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绝非主流

2007-12-27 09:33罗建法
中国中小企业 2007年12期
关键词:微波炉奢侈品乌龟

罗建法

以奢侈品作为“榜样”,无疑是把乌龟当成赛跑冠军一样荒谬。属于少数的奢侈品,其运作模式对于一般企业毫无借鉴意义。

前段时间,在上海的2007“国际品味生活展”上,主办方大力鼓吹“佛罗里达的阳光别墅、纯正的古巴雪茄、苏格兰威士忌、奢华版私人飞机、价值3000 万元的油画”等奢侈品,称其应该成为未来的“主流”。

更有某国内商业杂志附庸风雅地提出要“向奢侈品学营销”。问题是,奢侈品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榜样吗?

将奢侈品作为中国企业的榜样,从企业发展战略上说,也绝对是一种无知。它存在着两个致命弱点。

其一,它忽视了微利才是商业的本质,而高利润只是个别,本末倒置。为什么有些企业希望学习奢侈品?很简单,因为它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前形势下众多中国企业的心态。

当前的中国企业处于一个什么形势?简言之,众多行业,众多企业,利润日益稀薄,开始步入微利时代。

我们的很多企业为什么喊利润下降了,没法活了?很简单,他们被以前的高利润宠惯了。

20 年前,一台微波炉就要近5000 元,而现在基本不足500 元,到底谁正常?整体比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是现在而非20 年前的企业,才是真正日益强大的企业,20 年前,1 亿以上的企业就是巨头,而现在,纵使是100 亿,也并不鲜见。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长虹使买彩电像买衣服一样容易,感谢格兰仕使买微波炉像买拖鞋一样容易,感谢国美使买家电像买菜一样容易,它们将商业从贵胄拉向人间,但是换来的不是坠落,而是整体的升华。从奢侈品到一般商品,也是很多商品的宿命,虽然一些人听到故宫里有咖啡就跳三尺高,恨不得把这个“不奢侈”的东西赶出“奢侈”的故宫,但是,一个事实是,以前只有皇帝摸得的东西,很多平民都可以摸得了。

所谓的“向奢侈品学习”其实是一个天大的无知:其假设的前提是,高利润的行业有无数个,每个企业在本行业中都是高利润,那可能吗?其致命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前提:把适用于少数行业、少数企业、少数产品的东西,硬是上升为一个普遍现象。

在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中,绝大多数的行业应该是低利润的,只有少数行业才是高利润,这就是奢侈品与大众产品的区别;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少数顶端产品是高利润的,而绝大多数产品企业是应该微利经营的,这就是高端产品与普通产品的区别;这才是真正的商业社会,也是一个最普遍的规律。

总有一些人故意置换事物存在的根基,把特殊的、少数的硬要说成是普遍的。喜欢玩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把戏。问题是,天下有100 只兔子与100只乌龟赛跑,难道所有的兔子都去睡觉了?

以奢侈品作为“榜样”,无疑是把乌龟当成赛跑冠军一样荒谬。属于少数的奢侈品,其运作模式对于一般企业根本无借鉴意义。

其二,以奢侈品为榜样,是对于中国经济现状的无知。中国目前的消费市场,根本无法支撑奢侈品的发展。

目前,房价暴涨,城市居住的财富迅速被房子绑架,无数人成为房奴,更遑论进行奢侈消费,医疗和教育的支出,也大大制约着其消费欲望。而在国民收入方面,多年以来,中国的国内收入增长速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收入的不足,制约了国民消费能力。

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低端商品迅速普及但是无法升级,彩电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但是彩电企业普遍亏损。微波炉也是,格兰仕利润最低的时候,一台微波炉竟然只有1 元钱的利润。目前,中国企业都呼喊要走出价格战的泥潭,开始品牌时代。现状却是,价格战依旧风行了十几年,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没有足够的利润投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企业只能在低端徘徊。很多人总喜欢说中国没有大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精神,所以诞生不了世界性企业,这无疑是一种偏见和无知。

过低的收入,导致未来中国主流的商品,必将还是以满足民生为主,整个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无法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舒适型转变,更不用谈向精神消费、奢侈消费转移。

不光在中国奢侈品无法成为主流,就是在国际上,奢侈品的滑落,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原本计划上市的知名品牌普拉达因为达不到销量要求,推迟了这一计划,可见所面临的严峻局面。经历了东南亚经济危机和“9·11”后的世界经济低迷,奢侈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下降了。

在中国也一样,虽然一些富豪阶层对于奢侈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整体国民收入的低迷,使奢侈品的消费局限于一个很小的市场,根本无法拓展未来市场。

猜你喜欢
微波炉奢侈品乌龟
奢侈品模特为何“冰山脸”
奢侈品包装到底“奢侈”在哪?
乌龟
安全使用微波炉
用途广泛的微波炉
奢侈品消费的圈里圈外
和乌龟赛跑
奢侈品消费没那么糟