部皮革产业发展论坛——代表西部鞋业乃至中国鞋业发展风向标的盛会“请”到这里。论坛透露:

目前,全国鞋类产量约为近100亿双,制鞋企业约1.8万家(规模以上),从业人员350万人,占世界总产量的53%以上,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已经具有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加工能力和国际中档以上的加工水平。所以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带来了整合机会;国内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布局走向成熟……

“真皮标志规范企业走向国际化,2006年制鞋产业及进出口状况”等成为东西部皮革产业精英的主题。

——5月18日,中国西部鞋都二期建设工程开工:32家企业一次性入驻,重庆奥康大厦、精品展销中心、标准厂房等总计1000余亩、70万平万米的建设量集中开工建设。鞋都为之沸腾。

——截止到2006年末,璧山已有480个鞋业注册商标,现有22家企业被中国皮革协会批准佩挂真皮标志,占重庆市真皮企业的62.8%。而璧山鞋业迄今则已形成年产皮鞋6000万双、年产值40亿元的产业规模。产品出口到中亚、南亚、欧洲、非洲地区。吸纳了璧山及周边地区和浙江、广东、福建、四川等省6万多人就业。展示重庆地区及西部鞋业形象,推动中国鞋业布局从东部向西部的产业转移,寻求产业上档、升级,县域面积900多平方公里的璧山县志向可谓不小。

而作为整个产业的核心,由璧山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奥康集团为整合重庆及西部地区鞋业资源,提高制鞋档次,形成产业集群,增强鞋业整体竞争力而规划建设的西部鞋都经过4年打造后,集鞋业生产加工、交易展示、物流储运、质量检测、资讯信息、人才培训、研发设计和商住配套为一体的现代鞋业工业城基本成形。

在整个西部地区正逐步从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快速挺进的大背景下,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产业集群、富有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西部鞋都正将璧山鞋业产业集群推向时代前沿。

妙笔生花:绘就中国西部鞋都二期蓝图

80台机器和运输车辆有序地在工地忙碌着。挖土机、运输车辆来回穿梭,装卸着泥土和石子;现场夹杂着各种车辆和机具轰隆隆的响声,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二期工程1000余亩土地平整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继重庆璧山县委书记丁洪现场视察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二期工程后,县长向可文也率璧山县建委、交通局、供电局、地房局、园区办等部门负责人亲临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二期工程项目土地平整现场视察。

4年前,在战略大布局的规划者手中已经有了明晰的时间表,“完善一期、建设二期、谋划三期”,如今完整的鞋都蓝图已绘就。在这片充满了生机的土地上,已经崛起的和即将崛起:

——中国西部鞋都精品展销中心: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2到3年内西部鞋都精品展销中心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档次最高、功能最完善、深具发展潜力的大型专业市场。

——重庆奥康大厦:它在设计上充分体现欧式建筑的特质,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的标志性建筑。

——西部鞋都仓储物流中心: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分仓储中心和物流中心,它是园区内唯一仓储物流功能配套设施。随着中国西部鞋都一期企业的全部入驻投产,二期企业的陆续入驻将带来大量的鞋材需求,鞋材供应商的仓储需求随之扩大。精品展销中心、鞋材交易市场二期的开盘,仓储物流将成为重要产业。

——标准厂房:重庆奥康置业公司在二期工程范围内特地为鞋业企业布置有29栋相对较独立的标准厂房,标准厂房建筑风格上在“雅致、新颖、前卫”上做文章,追求工业园区建筑高雅、严谨、自由、活力的现代高科技格调,具体手法上体现通透、流畅、体量上的穿插对比,在材料运用上采用钢筋混凝土加钢和玻璃体现建筑的朴实无华和精致的内涵,通过建筑造型的风格映衬出园区建筑自身的个性和回归自然,尊重环境,淡泊中见非凡智慧的理念。

当二期蓝图已经清晰地写在西部鞋都这块广阔的大地上时,正在审定之中总面积为2000-3000亩的鞋都三期规划早也在战略布局的“弦”上。新规划带给商家的是更甜蜜的“诱惑”,带给西部人民的是更伟大的梦想。

今非昔比:璧山鞋老板的故事

“我欠县政府一个人情。”坐拥千万身家的璧山皮鞋厂老板喻小华,毫无大老板的风度和派头。从农村出来后,1993年,喻小华和新婚妻子东拉西借,凑足4500元钱在璧山开起侣平方米的夫妻制鞋店。

2000年,喻小华“搬家”了。他在新建的“皮鞋城”买下270平方米地块,修建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厂房和销售店铺,开始生产皮鞋。其间,有知名厂家找到他,要求贴牌生产,他不顾家人反对,拒绝了这些生意。“花时间为别人贴牌,为别人做嫁衣,还不如花时间创自己的品牌”那时,他在全县鞋厂老板中,率先申请了注册商标“米棋”。

生意上了轨,一年下来,营业额轻松上百万元。喻小华想把生意继续做大,却遇上了“地皮”难题。瞅着县里正在规划鞋业工业园,他看中其中一块地皮,在县领导的协调下,顺利地以每亩7.8万元的价格,买下了40亩地。2006年6月,建成新厂房,启动两条流水线。

喻小华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凝视着窗外的停车场、职工食堂、钢结构标准厂房,无比感叹:“要不是县领导出面,当时真的准备放弃,心想守着小厂房这辈子也够用了,谁敢想拥有这么个现代化大企业。”

据璧山县鞋办统计,全县目前共有鞋企1340家,其中生产企业近千家。这些鞋厂老板中,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璧山农村人,以前多数从事家庭作坊,一间店铺,前半间作商店卖鞋,后半间是厂房。县里规划工业园区后,收取低额税费,鼓励和引导农民老板做大做强。如今,至少有800人已成身家上百万元的富翁,还有不少上千万元,甚至过亿的。

当然,靠皮鞋当上大老板的,还有托运、营销、餐饮等产业链条上的人。璧山县鞋办介绍,专门为厂家托运皮鞋及原料的托运企业已近100家,从业人员上万。

事实上,经过4年经营,鞋都带领的璧山鞋业产业链已经基本成形。急促向品牌进军的璧山制造正向璧山创造努力跨越。

作为龙头,已经正式成为2008北京奥运皮具产品供应商

的奥康集团,2007年除向美国、印度、香港市场开进以外,国际研发中心也宣告成立。这意味着西部鞋都产业集群将整体得到拉伸。

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

蒙尘的珍珠在拭去尘土之前通常都会被认为一文不值。然而5年以前,当奥康集团把“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的牌子竖立在璧山县城醒目的地段的时候,璧山县注定了要世人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璧山人民也会因为这个承诺而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60万璧山人当中,有20万人在皮鞋的产业链上工作。”璧山县制鞋办主任孙华称,坊间流传的“一双皮鞋养活三分之一璧山人”并不为过。

“目前,璧山城乡居民个人储蓄额已逼近1万元。”璧山县委书记丁洪表示,中国西部鞋都建成之后,璧山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据他介绍,5年来璧山县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全县金融机构的存款额开始不断扩大——200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33.2亿元,2006年则达58.5亿元,年平均增长15.2%;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由2002年的5452元,增加到2006年的9500元,年均增长14.9%。

来自县统计局的数据,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02年为7223元,2006年预计达到10950元,增长了5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迅速增长,2002年为2707元,2006年预计可达到3900元:2006年,璧山县财政收入达到8.7亿元,较西部鞋都建设以前的2002年增长了1.9倍。

璧山一家鞋企的工人彭兴林说,去年12月,他成功完成1200只单鞋的鞋帮,拿到了3200元工资,令工友们羡慕不已。不过,彭兴林悄悄告诉朋友:“我的工资不过3000多元,还有工友一个月领到4500元,他们没有声张而已。”

如今,彭兴林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生活很有规律,按时上下班、吃饭、睡觉。上周,他逛街时看中一件阿迪达斯的运动衣,要500多元,他犹豫了一阵还是买了下来,当作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以前在农村,这种事想都不敢想。”

在璧山,像彭兴林一样在鞋厂“朝九晚六”的上班族,有近6万人,他们多是璧山县本地人,来自各乡镇,靠鞋厂打工收入,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同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产生了新的追求。

2006年,6月9日,一支由重庆市璧山县主要领导带队的50余名西部制鞋企业老板和管理人员抵达温州,开展为期一周的“西鞋东进看鞋都”考察学习活动。而在此前后,类似的取经培训从来没有中断。

“思想的开发重在学习和观念的转变。相比东部,西部发展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潜力大。人、物、水、电等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而且西部的人民勤劳,致富欲望强烈。所以,我认为,目前对西部来说,资金、技术和人才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思想。”4月4日,在重庆市区县党政领导干部“民营经济与政府管理创新”高级研修班上,奥康集团总裁以自己投资西部的切身体验与这些当地的“父母官”们共享。

实际上,奥康集团等东部企业在西部投资带来的更多的恰恰正是精神上的财富。这种精神所代表的深厚的民间基础与庞大的群体阵容支撑了整个产业演变乃至社会进步最坚实的根基。

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特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后宣称,“精神气质”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因为浙商是真正的“平民”、“全民”,他们最大众化,他们带去了创新实干的企业家精神,留下为当地创造的就业和税收,他们的观念和思路,是一颗启蒙的种子,引领当地孕育了一片完整的产业和商业生态,这是他们对西部人民的最大贡献。

从西部来看,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曹玉书的话说,“他们(西部)必须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必须能够用崭新的观念接纳东部地区乃至全世界的资源,才能最后成功。”这种看不见的精神层面的巨变及其带来的创新欲望,将构成“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发展的原动力。

今天的中国,和谐是社会大主题,而新农村建设则是重中之重的内容,璧山的实践可以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书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璧山鞋业
璧山:“四城”同建 人民同享
重庆市发改委批复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温岭地区制鞋行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鞋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鞋业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对策研究
我国外贸鞋业发展的动因及可持续性分析
回家去喽
在这里遇见主城
论实体店与电子商务的鞋业销售
露德堂建筑审美特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