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丹佛之后的随感

2007-12-26 11:28顾立民
培训 2016年7期
关键词:参会者场次丹佛

顾立民

我对ATD的了解始于赴美留学时期,20多年来,无论是在美国学习、工作,还是归国以后,ATD大会对我的职业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很多培训从业者一样,ATD成为我个人的“职业之家”。

ATD每年会举办各种会议论坛,大约十多个。每年的5月份会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会展,也就是这个规模最大、最广为人知的ATD大会。多年来,每年都有将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万人参会者。由于人数众多,需要举办城市有足够的接待能力,因此,每年只能在有限的几个城市中轮换举办,例如奥兰多(Orlando)、圣地亚哥(San Diego)、达拉斯(Dallas)、丹佛(Denver)、华盛顿(WashingtonDC)等。

今年ATD大会会址重返丹佛,上一次在丹佛举办是在2012年。我对丹佛情有独钟,因为在美国工作多年,我们贝尔公司的总部(Qwest)就在丹佛市中心。对于本届大会,我有以下一些感悟和收获,与大家共享。

最前沿的学习课堂

每年,无数的参会者都抱着学习和憧憬的态度,从全球各地奔赴ATD大会。虽然他们来自于不同形式的组织,比如企业、非营利性机构、政府机关、军队、宗教团体、供应商、咨询公司、高等教育机构等,但是基本都是从事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的从业人员,包括高管、总监、经理、初人行者、自由讲师、独立顾问、在校学生、教授等。

尽管参会目的各有不同,所感兴趣的领域也大相径庭,但大家总能有所收获。因为每年ATD大会都会有300个左右的分会场演讲,每个分会场都至少能容纳200-300人。而每一场演讲,都是经过ATD专家委员会3-4个月的层层选拔确定出来的,演讲话题几乎涵盖了人才发展的各个方面。由于机会难得,几乎每个演讲者都会把自己最先进、最好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拿出来分享。

当然,对于新的参会者,他们有的是公司派遣而来,有的是自发自愿,自主承担费用。从经验来看,每年ATD大会300多个场次都会按照一定比例均衡分配,以满足各个发展阶段从业者的学习需要。每天大概有5个场次的演讲时段,每个时段都有40个左右的并行场次可供选择。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去大量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类场次,尽管有些老生常谈。

接触大师的最佳机会

很多业界著名的大咖,包括顾问、专家、学者、教授等,都会在ATD不同年度的大会上亮相,这些思想者也是很多粉丝追逐的对象。

比如鲍勃·派克(Bob Pike),我在4月份《培训》杂志举办的培训与发展年会上刚刚和他聊过。与Bob相识是在1999年,当时我拿到了他的TTT认证,而在2006年把他的TTT Bootcamp引进到中国,交给好友运作,非常成功。

还有露丝·克拉克(Ruth Clark),她是我非常尊重的精神导师。我认为,她是自加涅(Gagne)之后美国第二代大师中的代表。Ruth的关键成就在于,她把看似枯燥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转变成在企业环境中比较容易遵循和操作的应用原则,几乎是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再次创造和升级。

再有,伊莱恩·碧柯(Elaine Biech),她也是著作颇丰,其中包括我主译的两本书:2011年《培训》杂志筹划并出版的《ASTD培训经理指南》、2016年的升级版《ATD学习发展指南》。

获取人脉与资源的平台

很多参会者都会带着名片,以结识新的朋友。几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看到胸前挂着牌子的人,你都可以上前打招呼,彼此自由地交流培训工作经验。无论对方来自哪里,保证有共同语言。

这也是一个老友聚会的平台。异地重逢,嘘寒问暖,格外亲切。此外,ATD大会还是一个获取资源的大卖场。无论是新手还是老将,每个参会者都有充足的机会去获取所需的资源。书店、读者见面会、新书发布会等,在线的、离线的,都是很好的学习和研究资源。

ATD大会的两个挑战

我参加过ATD的许多次会议活动,每年的ATD大会都能让我感受到世界学习发展领域的最新、最领先的成果。从我的观察来看,大会的组织者在竭尽全力为参会者提供最佳体验的同时,今年的ATD大会还是遇到了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展商数量的增长有限。相对于以往,今年ATD大会的参展商数量增加不多。如何以更优惠的政策吸引展商参与展览,使更多人受益,是未来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是新领域的专业研究及发展。培训与人才发展毕竟只是策略。在当今这个变化莫测、跨行业竞争、“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时代,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需要扩展研究范围、兼容并蓄和更多的系统思考。

今年参会,我还有一个特殊使命,就是陪同国家电网高级培训中心代表团来ATD领取卓越实践奖。在2015年度获奖的全球25家企业中,中国有3家,包括国家电网、腾讯和新奥集团。看到中国的企业排队上台领奖,站上了世界顶尖专业机构的领奖台,心中十分激动——回想2005年初,我正是为了提升中国培训行业总体水平的梦想而回国的。

十几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提升中国企业培训职能和培训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并始终强调“培训是科学,授课是艺术”。通过分享国外实践经验,期盼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企业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才发展工作,少走弯路,不要再去交美国企业几十年前交过的学费,期待以后看到更多的中国企业走上国际舞台。

猜你喜欢
参会者场次丹佛
演唱会
数字人民币亮相消博会
共同应对会议新常态
姐妹爱情对决,奥斯卡女星不为人知的恋情
Active Resistance of Asia in Globalization Process
“慢病防治健康行”三年直接受益12万人
31年后重现日本3000人交流团访华
琼·芳登姐妹的爱情暗战
小策略 助死角展位变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