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国“商界魔头”

2007-12-27 09:33张小平
中国中小企业 2007年12期
关键词:温州人温州

张小平

关于温州人有这么一则趣话:一个外星人不幸落难地球,并凑巧降临在中国。他来到上海,立即就被圈起来进行展览,为上海人带来巨额的门票收入;他来到广东,马上被解剖了,广州人琢磨着这个外星人能不能食用、有没有营养;而他来到温州,则成为了每家的座上宾,竞相被人邀请去吃饭,温州人都在问同样一个问题:“你们那里什么东西最好卖?”

中国最热的城市

中国哪一座城市最热?温州!在中国,能像犹太人一样富有经商热情和能力的,非“商界魔头”温州人莫属。在这个炽热的城市,几乎全民都热衷做生意。

温州虽然只是一个拥有11700 平方公里的中小城市,但在80 年代初,借成为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的春风,温州人因地制宜地全力发展轻工制造业。有点小钱的人,就利用家庭中一些已有的设备来开作坊、办小厂,仿佛一夜之间,家庭作坊遍布全城;身无分文的人,就外出擦皮鞋、弹棉花、卖眼镜、挑糖担⋯⋯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掀起了一股下海经商的浪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温州人的皮鞋、眼镜、阀门、打火机、服装、变压器、制笔、印刷品、锁具等等都名扬国内外,中国鞋王、笔王、锁王等比比皆是。

但在入世以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温州企业,因为人才、技术的缺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很多温州企业在产业升级趋势面前感到力不从心。正是在这段迷惘期,导致大量资金深沉下来却找不到新的出口。据温州银监局曾经进行过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温州民间流动资本有近2000 亿元之巨。

困兽凶猛。急切之间,温州人的投机心理开始孕育,而一旦遇到类似于投资房地产这种不需要技术和知识产权、只需要资金的机会时,温州人的热情再一次喷薄而出。

就像20 年前他们担着小商品奔向全国一样,这一次,他们携着巨额的资金从故乡出发,水银泻地般奔向全国各个城市—东及上海,西抵喀什,南到芒街,北至哈尔滨,千里奔袭,攻城略地,把一间间、一层层,甚至一栋栋的房地产像买大白菜一样买了下来,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因为温州人的四处点火而持续升温。发展到后来,仅凭一句“温州炒房团要来了”,就可以让当地的楼市价格立马上涨。

尔后,从炒房又发展到炒煤、炒油、炒粮、炒电、炒棉、炒国企、炒股……温州人一波又一波的狂热炒作,尽管有时候难免会钻一些政策和法律的漏洞,甚至给中国的某些行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但却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形成一种“温氏效应”,使许多冰冻的行业迅速融解并汹涌成浪。而在温州人看似盲目的炒作背后,却能看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清晰脉络。

买白菜一样买房子

上个世纪90 年代初,在温州市中心的松台山公园,每天都会看见一些衣着光鲜的中年人无所事事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而几年后随之而来的房地产热潮,让公园的富贵闲人再无踪迹。狡兔先吃窝边草。从90 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先富起来的温州人拥有了几套房子,在转手卖出的过程中第一次尝到了炒房的甜头。随后,越来越多的温州商人开始炒房,让温州市的房价一路飙升。

当时,上海的楼市还相当低迷,为了刺激市场,上海市政府于是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楼市的优惠政策,其中刺激外地人神经的,是一条凡在上海购房就能得到至少一个上海蓝印户口的规定。温州人闻风而来。从1999 年开始,温州的民间资金开始陆续涌入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产市场。

但真正形成炒房团是在2001 年。当年的8 月18 日,第一个温州炒房团浩浩荡荡从温州出发,157 人整整坐满了三节火车车厢。到达上海的三天内,便买走了100 多套房子,把5000 多万元砸向了上海楼市;两个月后,温州炒房团107 人又空降上海,再次抛下8000 万元的订单。据称,上海世贸滨江花园的房价几乎在一夜之间上升了三分之一。

从此以后,不断有大巴、火车、飞机载着庞大的温州炒房团抢滩上海、杭州,然后又拓展到全国的省会与中心城市、二级城市,甚至县级城市。外界对温州炒房团的印象是:下单迅速,团体购买,出手大方,快进快出,极富视觉冲击力。

炒房团的传奇故事迅速在中国大地流传:在上海,陆家嘴102 套住宅仅两天就被温州人一抢而空,成交近亿元;在杭州,西子湖畔每平方米逾万元的“黄金房产”的主人大多是温州人;在重庆,温州人连夜排队抢购时代广场,最多一人买下一个楼层1000 余平方米的商铺;在昆明,温州人朱某独吞1000 多个摊位;在喀什,至少1000 名温州人吃下喀什商贸城半壁江山;在香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推出的钻石豪宅“海名轩”为维多利亚港地标,每平方米均价港币7.5 万元,每套最低价格1500万港元,境内买家共购得43 套,其中温州人将11 套收入囊中……

关于暴富的温州人,80 年代的版本是:10 个手指戴满黄灿灿的金戒指,但到了90 年代变成:腰间挂着几十把房门钥匙。在温州,有一个体重不超过100 斤的老头,腰上挂的60 把钥匙,重达十余斤。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按照钥匙的顺序,挤上公交车挨家挨户收租金。一天跑两户,一个月正好收完一圈,极像一个抄煤气表或催缴电费的人。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目光投向了大陆之外的市场。在美国有着纽约“第二中国城”之称的皇后区法拉盛,绝大多数新盖的“两家庭结构”房屋都属于温州人,更有一些事业有成的温州人已在被视为富人聚居区的纽约长岛置办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豪宅别墅。巴黎也是温州侨民聚居地之一,很多人通过亲戚关系过来炒房。在越南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温州人也是常客。而2006 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一则“温州人组团预备炒台湾房地产”的新闻,让多年来一直低迷的台湾房地产市场立马兴奋起来,许多豪宅的中介公司犹如大旱之望云霓,期待着这批温州豪客进入台湾房市,好让台北的房价有希望向东京、香港、首尔等地的标准迈进。

刚开始是温州人四处出击,后来各地政府和房地产商开始找上门来。比如2004 年,温州市房产交易中心在温州市国际会展中心主办了一期楼盘会展,参加会展的包括上海、北京、香港、澳门、成都等19 个城市的各种商铺、商住楼、别墅、酒店等多种类型房产。为期4 天的展会每天像农贸市场一样人声鼎沸,5000 多平方米的会展大厅内人山人海。据内部消息透露,这次展会的交易额约30 亿元。

业内公认说法是,温州至少有10万人在全国范围内参与投资性购房,用于购房的资金量在1000 亿元以上。

在经过2003 年、2004 年的黄金期后,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紧缩信贷、严控房地产领域投资的政策,炒房热潮开始逐渐回落。全国上千亿元的温州人投资中,至少四成已经从各个城

市撤出。

炒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因为炒房带来的巨大甜头,温州人开始同时炒其它的东西,比如炒煤、炒油、炒粮、炒电、炒棉、炒国企等。在他们眼里,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有被炒起来的可能。

现在温州人最感兴趣的是有色金属矿山、煤矿、油田等大型资源性项目。而青藏铁路的开通,更是为温州资金投资矿业提供了良好契机。据山西采煤业人士透露,温州投资客买煤矿,极少参与经营,他们就是为了等煤矿本身价格上涨后高价脱手,或者通过招标方式将煤矿转包他人,每年收取租金。但随着矿难的频繁发生,2004 年中山西省有关部门出台了规定:2005 年年底,山西省年产9 万吨以下的煤矿均将被关闭。而温州人承包的矿井基本产能都在9 万吨以下,这成了温州炒煤团离开山西的最大原因。据了解,在新疆投资油田的温州资金也有相似情况。

2005 年,温州人又看到一个新机会—炒金。招商银行虽然在温州没有推出这项业务,但据其杭州分行透露,炒金队伍中频频出现一些大买家,其中很多人来自温州。温州人通过获准开展黄金交易业务的3家当地银行投资实物黄金和“纸黄金”,两项的交易量达到399.64公斤,交易金额达4997.5 万元,年收益率达到12% 至30%。

浙江民资在经历了炒房、炒煤、炒油之后,又把触角伸向粮食产业。一份份订单显示,浙江民企投资粮食项目已由过去单纯的粮食买卖,逐渐向就地取材深加工发展。从2001 年开始,温州市就有28 户42 位农民到北大荒承包6.3 万亩土地,承包期为30年。目前,温州市在黑龙江双成建有汇丰粮食收储中心一座,年储运粮食11 万吨。温州虹丰粮油集团在黑龙江红兴隆垦区建有年加工能力为5 万吨稻谷的生产线一条,订单面积为水稻10 万亩。另外,黑龙江乌苏里江米业总公司在温州市龙湾区建有大米生产线一条,年加工水稻5 万吨。而在2006 年第17 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浙江省企业签署合作项目52 个,其中粮食项目超过22 个,合同总金额近10 亿元。

在遭遇2005 年炒房滑铁卢后,炒煤又遇国家投资煤矿政策的准入瓶颈,手持巨资的温州人开始将眼光投向了改制中的国企产权。2006 年春节后,受北京产权交易所的邀请,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组织了一个温州企业家考察团进京调研北京国企产权项目。而在此前的几个月内,北京产权交易所在浙江杭州、萧山、宁波、温州等地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倾情叫卖,“商品”包括180 多个北京市国企招股项目、高科技公司及金融资产包。具体项目包括北京路桥公司、城建集团、物资总公司、三元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以及几家北京著名老字号,涉及房地产、制造业、酒店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十几个行业。据当地银行界人士推算,其规模将至少达100 亿元之巨。

而近年来,创业投资也正成为温州人眼里的新宠。温州人认识到了IT 互联网的可投资性,开始筹集私募资金,秘密打造新型网站,准备抢滩中国互联网市场。

另外,炒商圈也成为温州人关注的对象。不久前,温州市服装商会正在积极筹备成立“商贸委员会”,准备利用本土以及在外温州人的商贸优势,建立流通渠道,在“炒”热某个商场或商业街的同时,带动本土品牌的发展。

牛市唤起狂热梦想

让人奇怪的是,多年以来,到处寻求投资机会的温州人,却对证券市场一直敬而远之,任潮起潮落仍不为所动。此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温州人都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信不过股票、基金、期货等这些虚幻的东西。另外,上个世纪90 年代初,第一批进入股市的温州人最后输得一败涂地,让后来者仍心有余悸。

但这一切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2005 年底以来,一波牛市行情让号称从不炒股的温州人也在寻求自我突破。根据温州市证券期货业协会的数据表明,2006 年以来温州股民新开户数激增,仅1 ~ 5 月的交易额就超过了2005 年全年。

面对温州人高涨的炒股热情,专家们分析:以前温州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利润回报可观,因此温州人往往认为买股票不值得,现在情况不同了。2006年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削减了企业利润空间,市场竞争激烈加剧,经营效益出现下滑等等因素,迫使一些民营和个体企业主将生产经营资金转向投资股票;另一方面,股改解决了制约股市发展的根本问题,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这些都让温州人对股市的信心增强了。

温州人一旦动起来,便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但中国大陆的A 股、B股市场涌入大量如梦方醒的温州人,更有一些“冒进者”开始抢滩香港H 股市场。2007 年6 月5 日,有记者从大福证券了解到,近两个月来内地居民到香港开户的势头非常踊跃,其中温州人是主力军。某大型中资券商香港公司消息人士透露:“他们这次是集体拥入香港,规模很大。”而且,此次温州炒股团拥入香港的时间点也十分“微妙”—在内地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税消息公布前一周左右,温州人就开始大批量开设港股账户。

中国银行温州分行统计的预约数据佐证了上述判断。据中行温州分行个金部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07 年8 月30 日,温州分行60多个网点统计,意向投入港股的资金总额近5.4 亿港币,共有390 名温洲股民预约,平均每位客户逾180 万港币。

有媒体报道了此次温州炒股团入港时的生猛:“这些温州人把证券公司的员工特意请到温州住了一晚,当晚为他们开了50 多个账户,资金很快到位,最少的也有500 多万元,最多的几千万元都有。”而这50 多个账户背后,可能是数百个、数千个,甚至上万个温州个体……

与此同时,国外的资本市场也纷纷向温州企业抛出橄榄枝。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先后有纽约交易所、全美交易所、伦敦交易所以及新加坡交易所、东京交易所、韩国交易所等欧美和亚太的交易所先后登门温州“抢客”,新加坡辉利集团总裁还亲自到温州来介绍新加坡的证券市场。

而新兴的越南股市,无疑是逐利而居的温州人最青睐的一块宝地。对于来自于温州的炒股团而言,越南的股市就是我国上世纪股市的缩影,有着太多的投资机会。

“温氏效应”背后的文化缩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州浓厚的经商文化,源于它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地区,瓯江穿城而过。因坐落于温峤岭南,气候温暖,故称温州。温州建城已有1600多年历史,当时城内河道纵横,有3 个水城门与瓯江相通,居民进出主要靠船。随着温州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到了70 年代末,温州几乎所有河道全部填平。温州其实是一个移民城市。魏晋

猜你喜欢
温州人温州
温州人的赚钱手段
好玩的温州乐园
温州:设立“温州民营企业家节”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上海大哥,温州小弟
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鹿城温州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
温州式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